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髣髴三株植世间":仿佛有三株仙树种植在这尘世间,
# 髣髴:一作“仿佛”。
"风光满地赤城闲":满地都是美好的风光,赤城山也显得格外闲适。
"无因秉烛看奇树":没有机会拿着蜡烛去观赏这奇特的刺桐树,
"长伴刘公醉玉山":只能长久地陪伴着赵使君,如醉于玉山般沉醉在其风采之中。
"海曲春深满郡霞":在海边弯曲的地方,春深时节,整个郡里都布满了如霞般的色彩,
"越人多种刺桐花":越地的人们大多种植刺桐花。
"可怜虎竹西楼色":可惜那有着虎竹的西楼景色,
"锦帐三千阿母家":如同西王母家那三千锦帐般华美。
"石氏金园无此艳":石崇的金谷园也没有刺桐花这般艳丽,
"南都旧赋乏灵材":南都以往的辞赋里也缺乏能描绘它这般灵秀的素材。
"只因赤帝宫中树":只因为这刺桐花是赤帝宫中的树,
"丹凤新衔出世来":是丹凤新近衔着来到这世间的。
"猗猗小艳夹通衢":柔美的刺桐小花夹道生长在大道两旁,
"晴日熏风笑越姝":在晴朗的日子里,和暖的微风中,它好像在嘲笑越地的美女。
"只是红芳移不得":只是这红色的美丽花朵无法移栽,
"刺桐屏障满中都":刺桐花形成的屏障布满了城中。
"不胜攀折怅年华":禁受不住人们的攀折,让人惆怅年华的流逝,
"红树南看见海涯":向南望着那满树红花,一直望到大海的边际。
"故国春风归去尽":故乡的春风已经渐渐消逝殆尽,
"何人堪寄一枝花":还有什么人能够让我寄去一枝刺桐花呢。
"赤帝常闻海上游":常常听说赤帝在海上巡游,
# 常:一作“尝”。
"三千幢盖拥炎州":三千华丽的车盖簇拥着炎热的州郡。
"今来树似离宫色":如今这刺桐树的颜色好似离宫的色彩,
"红翠斜欹十二楼":红色的花朵和翠绿的叶子斜斜地倚靠在十二楼旁。
# 斜欹:一作“欹斜”。
晚唐诗人
陈陶(803?~879?),唐代诗人。字嵩伯,自称“三教布衣”,长江以北人。文宗大和间游江南、岭南,曾作诗投献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州镇官员,然均未能引其入仕。大中三年,隐居于洪州西山。陈陶的乐府诗,意境诡异,色彩浓郁,酷似李贺。亦有《塞下曲》《胡无人行》等边塞题材之作,其中《陇西行四首》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二句,尤为人所传诵。代表作品有《游子吟》《答莲花妓》。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咏物兼赠人的七言绝句组诗。描绘了泉州刺桐花绚丽多彩的景象,展现了当地“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的地域风情,以刺桐花“髣髴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地赤城闲”的美丽,以及“石氏金园无此艳,南都旧赋乏灵材”的独特,极言其艳丽与不凡。同时,诗中运用“赤帝宫中树,丹凤新衔出世来”等典故,赋予刺桐花神秘高贵的出身。此外,还借刺桐花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不胜攀折怅年华”的感慨,以及对故乡“故国春风归去尽,何人堪寄一枝花”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诗处处用典,如“无因秉烛看奇树,长伴刘公醉玉山”中“醉玉山”用典,出自《世说新语・容止》中“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此处将赵使君(刘公代指)比作嵇康,形容他的风采,表达诗人愿长久陪伴赵使君,一同沉醉于刺桐花下的情感,同时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典雅气息。
3. 分段赏析
“髣髴三株植世间,风光满地赤城闲。无因秉烛看奇树,长伴刘公醉玉山。”:首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刺桐花比作传说中的三株神树,种植在人间,描绘出刺桐花盛开时满地风光、犹如仙境般的美丽景象。“赤城闲”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接着通过“无因秉烛看奇树”,流露出诗人因无法在夜晚秉烛观赏刺桐花的遗憾之情,而“长伴刘公醉玉山”一句,以一种浪漫的方式,想象自己能与友人一起沉醉在刺桐花下,如同玉山倾倒,充满了诗意和情趣。“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可怜虎竹西楼色,锦帐三千阿母家。”:先点明地点和季节,“海曲春深”描绘出泉州海滨春天的浓郁氛围,“满郡霞”形象地写出刺桐花盛开时如彩霞般铺满整个郡县的壮观景色,同时也暗示了刺桐花在当地的广泛种植。“越人多种刺桐花”直接说明越地之人喜爱种植刺桐花,体现了刺桐花在当地的普遍性。尾句“可怜虎竹西楼色”,“可怜”一词饱含诗人对刺桐花的怜惜之情,“虎竹西楼色”描绘出刺桐花在西楼映衬下的美丽色彩。“锦帐三千阿母家”则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刺桐花比作三千锦帐,想象它们如同王母娘娘家中的华丽装饰,进一步突出了刺桐花的艳丽和繁盛。“石氏金园无此艳,南都旧赋乏灵材。只因赤帝宫中树,丹凤新衔出世来。”:通过对比和想象,进一步赞美刺桐花的艳丽和独特。“石氏金园无此艳”,将刺桐花与石崇的金谷园中的奇花异草相比,强调刺桐花的艳丽是金谷园中的花卉所无法比拟的。“南都旧赋乏灵材”,说明即使是南都的旧赋中也缺乏对刺桐花这样灵秀之材的描写,突出了刺桐花的独特魅力。“只因赤帝宫中树,丹凤新衔出世来”,诗人展开想象,认为刺桐花是赤帝宫中的神树,是丹凤衔着种子来到人间,为刺桐花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增添了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猗猗小艳夹通衢,晴日熏风笑越姝。只是红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满中都。”:前两句“猗猗小艳夹通衢,晴日熏风笑越姝”,运用拟人手法,将刺桐花比作美丽的越地女子,在晴日熏风中欢笑,生动地描绘出刺桐花在道路两旁盛开的娇艳姿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后两句“只是红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满中都”,则强调刺桐花的不可移植性,它们就像一道道屏障,布满了整个城中,突出了刺桐花在泉州城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成为了泉州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不胜攀折怅年华,红树南看见海涯。故国春风归去尽,何人堪寄一枝花。”:“不胜攀折怅年华”,诗人因不忍攀折刺桐花而惆怅年华的流逝,借花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红树南看见海涯”,描绘出诗人站在刺桐树下,向南眺望,看到红树与大海相连的壮阔景象,营造出一种悠远、辽阔的意境。“故国春风归去尽,何人堪寄一枝花”,则由眼前的刺桐花联想到故乡的春风,感慨春风已尽,故乡遥远,无人可寄一枝刺桐花以表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难以留存的惆怅之情。“赤帝常闻海上游,三千幢盖拥炎州。今来树似离宫色,红翠斜欹十二楼。”:最后两联,诗人再次运用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赤帝常闻海上游,三千幢盖拥炎州”,想象赤帝常常在海上巡游,三千幢盖簇拥着炎州,为刺桐花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观的背景。“今来树似离宫色,红翠斜欹十二楼”,将刺桐花比作离宫的色彩,红翠相间,斜斜地映照在十二楼上,描绘出刺桐花在阳光下的艳丽色彩和独特姿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为全诗增添了一种富贵、华丽的氛围,使刺桐花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上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郤成子》
下一篇:唐·徐夤《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