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厌东溪绿玉君":不嫌弃东溪像绿玉一样的竹子,
# 绿玉君:指竹。一作碧玉君。
"天坛双凤有时闻":在天坛有时能听到双凤的鸣叫声。
# 凤:传说中的神鸟。此以凤鸣比竹声。
"一峰晓似朝仙处":一座山峰在拂晓时好像是朝见仙人的地方,
"青节森森倚绛云":青翠的竹节繁茂,倚靠着红色的云霞。
# 绛云:红色的云。,森森:繁密,茂盛。
"万枝朝露学潇湘":上万枝竹子带着朝露好像是在模仿潇湘的景色,
# 潇湘:指湘江。,朝露:早晨的露水,比喻存在时间短促的事物。
"杳霭孤亭白石凉":云雾缭绕的孤亭旁,白色的石头透着凉意。
"谁道乖龙不得雨":谁说乖张的龙得不到雨水,
# 得:一作行。
"春雷入地马鞭狂":春雷进入大地,好像马鞭在疯狂挥舞。
"啸入新篁一里行":一边呼啸一边进入新竹林行走了一里路,
"万竿如瓮锁龙泓":上万的竹竿好像瓮一样锁住了有龙的水潭。
"惊巢翡翠无寻处":惊动了巢中的翡翠鸟,找不到它们的踪迹,
# 翡翠:绿色的硬玉。
"闲倚云根刻姓名":悠闲地靠着山石刻下自己的姓名。
"青岚帚亚思吾祖":青色的雾气像扫帚一样低垂,让我思念我的祖先,
# 青岚:初夏的第一阵微风。
"绿润偏多忆蔡邕":竹子的绿色润泽很多,让我回忆起蔡邕。
"长听南园风雨夜":常常听着南园的风雨声度过夜晚,
"恐生鳞甲尽为龙":担心竹子生出鳞甲都变成龙。
"迸玉闲抽上钓矶":竹笋像美玉一样悠闲地抽出,长到了钓矶上,
"翠苗番次脱霞衣":翠绿的竹苗依次脱去像霞一样的外衣。
# 霞衣:喻轻柔艳丽的衣服。
"山童泥乞青骢马":山里的儿童用泥巴乞求得到青骢马,
"骑过春泉掣手飞":骑着马经过春天的泉水,好像手被牵着飞起来。
# 春:一作青。
"须题内史琅玕坞":需要在内史的琅玕坞题诗,
# 须:一作独。
"几醉山阳瑟瑟村":多次在山阳瑟瑟村喝醉。
"剩养万茎将扫俗":剩下养着上万的竹茎将要扫除庸俗,
"莫教凡鸟闹云门":不要让凡鸟在云门吵闹。
# 云门:借指寺庙。
"一溪云母间灵花":一条溪流中云母石间生长着灵花,
"似到封侯逸士家":好像到了封侯的隐士家。
# 封侯:封拜侯爵。
"谁识雌雄九成律":谁知道雌雄的九成音律,
"子乔丹井在深涯":子乔的丹井在深谷的边缘。
"燕燕雏时紫米香":燕子还是雏鸟的时候紫米很香,
# 紫米:竹米,竹子结的子实,如小麦。,雏:用如动词,指哺养幼子。,燕燕:燕子。
"野溪羞色过东墙":野外的小溪带着羞涩的颜色流过东墙。
"诸儿莫拗成蹊笋":孩子们不要拗断长成小路的竹笋,
# 成蹊:言其茂盛、芬芳。
"从结高笼养凤凰":从而用高笼养凤凰。
# 笼:指鸟巢。
"一节呼龙万里秋":节竹子呼唤龙,万里都是秋天,
"数茎垂海六鳌愁":几根竹子垂向大海,六只鳌都发愁。
# 六鳌:六只巨鳌。
"更须瀑布峰前种":还需要在瀑布的山峰前种植。
"云里阑干过子猷":在云里的栏杆边经过子猷。
"丘壑谁堪话碧鲜":山丘沟壑谁能交谈碧绿的竹子,
# 话:一作语。
"静寻春谱认婵娟":安静地寻找春天的图谱认识婵娟。
# 婵娟:指月亮。
"会当小杀青瑶简":应当稍微杀青制作青玉的竹简,
"图写龟鱼把上天":画上龟鱼把它拿到天上。
"玄圃千春闭玉丛":玄圃千年关闭着玉的竹丛,
# 玄圃:传说在昆仑山顶。
"湛阳一祖碧云空":湛阳的一位祖先在碧云中消失。
"不须骚屑愁江岛":不需要忧愁江岛的琐碎事情,
"今日南枝在国风":今天南边的树枝在国风之中。
晚唐诗人
陈陶(803?~879?),唐代诗人。字嵩伯,自称“三教布衣”,长江以北人。文宗大和间游江南、岭南,曾作诗投献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州镇官员,然均未能引其入仕。大中三年,隐居于洪州西山。陈陶的乐府诗,意境诡异,色彩浓郁,酷似李贺。亦有《塞下曲》《胡无人行》等边塞题材之作,其中《陇西行四首》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二句,尤为人所传诵。代表作品有《游子吟》《答莲花妓》。
1. 写作手法
