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堕本从天竺寺":种子原本是从天竺寺掉落下来的,
# 天竺寺: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有上天竺寺、中天竺寺、下天竺寺。旧时为佛教名寺。,堕:坠落。,子:你,拟人手法,把桂树比做人。
"根盘今在阖闾城":树根如今盘绕在阖闾城。
# 阖闾城:位于武进雪堰乡城里村与无锡胡埭乡湖山村之间,阖闾是春秋时吴王的名字。
"当时应逐南风落":当时应该是随着南风吹落,
"落向人间取次生":落到人间得以再次生长。
# 落向人间取次生: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秋中,有月桂子堕。”取次:随便。
"霜雪压多虽不死":尽管遭受很多霜雪欺压却虽然没死,
# 霜雪:一作“雪霰”。
"荆榛长疾欲相埋":荆棘长时间快速生长想要将它掩埋。
# 疾:迅速。,榛: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荆:灌木名,多丛生于原野,最易阻塞道路。
"长忧落在樵人手":我一直担心它最终落到樵夫手里,
# 樵人:打柴人。
"卖作苏州一束柴":被卖作苏州的一捆柴。
"遥知天上桂花孤":远远地知道天上的桂花孤单,
# 天上桂花:指神话传说长在月亮中的桂花树。,遥知:一作可怜。
"试问嫦娥更要无":试问嫦娥是否还要桂花。
# 嫦娥:亦作“恒娥”“妲娥”,神话中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便飞奔入月宫。
"月宫幸有闲田地":月宫幸好有空闲的田地,
"何不中央种两株":为什么不在中央种上两株呢。
"苏之东城":苏州的东城,
# 苏:指今江苏苏州。
"古吴都城也":是古代吴国的都城所在地。
"今为樵牧之场":如今却沦为打柴放牧的场地。
# 樵牧之场:打柴放牧的场所。
"有桂一株":在那里生长着一棵桂树,
"生乎城下":它扎根于城墙之下,
"惜其不得地":怜惜它生长的地方不得其所,
# 不得地:生长的地点不合适。
"因赋三绝句以唁之":于是写下三首绝句来慰问它。
# 唁:慰问。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子堕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开篇点明桂树来历非凡,本生于天竺寺,如今扎根阖闾城,地域上的巨大跨越,引发人对其身世变迁的遐想。“当时应逐南风落,落向人间取次生”,一个“应”字,巧用想象,赋予桂树自主选择的权利,仿佛它是顺应南风飘落人间,来开启新生。这既展现出桂树灵动的生命力,又暗含诗人对它离开仙境般的天竺寺、流落人间的惋惜,似在感慨美好事物未能处于最佳境遇,为全诗定下情感基调。第二首:“霜雪压多虽不死,荆榛长疾欲相埋”,描绘出桂树所处环境的恶劣,霜雪频繁欺压,荆榛肆意疯长,似要将桂树彻底掩埋。然而桂树“虽不死”,顽强地挺立着,凸显其坚韧品质。“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诗人的笔触转向对桂树未来命运的担忧,害怕它最终难逃被樵夫砍伐、沦为柴火的悲惨结局,直白地抒发了对桂树命运的深切同情,可见诗人情感之细腻,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不忍。第三首:“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诗人视角一转,由人间望向天上,遥想月宫桂花孤零之态,以询问嫦娥的口吻,新奇又亲切。“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进一步发挥想象,既然月宫有空地,为何不在中央多种两株桂花呢?这看似天真的提议,实则寄托着诗人对美好事物应得其所、不被埋没的期许。既与前两首对桂树命运的感慨相呼应,又借月宫之境拓展诗意,展现出诗人希望美好能被呵护、绽放光彩的美好心愿。
# 诗有惊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又:“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白乐天云:“遥怜天上桂华孤,为问姮娥更寡无?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宋杨万里《诚斋诗话》
# 唐乐人歌《桂华曲》,亦法曲之一,其词系白乐天所作。乐天每有诗云:“桂花词意苦丁宁”,谓其曲韵怨切,动能感人,初不知其词如何。及考其词,其俚鄙。如云:“月中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是底语!先子尝论乐,谓此诗本咏《吴城桂》三首之一。前二首但伤名材多弃地耳,此一首则有风朝廷应用贤意。观此,则“月中”二句正是佳语,且恍然悟风人之旨,即唐人乐府犹然,今人昧此矣。
《西湖诗话》
上一篇:唐·李昂《夏日联句》
下一篇:唐·李白《望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