"甲戌缠国哀":甲戌年笼罩着国家的哀痛,
"时属秋八月":时间正逢秋季八月。
"近辅余英山":靠近京城的余英山一带,
"洪水中夜发":洪水在半夜突然暴发。
"狼藉彻旬雨":连绵十日的暴雨杂乱肆虐,
"拔地殊飘忽":洪水迅猛地从地面涌起。
"滔天肆奔迸":洪水滔天肆意奔腾,
"变幻起崷崒":如高山般突起变幻莫测。
"徒步登县楼":徒步登上县城的城楼,
"浩渺沉林樾":只见洪水浩渺淹没了树林。
"妖氛混泽气":洪水的水汽如妖雾弥漫,
"势极火焰突":来势凶猛如火焰喷发。
"绵亘山下乡":山下连绵的村落中,
"逃难想颠蹶":百姓逃难时想必颠沛流离。
"晨兴雨更澍":清晨起来雨势更大,
"邑屋已隉杌":城中的房屋已摇摇欲坠。
"高跳空刺肠":登高远眺,内心刺痛如绞,
"何异睹溟渤":这与目睹大海有何不同。
"飘尸不可计":漂浮的尸体多得无法计数,
"强者布竹筏":身体强壮的人安排了竹筏。
# 强:一作可。
"栖危或得命":躲在高处或许能保命,
"其奈服食阙":无奈却缺乏食物和衣物。
"号天天不闻":呼喊苍天却得不到回应,
"不若就灭没":不如就此被洪水淹没。
"瀑派裂青山":洪流如瀑布冲裂青山,
"溪岸奔尸骨":溪岸遍布奔涌的尸骨。
"杵臼埋虚沙":舂米的杵臼被埋在虚沙中,
"蛇虺出深窟":毒蛇从深洞里爬出。
"边方乘孔殷":边境地区正逢战事紧急,
"糜烂事征伐":却仍在混乱中发动战争。
"民生不奠枕":百姓生活本就不得安宁,
"复罹此酷罚":又遭受这场残酷的灾难。
"隐忧非一端":潜藏的忧患不止一端,
"国脉存如发":国家命脉脆弱如发丝。
"检涝亦具文":检查水涝不过是官样文章,
"民力各已竭":百姓的力量早已枯竭。
"岂知坐困穷":官府怎知百姓困于贫穷,
"终岁常矻矻":终年劳苦不息。
"奉行亦漫尔":执行政令敷衍了事,
"持论敢躐越":发表言论怎敢越界。
"步步涉坑堑":每一步都要跋涉坑洼,
"路梗劳舆卒":道路阻塞累坏了轿夫。
"归愁强就床":归来后忧愁难眠,勉强躺到床上,
"魂梦随恍惚":魂梦仍在恍惚中。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1. 分段赏析
“甲戌缠国哀,时属秋八月。近辅余英山,洪水中夜发”,点明时间背景是国家处于哀痛之际的秋季,武康山中洪水在深夜突然暴发,为全诗奠定了沉重的基调。“狼藉彻旬雨,拔地殊飘忽。滔天肆奔迸,变幻起崷崒”几句,用直白的语言描绘了连续十日暴雨倾盆,洪水迅猛暴发、汹涌奔腾的骇人景象,“滔天”“崷崒”等词生动展现出洪水的凶猛态势。“徒步登县楼,浩渺沉林樾。妖氛混泽气,势极火焰突”,诗人登上县楼所见,洪水浩渺,淹没了树林,弥漫的水汽仿佛妖氛,洪水势头如同火焰般猛烈。“绵亘山下乡,逃难想颠蹶。晨兴雨更澍,邑屋已隉杌”,由景及人,想到山下连绵村落的百姓在逃难途中颠沛流离,而清晨雨势更大,房屋摇摇欲坠,进一步渲染出灾难的严重程度。“高跳空刺肠,何异睹溟渤。飘尸不可计,强者布竹筏”,诗人内心悲痛如绞,目睹洪水如大海般壮阔,却满是漂浮的尸体,仅有的竹筏难以拯救苍生。“栖危或得命,其奈服食阙。号天天不闻,不若就灭没”,刻画受灾百姓即便暂时保住性命,也面临缺衣少食的困境,呼天天不应,只能绝望地求死。“瀑派裂青山,溪岸奔尸骨。杵臼埋虚沙,蛇虺出深窟”,诗人以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展现洪水对自然与生活的破坏,青山被冲裂,尸骨遍布溪岸,生活器具被掩埋,毒蛇出洞,一片凄惨荒芜。“边方乘孔殷,糜烂事征伐。民生不奠枕,复罹此酷罚”,将笔触从洪水延伸到社会现实,指出边境战乱不止,百姓本就不得安宁,又遭遇洪水灾害,生活雪上加霜。“隐忧非一端,国脉存如发。检涝亦具文,民力各已竭”,诗人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认为国家命脉脆弱,而官府检查水涝只是走形式,百姓早已被压榨得精疲力竭。“岂知坐困穷,终岁常矻矻。奉行亦漫尔,持论敢躐越”,批判官府不作为,百姓终年劳苦却依旧贫困。“步步涉坑堑,路梗劳舆卒。归愁强就床,魂梦随恍惚”,诗人在检查水涝途中艰难跋涉,归来后满心忧愁,难以入眠,梦中也满是灾难的景象,进一步深化了悲伤无奈的情感。
下一篇:宋·董嗣杲《冷翠谷口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