白描:“玄圃千春闭玉丛,湛阳一祖碧云空”运用白描,描绘玄圃玉丛的神秘景象,语言简洁清新。意象组合:“一溪云母间灵花,似到封侯逸士家”,将云母、灵花、封侯逸士等意象组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玄圃千春闭玉丛,湛阳一祖碧云空”,将玄圃、玉丛、碧云等意象组合,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拟人:“野溪羞色过东墙”赋予野溪以“羞色”,通过拟人手法使自然景象更具情感和生命力,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典:“山童泥乞青骢马”,诗中“青骢马”常常和侠客、征战联系在一起。李白《结客少年场行》中“紫燕黄金瞳,啾啾摇绿騣。平明相驰逐,结客洛门东。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武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宾友日疏散,玉尊亦已空。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虽未直接写青骢马,但类似诗作中常以青骢马衬托少年侠客的英姿飒爽、勇猛无畏。他们骑着青骢马驰骋在都市或战场,展现出豪迈的气概和侠义的精神。在一些边塞诗里,青骢马也是将士们征战沙场的坐骑,象征着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子乔丹井在深涯”中的“子乔丹井”关联神话传说,在神话传说里,王子乔热衷于炼制丹药以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的神仙境界。“丹井”往往与炼丹活动密切相关,是炼丹过程中取水或进行相关操作的重要场所。人们认为在特定的井水中蕴含着特殊的灵气或矿物质,适合用于炼制具有神奇功效的丹药。所以“子乔丹井”指的是王子乔当年炼丹时所使用的井,这口井因与王子乔的炼丹行为联系在一起,而被赋予了神秘色彩。诗人借助这个典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化用:“成蹊”化用《史记》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现在多用来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言,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诗人化用“成蹊”的表达十分常见。文人常常借此典故赞扬那些有真才实学、品德高尚却不张扬的人,他们凭借自身的魅力和实力赢得他人的认可和追随,就像桃李树一样,虽不言语,却能吸引众人。比如在一些诗词、文章里,当描述某人德高望重、声名远扬时,用到这个典故,以简洁而生动的方式传达对人物的赞美之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不厌东溪绿玉君”,这句诗中“不厌”直白地体现出诗人对东溪竹子的喜爱之情,毫无厌烦之意。“绿玉君”把竹子比作绿色的美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竹子色泽翠绿、温润美好的特质,展现出诗人对竹子外观的高度赞赏。“天坛双凤有时闻”,此句增添了神秘浪漫的氛围。“天坛”给人一种神圣、高远的感觉,“双凤”象征着吉祥、美好,诗人说在天坛有时能听到双凤的鸣叫,暗示这片竹子生长的环境如同仙境一般,赋予了竹子超凡脱俗的气质。“一峰晓似朝仙处”,描绘出一幅清晨的美景,一座山峰在曙光中仿佛是朝见仙人的地方。将山峰与仙人的朝见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进一步衬托出竹子生长环境的清幽和高雅。“青节森森倚绛云”,这句诗中“青节”指竹子的青色竹节,“森森”形容竹子生长得繁茂、挺拔。“倚绛云”将竹子与红色的云霞相映衬,画面色彩鲜明,展现出竹子的生机勃勃和雄伟气势。第二首“万枝朝露学潇湘”,这句诗中“万枝朝露”描绘出竹子带着晶莹露珠的清新景象,“学潇湘”把竹子与潇湘的景色联系起来,暗示竹子生长得如同潇湘之地般富有诗意和美感,展现出竹子的清新雅致。“杳霭孤亭白石凉”,这句诗中“杳霭”描绘出云雾缭绕的朦胧景象,“孤亭”给人一种孤独、静谧的感觉,“白石凉”则进一步营造出清幽、凉爽的氛围,衬托出竹子生长环境的清幽和宁静。“谁道乖龙不得雨”,这句诗中“乖龙”是一种神话中的龙形象,诗人以反问的语气提出“谁说乖张的龙得不到雨水”,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为下文春雷的到来做铺垫,暗示竹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神秘的力量。