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shuāng
quán
sān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1
wǎn
lái
bào
lǎn
zhì
dēng
lín
shuǐ
chán
lóu
dēng
niǎo
dào
cǎo
shēn
yún
wǎn
wǎn
dìng
yuè
chéng
chéng
shī
lián
chéng
fāng
kān
rén
yìng
guī
yǐn
nán
fēng
fēng
xià
zhái
zòng
tán
jīn
sēng

译文

傍晚到来怀着慵懒之意靠近孤灯,靠近水边的禅楼我独自登上。山间鸟道上荒草深深,白云曲折蜿蜒,鱼儿游动的湖面水波平静,月亮明亮澄澈。写下的诗联呈献给佛才值得一读,世俗的话语会污损人实在不能回应。归隐到南峰山峰下的住宅,如今想要尽情交谈难道会没有僧人相伴吗。

逐句剖析

"晚来抱懒炙孤灯":傍晚到来怀着慵懒之意靠近孤灯,

"临水禅楼独自登":靠近水边的禅楼我独自登上。

"鸟道草深云宛宛":山间鸟道上荒草深深,白云曲折蜿蜒,

"鱼湖波定月澄澄":鱼儿游动的湖面水波平静,月亮明亮澄澈。

"诗联呈佛方堪读":写下的诗联呈献给佛才值得一读,

"俗语污人不可应":世俗的话语会污损人实在不能回应。

"归隐南峰峰下宅":归隐到南峰山峰下的住宅,

"纵谈今日岂无僧":如今想要尽情交谈难道会没有僧人相伴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寓富池双泉寺三首(其三)》是宋代诗人董嗣杲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开篇“晚来抱懒炙孤灯,临水禅楼独自登”,描绘出诗人在傍晚时分慵懒地守着孤灯,而后独自登上临水禅楼的孤寂身影,奠定了全诗清幽、孤寂的基调。颔联“鸟道草深云宛宛,鱼湖波定月澄澄”,诗人将视角转向禅楼外的自然景色,鸟道上荒草幽深,白云缭绕,鱼湖波平浪静,月色澄澈,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展现出大自然的清幽之美。颈联“诗联呈佛方堪读,俗语污人不可应”,笔锋一转,表达诗人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认为诗联需呈给佛才值得一读,同时流露出对世俗俗语的厌弃,彰显其追求高雅、纯净精神世界的志趣。尾联“归隐南峰峰下宅,纵谈今日岂无僧”,直接抒发诗人渴望归隐南峰下,与僧人尽情畅谈的愿望,进一步凸显其向往隐逸生活的心境。全诗词句自然流畅,意境清幽深远,通过对自身行动、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内心想法的直白表露,真切地展现出诗人的孤独之感、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超脱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晚来抱懒炙孤灯,临水禅楼独自登”两句是描写诗人傍晚的行动。“晚来抱懒”描绘出诗人在傍晚时分慵懒倦怠的状态,一个“抱”字生动地表现出这种慵懒如影随形、难以摆脱,“炙孤灯”则通过“炙”字强化了灯光的微弱与孤独感,灯光仿佛只是勉强维持,愈发衬出诗人的孤寂。随后“临水禅楼独自登”,点明地点是临水的禅楼,“独自登”三个字,将诗人形单影只、孤独登临的画面勾勒而出,为全诗奠定了孤寂的情感基调。“鸟道草深云宛宛,鱼湖波定月澄澄”两句是描绘禅楼周围的景色。“鸟道草深云宛宛”,“鸟道”写出道路的狭窄险峻,只有鸟儿能飞过,“草深”说明此地少有人迹,草木肆意生长,“云宛宛”则描绘出云雾缭绕、绵延不绝的状态,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幽远、神秘的氛围。“鱼湖波定月澄澄”,“鱼湖”点明是有鱼的湖水,“波定”写出湖面平静无波,“月澄澄”形容月光皎洁明亮,映照在平静湖面上,营造出静谧、清幽的意境,一动一静之间,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和谐。“诗联呈佛方堪读,俗语污人不可应”两句是表达诗人对诗歌与言语的态度。“诗联呈佛方堪读”,诗人认为只有将诗联呈现给佛,这样的诗歌才值得一读,体现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严谨态度,以及对高雅、有内涵诗歌的推崇,暗含其对诗歌品质的追求。“俗语污人不可应”,直接表明诗人对世俗俗语的排斥,觉得这些俗语会污染人,所以不愿回应,凸显出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精神世界的纯净与高雅。“归隐南峰峰下宅,纵谈今日岂无僧”两句抒发了诗人的归隐之志与对僧人相伴的期许。“归隐南峰峰下宅”直白地表达出诗人想要归隐到南峰峰下的住所,“归隐”一词体现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厌倦,渴望远离喧嚣,过上宁静的生活。“纵谈今日岂无僧”,诗人认为在归隐之后,与僧人畅谈,难道会没有僧人愿意与自己交流吗?“纵谈”表现出诗人对归隐后与僧人交流的期待,希望能在与僧人的交流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启迪,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隐逸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紫荆花》

下一篇:宋·董嗣杲《甲戌八月初九夜武康山中洪水骤发越十日漕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