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àng
táo
shā
·
·
qiū
qíng

朝代:宋作者:赵鼎浏览量:3
qiū
qíng
liáng
yuè
tíng
tíng
mèng
huí
zhěn
suǒ
chuāng
míng
chù
fēi
lái
sān
nòng
fēng
qīng
céng
kàn
xiān
héng
ài
xīn
shēng
yóu
lái
bǎi
wèi
chóu
shēng
zhōng
wén
zhé
liǔ
dōu
shì
qíng

译文

秋高气爽,天空如被洗净般澄澈明净。皎洁的月亮亭亭玉立地挂在天空。从梦中醒来,独自躺在枕上,雕花的窗户透进明亮的光。不知从何处传来《梅花三弄》的笛声,风中带着露水,显得格外凄清。曾经见过女子纤细的手指横持着笛子。十分喜爱那美妙的新声。自古以来,无数的忧愁思绪都因愁绪而产生。在这个夜晚的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的曲调,这曲调中饱含着离别之情。

逐句剖析

"玉宇洗秋晴":秋高气爽,天空如被洗净般澄澈明净。

# 玉宇:澄彻的天空。

"凉月亭亭":皎洁的月亮亭亭玉立地挂在天空。

# 亭亭:形容月亮的孤洁高远。

"梦回孤枕琐窗明":从梦中醒来,独自躺在枕上,雕花的窗户透进明亮的光。

"何处飞来三弄笛":不知从何处传来《梅花三弄》的笛声,

# 三弄笛:吹笛声。

"风露凄清":风中带着露水,显得格外凄清。

"曾看玉纤横":曾经见过女子纤细的手指横持着笛子。

"苦爱新声":十分喜爱那美妙的新声。

"由来百虑为愁生":自古以来,无数的忧愁思绪都因愁绪而产生。

"此夜曲中闻折柳":在这个夜晚的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的曲调,

# 折柳:《折柳》曲。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后来便出现《折柳》曲,多为惜别怀人之作。

"都是离情":这曲调中饱含着离别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浪淘沙·玉宇洗秋晴》为南宋词人赵鼎所作的一首词,见于《四印斋所刻词》全词以秋夜为依托,上片以“玉宇洗秋晴”“凉月亭亭”等句,勾勒出澄澈静谧的秋夜意境;下片借“三弄笛”勾起凄清之感,末句“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直抒羁旅中的思乡离愁。词作借“折柳”典故暗寓离情,尽显宋代文人词托物言志的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政治家、词人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谥忠简,解州闻喜(今山西)人。崇宁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南渡后,历右司谏、御史中丞等。绍兴初年两度拜相,力荐岳飞出师收复襄阳。他反对与金议和,因此遭秦桧陷害,被贬潮州、吉阳军,最终绝食而死。赵鼎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其诗、文、词皆工。他的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其前期词作多侧重抒发个人的哀婉悲伤,颇具花间遗风,而后期词作雄健豪迈且慷慨悲凉。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人之词。描绘了秋夜天空澄澈,凉月皎洁,词人从睡梦中醒来,看到琐窗透进月光。此时传来凄凉的笛声,引发词人回忆。曾见女子吹笛,如今因愁绪对笛声感触更深,一曲《折柳》更勾起离情别绪,表达了词人对思念之人的深深眷恋和离别的忧愁。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折柳”本是蕴含离别的典故,但词人在此直接点明,在这夜的笛声中听到《折杨柳》曲调,感受到的全是离别之情,将听觉引发的情感毫无遮掩地倾泻而出,直接抒发了浓浓的离愁别绪。用典:“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巧用“折柳”的典故,“折柳”在古代是一个常见的送别意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为“柳”与“留”谐音,寓意着挽留和不舍。一方面点明了词中所闻之曲是《折杨柳》曲,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在这寂静的夜晚听到《折杨柳》曲时,心中涌起的浓浓的离情别绪。这种用典的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含蓄委婉,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上阕:“玉宇洗秋晴。凉月亭亭”,描绘出秋夜天空如洗般晴朗,明月高悬的景象,奠定了清冷的基调。“梦回孤枕琐窗明”,写词人从梦中醒来,孤枕难眠,看到琐窗透进的明亮月光,突出其孤独之感。“何处飞来三弄笛,风露凄清”,以不知何处传来的凄清笛声,进一步渲染氛围,使孤寂之感更浓。下阕:“曾看玉纤横。苦爱新声”,词人回忆曾经看到女子吹笛,深深喜爱那美妙的笛声,与当下的孤寂形成对比,更显思念之情。“由来百虑为愁生”,直接点明自己百感交集皆因愁绪而起。“此夜曲中闻折柳,都是离情”,听到《折柳》曲,离情别绪涌上心头,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收束全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初冬》

下一篇:宋·顾逢《绿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