“春雷入地马鞭狂”,这句诗中“春雷入地”描绘出春雷强大的力量,仿佛能震动大地。“马鞭狂”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春雷比作疯狂挥舞的马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春雷的迅猛和威力,也暗示竹子在春雷的滋润下将茁壮成长。第三首“啸入新篁一里行”,这句诗中“啸”体现出诗人的豪迈之情,“新篁”指新生的竹子,诗人一边呼啸一边进入新竹林行走了一里路,表现出诗人对竹林的喜爱和亲近之情,同时也展现出竹林的广阔和清幽。“万竿如瓮锁龙泓”,这句诗中“万竿”描绘出竹子的数量之多,“如瓮”将竹子比作瓮,形象地表现出竹子的密集和繁茂。“锁龙泓”则赋予竹子一种神秘的力量,仿佛能锁住蛟龙,进一步衬托出竹子的雄伟和气势。“惊巢翡翠无寻处”,这句诗中“惊巢翡翠”描绘出竹子的繁茂和生机,使得翡翠鸟的巢穴都受到了惊扰。“无寻处”则表现出竹林的幽深和神秘,让读者感受到竹林的独特魅力。“闲倚云根刻姓名”,这句诗中“闲倚”体现出诗人的悠闲自在,“云根”指山石,诗人悠闲地靠着山石刻下自己的姓名,表现出诗人对竹林的喜爱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展现出诗人的洒脱和豪迈。第四首“青岚帚亚思吾祖”,这句诗中“青岚”指青色的雾气,“帚亚”将雾气比作扫帚一样低垂,“思吾祖”则表达了诗人对祖先的思念之情。诗人看到青色的雾气低垂,联想到自己的祖先,体现出竹子生长环境的清幽和神秘,也引发了诗人的思古之情。“绿润偏多忆蔡邕”,这句诗中“绿润”描绘出竹子的绿色润泽,“忆蔡邕”则表达了诗人对蔡邕的回忆。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看到竹子的绿色润泽,联想到蔡邕,暗示竹子具有高雅的文化内涵。“长听南园风雨夜”,这句诗中“长听”体现出诗人对南园风雨声的熟悉和关注,“风雨夜”则营造出一种凄凉、寂静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恐生鳞甲尽为龙”,这句诗中“恐生鳞甲”将竹子比作有鳞甲的生物,“尽为龙”则暗示竹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神秘的力量,诗人担心竹子生出鳞甲都变成龙,体现出竹子的神奇和独特。第五首“迸玉闲抽上钓矶”,这句诗中“迸玉”将竹笋比作美玉,“闲抽”描绘出竹笋悠闲地抽出的状态,“上钓矶”则表现出竹笋生长的位置,仿佛长到了钓矶上。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竹笋的生长状态,展现出竹子的生机勃勃。“翠苗番次脱霞衣”,这句诗中“翠苗”指翠绿的竹苗,“番次”表示依次,“脱霞衣”将竹苗的外皮比作霞衣,形象地描绘出竹苗依次脱去外皮的过程,展现出竹子的生长变化。“山童泥乞青骢马”,这句诗中“山童”指山里的儿童,“泥乞”表现出山童的天真可爱,“青骢马”是一种骏马,山童用泥巴乞求得到青骢马,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骑过春泉掣手飞”,这句诗中“骑过春泉”描绘出山童骑着马经过春天的泉水的情景,“掣手飞”则表现出马的速度之快,仿佛手被牵着飞起来,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第六首“须题内史琅玕坞”,这句诗中“须题”表示需要题诗,“内史”是一种官职,“琅玕坞”指生长着琅玕(美玉,这里指竹子)的山坞。诗人认为需要在内史的琅玕坞题诗,体现出竹子生长环境的高雅和清幽。“几醉山阳瑟瑟村”,这句诗中“几醉”表示多次喝醉,“山阳瑟瑟村”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诗人多次在这个村子喝醉,表现出诗人对这片竹林的喜爱和陶醉之情。“剩养万茎将扫俗”,这句诗中“剩养”表示剩下养着,“万茎”描绘出竹子的数量之多,“扫俗”则体现出竹子具有扫除庸俗的力量,诗人希望养着这些竹子来扫除世间的庸俗。“莫教凡鸟闹云门”,这句诗中“莫教”表示不要让,“凡鸟”指普通的鸟,“云门”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诗人希望不要让凡鸟在云门吵闹,体现出竹子生长环境的高雅和清幽。