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那知岁序移":被贬作客的途中哪有心思去记节气时序的变迁,
# 岁序:岁时的顺序,岁月。,那:也写作“哪”。
"忽惊春到小桃枝":忽然惊喜地发现艳丽的春光全都凝结到小桃枝上。
# 小桃:初春开花的一种桃树。
"天涯海角悲凉地":如今我虽被贬到这偏远凄凉之地,
# 悲凉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记得当年全盛时":但还记得当年繁华盛世时的汴京风光。
"花弄影":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
"月流辉":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
"水晶宫殿五云飞":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飞云绚丽美好。
# 五云:五色瑞云,多指吉祥征兆,代指皇帝所在地。,水晶宫殿:用水晶装饰的宫殿,形容极其豪华辉煌,泛指宋汴京宫殿。水晶宫殿:一作水精宫殿。
"分明一觉华胥梦":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
# 华胥梦:指梦境。
"回首东风泪满衣":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南宋政治家、词人
赵鼎(1085~1147),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谥忠简,解州闻喜(今山西)人。崇宁进士,累官河南洛阳令。南渡后,历右司谏、御史中丞等。绍兴初年两度拜相,力荐岳飞出师收复襄阳。他反对与金议和,因此遭秦桧陷害,被贬潮州、吉阳军,最终绝食而死。赵鼎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其诗、文、词皆工。他的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其前期词作多侧重抒发个人的哀婉悲伤,颇具花间遗风,而后期词作雄健豪迈且慷慨悲凉。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一首感怀往昔、抒发羁旅愁思的词。描绘了词人在他乡漂泊,不经意间发现小桃枝上春已至,然而身处天涯海角这悲凉之地,不禁回忆起当年上元节时的全盛景象,如花朵在月光下舞动影子,宫殿华丽如水晶,彩云缭绕。如今恍然如一场华胥梦,回首东风,不禁泪满衣衫,表达了今昔巨大反差下的深沉悲痛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对比:词中以今日之悲凉与昔日之全盛相对比,如“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将如今身处异乡的凄凉处境与回忆中北宋汴京上元节的繁华热闹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如今国破家亡的悲痛。同时,以梦中之欢乐与现实之悲哀作对比,梦中的汴京是“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的美好景象,而现实是词人客居他乡,面对的是山河破碎,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词人的哀伤。意象:词中“天涯海角悲凉地”,这里的“天涯海角”并非实指地理上的偏远之地,而是词人用此意象来形容自己身处异乡,远离故土,有家难归的凄凉处境,强化了其内心的悲苦与孤独。比喻:“华胥梦”出自《列子・黄帝》,黄帝在华胥国经历了百姓生活安乐、无嗜欲爱憎的美好场景,醒来后有所感悟而治世。这里词人以“华胥梦”来比喻北宋往昔的全盛时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如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过去的繁华如同梦境般虚幻、遥远,表达出词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哀伤。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词人回忆起当年汴京上元节时,花影摇曳,月光流泻,宫殿晶莹剔透,彩云绚丽多姿,一片热闹、兴盛的景象。现实中,词人身处建康,半壁江山沦亡,自己漂泊异乡,“天涯海角悲凉地”,在这个曾经的都城里,上元节已没有了往昔的热闹,只有无尽的凄凉与悲伤。呼应:词的开篇“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写词人在客居他乡时惊觉春天到来,小桃枝上花蕊绽放。结尾“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中“东风”呼应了开篇的“春到”以及“小桃枝”,因为东风是春天的象征,小桃枝在春风中开花。这种首尾呼应使词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同时也强化了时光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以感慨起笔,“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赵鼎漂泊异乡,浑然不觉时光悄然流转,直至惊见小桃枝头绽出花蕊,才惊觉春日已至。作为上元节前后绽放的特殊品种,小桃的出现巧妙呼应词题所指时节。回首过往,这一年间故土沦陷,自己亦漂泊无依,种种悲怆涌上心头,往昔岁月令人不忍追忆。彼时身处都城建康,赵鼎心中满溢羁旅之悲。这种哀愁,不仅源于远离故乡,更因故土沦陷,归乡之路被战火阻断,再难成行。面对半壁江山落入敌手的残酷现实,他不禁悲叹身处“天涯海角悲凉地”。尽管建康与昔日汴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天涯海角”,但山河破碎、有家难回的处境,却让两地在他心中仿若相隔万里。“记得当年全盛时”一句,将词人从建康上元节的清冷寂寥中,拉回对往昔的追忆。遥想北宋年间,汴京上元佳节热闹非凡,“全盛时”三字虽简短,却饱含深情,瞬间将记忆中的繁华盛景呈现在眼前。下阕中,词人未用华丽辞藻堆砌,而是以“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等空灵意象,勾勒出汴京昔日的繁华盛景。花影摇曳、月光流泻,宫殿晶莹剔透,祥云缭绕,如此美好的景致,终究被战争的铁蹄踏碎,化为泡影,回首往事,怎不令人潸然泪下?结尾处,“东风”与开篇的“小桃枝”遥相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分明一觉华胥梦”中的“分明”二字,尽显词人梦醒后的清醒,以及清醒后的无尽悲哀。从开篇的“那知”“忽惊”,便已暗含如梦初醒之意;“记得当年”又将词人带入往昔的梦境;最终因目睹家国残破而惊醒,泪水沾湿衣襟。“梦”在词中意义深远,既寄托了词人的个人情感,也隐喻着国破家亡、繁华成空的悲凉。
4. 作品点评
全词巧妙运用回忆对比手法,将今日的凄凉与往昔的繁华相对照,梦中的欢愉与现实的悲痛相交织。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打破时空界限,使情感得以尽情抒发。词作哀而不伤,情感深沉真挚,既不同于婉约词的柔媚纤巧,也有别于豪放词的粗犷豪迈,独具艺术魅力。
# 清刚沉至,卓然名家。故君故国之思,流溢行间句里。
清官员、词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
上一篇:宋·李纲《望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