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友幽栖九畹阴":兰花幽静栖息在九畹的阴凉处,
"花柔叶劲怯深寻":花朵柔美叶子刚劲,因深处难寻而让人有些胆怯。
"谢家毓取阶庭秀":谢家子弟如芝兰玉树般优秀,
"屈子纫归泽国吟":屈原将兰花佩戴在身,在泽国吟唱。
"百卉混林尊异种":众多花卉混在林中,尊崇兰花这独特的种类.
# 卉:一作奔。
"一清传世绝同心":兰花的高洁品质流传于世,少有与之相同的。
"身悝风露甘修洁":兰花身处风露之中甘愿坚守高洁,
"谁托斯馨欲援琴":谁能凭借弹奏琴曲来赞美它的芬芳高洁。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营造出一种清幽、高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兰花高洁品质的赞美,借兰花自喻,展现自己对高尚品德的坚守与追求。
2. 写作手法
化用:“九畹”化用自屈原《离骚》里“余既滋兰之九畹兮”一句。“九畹”之地种植着兰花,象征着君子培养众多贤才,亦寄托着诗人对美好品德与高洁志向的不懈追求。这一化用,深度凸显兰花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象征意义。用典:“谢家毓取阶庭秀”用东晋谢安将子弟比作芝兰玉树的典故,“屈子纫归泽国吟”引用屈原在《离骚》中以佩戴兰花表达高洁志向的典故,丰富诗歌文化底蕴,增添兰花高雅的形象。托物言志:诗人借兰花幽栖深谷、花柔叶劲的姿态,及“身悝风露甘修洁”等特性,既描绘其生长环境,又暗喻自身高洁志趣与处世态度;同时以“谁托斯馨欲援琴”借兰花抒隐逸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将兰花称作“芳友”,赋予其亲切之感,点明兰花幽静地栖息在九畹的阴凉之处。“花柔叶劲”细腻地描绘出兰花花朵柔美、叶子刚劲的形态特点,“怯深寻”则暗示兰花生长之处幽深,不易寻觅,为兰花增添神秘色彩,营造出清幽的氛围。颔联:运用两个典故,以谢家子弟的优秀类比兰花的高雅,又以屈原佩戴兰花在泽国吟唱,进一步强调兰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从文化层面提升兰花的内涵,表达诗人对兰花高雅品性的赞誉。颈联:把兰花置于混林的百卉之中,通过对比,突出兰花的“异种”,即独特之处,“一清传世”强调兰花的高洁品质能流传于世,且世间少有与之相同的,高度赞美兰花超凡脱俗的品质。尾联:赋予兰花人的情感,说它甘愿在风露中坚守高洁,“谁托斯馨欲援琴”以反问作结,表达像兰花这般高洁的品质,不知谁能以琴音来寄托对它的赞美,进一步烘托出兰花的高洁难觅,抒发诗人对兰花的崇敬之情。
4. 作品点评
全诗语言精妙凝练,严格恪守平仄对仗之规则,其末句押侵韵。通过托物言志,将兰花的柔美风姿与作者内心的高洁追求交融在一起。“身悝风露甘修洁”一句,生动描绘了兰花生长于风露之中的自然环境,又暗喻了作者的处世态度;“百畮清英秀气深”以景语作结,进一步强化了兰花作为“百花之英”的独特意象。
上一篇:宋·董嗣杲《午睡》
下一篇:宋·董嗣杲《泊接泥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