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宇洗秋晴":秋高气爽,天空如被洗净般澄澈明净。
# 玉宇:澄彻的天空。
"凉月亭亭":皎洁的月亮亭亭玉立地挂在天空。
# 亭亭:形容月亮的孤洁高远。
"梦回孤枕琐窗明":从梦中醒来,独自躺在枕上,雕花的窗户透进明亮的光。
"何处飞来三弄笛":不知从何处传来《梅花三弄》的笛声,
# 三弄笛:吹笛声。
"风露凄清":风中带着露水,显得格外凄清。
"曾看玉纤横":曾经见过女子纤细的手指横持着笛子。
"苦爱新声":十分喜爱那美妙的新声。
"由来百虑为愁生":自古以来,无数的忧愁思绪都因愁绪而产生。
"此夜曲中闻折柳":在这个夜晚的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的曲调,
# 折柳:《折柳》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后来便出现《折柳》曲,多为惜别怀人之作。
"都是离情":这曲调中饱含着离别之情。
南宋政治家、词人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谥忠简,解州闻喜(今山西)人。崇宁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南渡后,历右司谏、御史中丞等。绍兴初年两度拜相,力荐岳飞出师收复襄阳。他反对与金议和,因此遭秦桧陷害,被贬潮州、吉阳军,最终绝食而死。赵鼎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其诗、文、词皆工。他的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其前期词作多侧重抒发个人的哀婉悲伤,颇具花间遗风,而后期词作雄健豪迈且慷慨悲凉。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之词。描绘了秋夜天空澄澈,凉月皎洁,词人从睡梦中醒来,看到琐窗透进月光。此时传来凄凉的笛声,引发词人回忆。曾见女子吹笛,如今因愁绪对笛声感触更深,一曲《折柳》更勾起离情别绪,表达了词人对思念之人的深深眷恋和离别的忧愁。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折柳”本是蕴含离别的典故,但词人在此直接点明,在这夜的笛声中听到《折杨柳》曲调,感受到的全是离别之情,将听觉引发的情感毫无遮掩地倾泻而出,直接抒发了浓浓的离愁别绪。用典:“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巧用“折柳”的典故,“折柳”在古代是一个常见的送别意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柳”与“留”谐音,寓意着挽留和不舍。一方面点明了词中所闻之曲是《折杨柳》曲,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在这寂静的夜晚听到《折杨柳》曲时,心中涌起的浓浓的离情别绪。这种用典的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含蓄委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阕:“玉宇洗秋晴。凉月亭亭”,描绘出秋夜天空如洗般晴朗,明月高悬的景象,奠定了清冷的基调。“梦回孤枕琐窗明”,写词人从梦中醒来,孤枕难眠,看到琐窗透进的明亮月光,突出其孤独之感。“何处飞来三弄笛,风露凄清”,以不知何处传来的凄清笛声,进一步渲染氛围,使孤寂之感更浓。下阕:“曾看玉纤横。苦爱新声”,词人回忆曾经看到女子吹笛,深深喜爱那美妙的笛声,与当下的孤寂形成对比,更显思念之情。“由来百虑为愁生”,直接点明自己百感交集皆因愁绪而起。“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听到《折柳》曲,离情别绪涌上心头,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收束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