第七首“一溪云母间灵花”,这句诗中“一溪”描绘出一条溪流,“云母”是一种矿物,这里将溪流中的石头比作云母,“间灵花”表示中间生长着灵花。此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观,展现出竹子生长环境的清幽和美丽。“似到封侯逸士家”,这句诗中“似到”表示好像到了,“封侯逸士”指封侯的隐士,诗人感觉好像到了封侯的隐士家,体现出竹子生长环境的高雅和清幽,也暗示竹子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谁识雌雄九成律”,这句诗中“雌雄”指竹子的雌雄,“九成律”是一种音乐律吕,诗人提出谁知道竹子的雌雄与九成律的关系,引发读者的思考,增添了竹子的神秘色彩。“子乔丹井在深涯”,这句诗中“子乔”是传说中的仙人,“丹井”是仙人炼丹用的井,“深涯”指深谷的边缘。诗人提到子乔的丹井在深谷的边缘,进一步增添了竹子生长环境的神秘和清幽。第八首“燕燕雏时紫米香”,这句诗中“燕燕雏时”描绘出燕子还是雏鸟的时候,“紫米香”表示紫米很香,此句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野溪羞色过东墙”,这句诗中“野溪”指野外的小溪,“羞色”将小溪拟人化,表现出小溪的羞涩,“过东墙”则描绘出小溪流过东墙的情景,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诸儿莫拗成蹊笋”,这句诗中“诸儿”指孩子们,“拗”表示拗断,“成蹊笋”指长成小路的竹笋。诗人告诫孩子们不要拗断长成小路的竹笋,体现出诗人对竹子的爱护之情。“从结高笼养凤皇”,这句诗中“从结高笼”表示从而用高笼,“养凤皇”指养凤凰。诗人希望用高笼养凤凰,暗示竹子具有高贵的气质,能够吸引凤凰的到来。第九首“一节呼龙万里秋”,这句诗中“一节”指竹子的一节,“呼龙”表示呼唤龙,“万里秋”描绘出万里都是秋天的景象。诗人赋予竹子呼唤龙的力量,表现出竹子的神奇和雄伟。“数茎垂海六鳌愁”,这句诗中“数茎”指几根竹子,“垂海”表示垂向大海,“六鳌愁”将六只鳌拟人化,表现出鳌的忧愁。诗人通过竹子垂向大海,使得六鳌发愁,进一步衬托出竹子的雄伟和气势。“更须瀑布峰前种”,这句诗中“更须”表示还需要,“瀑布峰前”是一个壮观的地方,诗人认为还需要在瀑布的山峰前种植竹子,体现出竹子适合生长在壮观的自然环境中。“云里阑干过子猷”,这句诗中“云里阑干”指云里的栏杆,“过子猷”表示经过子猷。子猷是古代喜爱竹子的人,诗人提到子猷经过云里的栏杆,进一步增添了竹子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第十首“丘壑谁堪话碧鲜”,这句诗中“丘壑”指山丘沟壑,“谁堪”表示谁能,“话碧鲜”指交谈碧绿的竹子。诗人提出山丘沟壑谁能交谈碧绿的竹子,体现出竹子的独特和珍贵。“静寻春谱认婵娟”,这句诗中“静寻”表示安静地寻找,“春谱”指春天的图谱,“认婵娟”指认识婵娟。诗人安静地寻找春天的图谱认识婵娟,增添了诗歌的诗意和美感。“会当小杀青瑶简”,这句诗中“会当”表示应当,“小杀”指稍微杀青,“青瑶简”指青玉的竹简。诗人认为应当稍微杀青制作青玉的竹简,体现出竹子的珍贵和文化价值。“图写龟鱼把上天”,这句诗中“图写”指画上,“龟鱼”指龟和鱼,“把上天”指把它拿到天上。诗人希望画上龟鱼把它拿到天上,展现出竹子的神奇和独特。第十一首“玄圃千春闭玉丛”,这句诗中“玄圃”是传说中的仙境,“千春”表示千年,“闭玉丛”指关闭着玉的竹丛。诗人提到玄圃千年关闭着玉的竹丛,增添了竹子的神秘和珍贵。“湛阳一祖碧云空”,这句诗中“湛阳”指湛阳的一位祖先,“一祖”表示一位祖先,“碧云空”表示碧云消失。诗人提到湛阳的一位祖先在碧云中消失,进一步增添了竹子的神秘色彩。“不须骚屑愁江岛”,这句诗中“不须”表示不需要,“骚屑”指琐碎的事情,“愁江岛”表示忧愁江岛。诗人认为不需要忧愁江岛的琐碎事情,体现出竹子的豁达和超脱。“今日南枝在国风”,这句诗中“今日”表示现在,“南枝”指南边的树枝,“国风”指《诗经》中的国风。诗人说今天南边的树枝在国风之中,体现出竹子具有高雅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唐·郑谷《中年》
下一篇:唐·孟郊《遣兴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