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满江风细":江面上细雨如烟,微风轻拂。
"江上危楼独倚":我独自倚靠着江上高楼的栏杆远眺。
# 危楼:高楼。
"歌罢楚云空":一曲唱完,楚地的天空云开雾散,
# 云空:云彩飘走了,指云开雾散。,楚:楚地。江苏一带古代属楚国。,罢:完。
"楼下依前流水":楼下的江水却依然像从前那样东流。
"迢递":遥远啊。
"迢递":遥远。
"目送孤鸿千里":我目送孤飞的鸿雁飞向千里之外。
南宋政治家、词人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谥忠简,解州闻喜(今山西)人。崇宁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南渡后,历右司谏、御史中丞等。绍兴初年两度拜相,力荐岳飞出师收复襄阳。他反对与金议和,因此遭秦桧陷害,被贬潮州、吉阳军,最终绝食而死。赵鼎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其诗、文、词皆工。他的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其前期词作多侧重抒发个人的哀婉悲伤,颇具花间遗风,而后期词作雄健豪迈且慷慨悲凉。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抒情的词。通过写词人登楼眺望,将所见所感融入笔端,抒发深沉惆怅。作为心怀壮志的爱国志士,时值南宋风雨飘摇,词人眼中的烟雨大江之景,不仅是自然写照,更暗含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加之词人羁旅漂泊、远离故土,这份惆怅中又交织着身世飘零、无所归依的孤寂。
2. 写作手法
用典:“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巧妙化用杜甫《送樊御侍赴汉中》“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递”之典。杜诗中“迢递”状写游子远行的漫长征途,蕴含漂泊孤寂之感。此处词人沿用“迢递”一词,既实写江水悠长渺远之态,又借典中深意,将江水的悠长与自身愁思相勾连,赋予“迢递”以象征意味,暗示其愁绪如江水般绵延无尽。词人目送孤鸿随江流向天际远去,在时空交织中深化了身世飘零与愁思难遣的情感表达。借代:“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借“孤鸿”代指漂泊无依的孤独心境。李商隐《夕阳楼》以“孤鸿”代指身世飘零之叹,“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将个体命运的迷茫寄于孤鸿的缥缈行踪。此词中,词人目送孤鸿远去,同样以孤鸿代指自身客居异乡、无所依托的凄凉处境,既延续古典诗词中孤鸿的象征意义,又通过这一意象的借代,将抽象愁思具象化,道尽乱世游子的迷茫与悲怆。
3. 分段赏析
“烟雨满江风细”开篇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烟雨笼罩江面、微风轻拂的景象。在国难当头的时代背景下,这看似诗意的烟雨非但未能引发闲情逸致,反而如“山雨欲来风满楼”般,折射出词人内心沉重的忧患意识。江水的浩渺与烟雨的迷蒙,实则是南宋局势动荡不安的隐喻,奠定了全词悲怆的基调。“江上危楼独倚”“独”字为词眼,既描绘了词人形单影只、凭栏远眺的孤独身影,更深入刻画其精神世界的凄凉与寂寞。危楼高耸,江水茫茫,词人独自伫立其间,将内心郁积的忧郁与家国离乱之痛,尽数融入这孤寂的画面之中,尽显形神交融之妙。“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此句写词人因景生情,引吭高歌,然而曲终后唯见楚天辽阔、江水东流。词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借“楚天空”的空寂与“流水”的绵长,以景传情。空荡的天际与无声的江水,恰似词人无人诉说的寂寞,将忧愁与无奈之情渲染得含蓄而深远。“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迢递”一词叠用,既摹写江水悠长之态,又暗喻愁思绵延不绝。词人凝望远方,见孤鸿随江水流逝,以“孤鸿”意象寄托漂泊无依的心境。孤鸿远离群伴、形单影只的形象,与李商隐笔下“欲问孤鸿向何处”的迷茫遥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词人的孤独哀伤,将身世飘零之感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此词虽篇幅短小,然容量颇丰。全篇未着一字直抒胸臆,然每一意象皆似一面棱镜,折射出词人忧郁之态。于有限篇幅中展现无尽情思,尺幅之间却似蕴含千里之境,此般艺术效果,实乃该词独特魅力之所在。
下一篇:宋·柳永《甘草子·秋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