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òu
tíng
huā

朝代:宋作者:董嗣杲浏览量:1
yǒu
huā
shú
tóng
shuí
zhǐ
zuò
yàn
lái
hóng
cuì
shāo
rùn
zǎn
qiū
bàn
shù
cóng
hùn
chén
luò
qiǎng
yán
luò
mèi
西
fēng
huá
céng
dāng
shí
lèi
yān
zhī
rǎn
jǐng
tóng

译文

只有绿叶没有花朵,能与什么花相比拟呢,是谁将它命名为“雁来红”。翠绿梢头润泽色彩,聚拢秋日花瓣,如玉树般的风姿与哀歌,飘散在荒野草丛中。混杂尘泥中欺瞒落日余晖,勉强在篱笆边舒展姿态,讨好着秋日的西风。张丽华曾洒下亡国时的泪水,也未曾用胭脂染红那口“胭脂井”边的梧桐。

逐句剖析

"有叶无花孰与同":只有绿叶没有花朵,能与什么花相比拟呢,

"繄谁指作雁来红":是谁将它命名为“雁来红”。

"翠梢润色攒秋瓣":翠绿梢头润泽色彩,聚拢秋日花瓣,

"玉树遗歌入野丛":如玉树般的风姿与哀歌,飘散在荒野草丛中。

"混迹尘泥欺落日":混杂尘泥中欺瞒落日余晖,

"强颜篱落媚西风":勉强在篱笆边舒展姿态,讨好着秋日的西风。

"丽华曾洒当时泪":张丽华曾洒下亡国时的泪水,

"不把胭脂染井桐":也未曾用胭脂染红那口“胭脂井”边的梧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后庭花》是宋代诗人董嗣杲的一首七言律诗。以“雁来红”为核心意象,融合咏物与咏史。诗中,诗人先描摹雁来红“有叶无花”的形态,借“玉树遗歌”“丽华泪”等典故,将其与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亡国之音呼应,暗喻繁华易逝、历史沧桑。尾联“不把胭脂染井桐”以花的素朴反衬历史的沉重,托物言志,既赞雁来红平凡中的坚韧,亦借古抒怀,体现了对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全诗语言凝练,意象厚重,于咏物中见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有叶无花孰与同,繄谁指作雁来红”开篇以疑问起笔。前句“有叶无花”直接点出其形态特征,“孰与同”以反问语气引出对其独特性的思考,暗示这种“有叶无花”的植物难以找到同类。后句“繄谁指作雁来红”则进一步追问名称的由来,“指作”二字点明“雁来红”这一称呼是人为赋予的,为下文的深层寓意埋下伏笔,让读者对这种植物的身份产生好奇。​颔联“翠梢润色攒秋瓣,玉树遗歌入野丛”将植物形态与历史典故相联结。“翠梢润色”描绘出翠绿的枝梢染上斑斓色彩的模样,“攒秋瓣”虽写“瓣”,却呼应前文“无花”,实则指叶片聚集如花瓣般在秋日里呈现美感。后句“玉树遗歌”中的“玉树”暗指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遗歌入野丛”则写出这首亡国之音的余韵仿佛飘散在野外草丛中,既点题“后庭花”,又为诗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颈联“混迹尘泥欺落日,强颜篱落媚西风”运用拟人手法刻画植物的生存状态。“混迹尘泥”写出它生长在平凡甚至卑微的环境中,“欺落日”的“欺”字极妙,并非真正的欺凌,而是指它在落日余晖中依然展现出鲜明的色彩,仿佛不甘被暮色掩盖。后句“强颜篱落”中的“强颜”赋予植物人的情态,写出它在篱笆边勉强绽放姿色的模样,“媚西风”则进一步以拟人化的动作,暗示其在秋风中依附环境的姿态,暗含一丝讽刺意味。​尾联“丽华曾洒当时泪,不把胭脂染井桐”引入历史人物,深化诗歌主旨。“丽华”即张丽华,陈后主的宠妃,与《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紧密相关,“曾洒当时泪”勾勒出她当年可能为王朝兴衰而落泪的场景。后句“不把胭脂染井桐”中的“胭脂”既呼应张丽华的身份,也暗指《后庭花》所代表的奢靡之风,“不把”二字形成转折,意为那种悲情与奢靡并未浸染井边的梧桐,以景物的清冷反衬历史的沧桑,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亡国旧事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家书不至自嘲》

下一篇:宋·董嗣杲《厉屏山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