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东风吹绿树":整日吹拂的东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树上绿意渐染。
# 尽日:终日。
"向晚轻寒":傍晚泛着轻微的寒气,
# 向晚:傍晚。
"数点催花雨":傍晚泛着轻微的寒气,一场初春的细雨洒落下来,催促着春花早日开放。
"年少凄凉天付与":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凉,何况这暮春之日。
"更堪春思萦离绪":更添离愁别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在临水的高楼之上,与这位女子饮酒作别。
"曾倚哀弦":他以丝竹伴唱,
# 倚哀弦:指以哀伤的弦声伴唱。
"歌断黄金缕":一曲赋别。
# 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词中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
"楼下水流何处去":楼下的流水将会流到哪里去呢。
"凭栏目送苍烟暮":他在高楼上凭栏远望,目送着流水和人远去,直到掩入那苍茫的烟波暮色之中。
南宋政治家、词人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谥忠简,解州闻喜(今山西)人。崇宁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南渡后,历右司谏、御史中丞等。绍兴初年两度拜相,力荐岳飞出师收复襄阳。他反对与金议和,因此遭秦桧陷害,被贬潮州、吉阳军,最终绝食而死。赵鼎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其诗、文、词皆工。他的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其前期词作多侧重抒发个人的哀婉悲伤,颇具花间遗风,而后期词作雄健豪迈且慷慨悲凉。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故地重游怀人词。通过描写春日登临水边高楼所见之景色,以春尽花落、孤寂落寞的环境暗托内心伤感,意绪虽悲凉,却满含真挚情意。
2. 写作手法
化用:下片“楼下水流何处去”化用杜牧“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的诗意,以“水流”暗喻“人去”,既呼应了“临水高楼”的场景,又将离别后的怅惘与思念融入自然意象,言简意丰,余味悠长。比喻:“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以“水流”比喻“人去”,自然妥帖,不见雕琢痕迹。暗示诗人漂泊无依的命运感,以及一去不返的绵绵恨意,而这份情意,都融进了“楼下水流何处去”这句饱含关切的问询中。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循着“由景入情”的脉络,抒发词人的离愁别绪。开篇“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三句,既点明了时节,又以春尽花落、孤寂落寞的时空氛围,暗合“崔护重来”的怅惘感。“催花雨”在宋词中常见,意为春雨过后春花自会加速绽放,暗含着朴素的自然哲理。“年少凄凉”四字藏着无尽伤感,“年少”本是青春欢畅的时光,词人却深陷凄凉,皆因被“春思”与“离绪”缠绕,而这份愁绪的根源,正是他的多情。不过将“年少凄凉”说成“天付与”,又带些自我解嘲的意味,仿佛在说情之所钟本就无从解脱,这份凄楚也只能甘心承受了。下片转而写思念之人。“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三句,承接上片的“离绪”展开回忆:在这“临水高楼”的旧游之地,词人追忆起当年送别时的场景。“黄金缕”原指初春鹅黄的柳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此处“歌断黄金缕”与“哀弦”相呼应,暗含离别之意。“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化用杜牧《题安州浮云寺寄湖州张郎中》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的诗意,从“临水高楼”的眼前实景落笔,以“水流”喻“人去”,自然妥帖,不见雕琢痕迹。“相随流水到天涯”则藏着漂泊无依的命运感,以及一去不返的绵绵恨意,而这份情意,都融进了“楼下水流何处去”这句饱含关切的问询中。结句“凭栏目送苍烟暮”,写词人登高远望,目送水流与故人远去的天际,在久久凝望中不觉暮烟四合,将离别伤感寄于无言的痴望,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追念往昔在临水高楼以一曲相别的女子,上片记时、下片记地,风物依旧,佳人已杳,通篇萦绕着伤离念远的情思。词人以春尽花落、孤寂落寞的环境暗托内心伤感,意绪虽悲凉,却满含真挚情意。
# “年少凄凉天赋与,更堪春思萦离绪。”闲情绮语,安在为盛德之累耶。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上一篇:宋·石孝友《清平乐·山明水嫩》
下一篇:宋·苏轼《九日黄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