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地云丛花意妍":在明月照耀的大地和云雾缭绕的花丛间,桂花姿态美丽,芬芳迷人,
"清芬曾向窦家传":那清幽芬芳的香气,曾经在窦家流传颂扬。
"登山不愧自招隐":登上山峦赏桂,自己不愧于那写下《招隐诗》、向往隐居山林的人,
"斫树莫名谁学仙":看着桂树,却不知道到底是谁效仿仙人去砍斫桂树。
"香换西风埋麝腹":桂花散发的香气在西风中弥漫,仿佛埋藏着麝香的馥郁,
"种分南海蕴龙涎":这桂花的种子是从南海分来的,蕴含着如同龙涎香般的奇异芬芳。
"玉杯甘露何从得":那玉杯中的甘露要从哪里才能得到呢,
"欲折蟾枝是几年":想要折取月中桂树的枝条,不知道又要等上多少年啊。
南宋诗人
董嗣杲(?~?),南宋诗人。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初,主管九江富池的榷茶公务,与当地僧人、道士往来密切。度宗咸淳末,任武康知县。宋亡后入孤山四圣观为道士,改名思学,字无益,号老君山人。董嗣杲的诗,造语新颖,意境清新,“无鄙俚琐碎之态”,远胜当时一般江湖游士。他喜欢采用百咏组诗的形式纪胜或咏物。著有《庐山集》《英溪集》,原书皆散佚,现传本系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1. 分段赏析
“月地云丛花意妍,清芬曾向窦家传”两句描绘桂花生长环境与声名。“月地云丛”营造出如仙境般清幽高雅的环境,凸显桂花生长之处的不凡,“花意妍”点明桂花姿态美丽。“清芬曾向窦家传”引用典故,借窦家传香说明桂花香气浓郁且声名远扬,赋予桂花文化底蕴。“登山不愧自招隐,斫树莫名谁学仙”,前句“登山不愧自招隐”写人登山赏桂,认为桂花之美值得隐居者欣赏,暗含桂花高洁品质能吸引志趣高洁之人;后句“斫树莫名谁学仙”用关于桂花的传说,表达对传说中斫树求仙行为的疑惑,增添了桂花的神秘色彩。“香换西风埋麝腹,种分南海蕴龙涎”,“香换西风埋麝腹”以麝香相比,突出桂花香气更胜一筹,西风中桂花香气浓郁,能替代麝香;“种分南海蕴龙涎”表明桂花种子来自南海,说其蕴含龙涎般珍贵,从香气与产地两方面,强调桂花的珍贵独特。“玉杯甘露何从得,欲折蟾枝是几年”,“玉杯甘露何从得”写诗人渴望得到如玉杯盛着的甘露般的桂花,表达对桂花的喜爱与渴求;“欲折蟾枝是几年”以“蟾枝”代指桂花,借问何时能折桂,抒发诗人对美好事物难以企及的感慨,也暗含对自身境遇的思索。
上一篇:宋·董嗣杲《寄冷翠谷葛秋岩》
下一篇:宋·董嗣杲《午阴坐清足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