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兰幽谷底":在幽深的山谷底种下兰花,
"四远闻馨香":远在四方都能闻到它的芳香。
"春风长养深":春风深厚地滋养着它,
"枝叶趁人长":枝叶仿佛追赶着人的脚步生长。
"智水润其根":用智慧之水浇灌它的根须,
"仁锄护其芳":以仁爱之锄呵护它的芬芳。
"蒿藜不生地":蒿草蒺藜无法在周围生长,
"恶鸟弓已藏":恶鸟也因畏惧而收起弓弦躲藏。
"椒桂夹四隅":花椒与桂树夹护着四方角落,
"茅茨居中央":简陋的茅屋居于中央。
"左邻桃花坞":左边毗邻桃花盛开的山坞,
"右接莲子塘":右边连接莲花绽放的池塘。
"一月薰手足":一月兰花香气薰染手足,
"两月薰衣裳":两月薰透衣裳。
"三月薰肌骨":三月薰入肌骨深处,
"四月薰心肠":四月薰彻心肠。
"幽人饥如何":隐士饥饿时怎么办
"采兰充餱粮":采摘兰花充当干粮。
"幽人渴如何":隐士口渴时怎么办,
"酝兰为酒浆":酿造兰草作为酒浆。
"地无青苗租":此地无需缴纳青苗租税,
"白日如散王":白日里自在如闲散的君王。
# 散王:一作羲皇。
"不尝仙人药":不必品尝仙人的丹药,
"端坐红霞房":端坐在红霞缭绕的居室中。
"日夕望美人":从早到晚盼望美人到来,
"佩花正煌煌":她佩戴的兰花正光彩辉煌。
"美人久不来":可惜美人久久未到,
"佩花徒生光":唯有兰花空自散发着光芒。
"刈获及葳蕤":要在兰花繁盛时及时收割,
"无令见雪霜":不要让它遭遇雪霜。
"清芬信神鬼":它的清芬连神鬼都能信服,
"一叶岂可忘":一片叶子也不可遗忘。
"举头愧青天":抬头仰望青天深感惭愧,
"鼓腹咏时康":鼓腹而歌赞颂时世安康。
"下有贤公卿":下有贤明的公卿大臣,
"上有圣明王":上有圣明的君主帝王。
"无阶答风雨":虽无途径报答朝廷恩泽,
"愿献兰一筐":愿献上一筐兰花表衷肠。
晚唐诗人
陈陶(803?~879?),唐代诗人。字嵩伯,自称“三教布衣”,长江以北人。文宗大和间游江南、岭南,曾作诗投献桂仲武、罗让、周墀、韦廑等州镇官员,然均未能引其入仕。大中三年,隐居于洪州西山。陈陶的乐府诗,意境诡异,色彩浓郁,酷似李贺。亦有《塞下曲》《胡无人行》等边塞题材之作,其中《陇西行四首》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二句,尤为人所传诵。代表作品有《游子吟》《答莲花妓》。
1. 分段赏析
”种兰幽谷底,四远闻馨香”两句点明种植场景。”幽谷底”以僻远之地反衬兰香的穿透力,”四远闻”用夸张手法状写香气扩散之广,二者形成空间上的张力,既暗合”兰生幽谷”的传统意象,又以”馨香”的具象化描写,为全诗奠定”以香喻德”的抒情基调。”春风长养深,枝叶趁人长”两句借时序写生机。”长养深”以”深”字形容春风滋养的持续性,”趁人长”则以拟人笔法,将枝叶生长拟作与人竞逐的动态,”趁”字化静为动,既写植物顺应天时的自然规律,又暗含”君子修身如兰生长”的隐喻,使自然物候与人文哲思形成巧妙勾连。”智水润其根,仁锄护其芳”两句注入儒家哲思。”智水””仁锄”以”智””仁”修饰农耕行为,将灌溉与锄草升华为君子修身的象征——”智”喻明理通达,”仁”喻爱人护物,二者分别从精神滋养与行为守护层面,赋予种兰活动以道德实践的内涵,展现诗人”比德于物”的创作匠心。”蒿藜不生地,恶鸟弓已藏”两句构建理想环境。”蒿藜不生”以杂草不侵写兰草生长环境的纯净,”恶鸟弓藏”则以猎弓闲置暗示凶禽远避,两组意象通过”不生””已藏”的否定句式,从正反两面烘托兰草居处的清幽,暗喻君子守正可使邪祟自退的处世哲学。”椒桂夹四隅,茅茨居中央”两句铺陈空间格局。”椒桂”取其芬芳辟邪的文化意象,”四隅”环绕形成守护之势;”茅茨”以简陋居所对照芳香植物,在”贵”与”简”的材质对比中,既遵循”居必芳邻”的传统审美,又暗含”德胜于物”的价值取向,使空间描写兼具实用性与象征性。”左邻桃花坞,右接莲子塘”两句以花木映衬。”桃花坞”取春之绚烂,”莲子塘”取夏之高洁,左右铺排形成季节与物性的互补——桃花的明艳与莲子的清芬,既丰富了兰草周边的生态图景,又以”桃莲绕兰”的意象组合,构建出”群芳竞秀”的理想境界,为后文写兰香浸润做足铺垫。”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四句以时间递进写浸润之深。从”手足”到”心肠”的身体部位迁移,与”一月”至”四月”的时序对应,形成由表及里的渗透过程。”薰”字重复使用却以”肌骨””心肠”的层次深化避免单调,既状写兰香对肉体感官的影响,更隐喻美德对精神世界的重塑,体现”循序渐进”的修身理念。”幽人饥如何,采兰充餱粮。幽人渴如何,酝兰为酒浆”两句突发奇想。”采兰充粮””酝兰为酒”突破现实逻辑,以夸张的想象将兰草从观赏植物转化为生存必需,”餱粮””酒浆”的物质具象与兰的精神属性形成荒诞张力,实则借饮食隐喻兰草对”幽人”的精神滋养,暗合《楚辞》”纫秋兰以为佩”的比兴传统。”地无青苗租,白日如散王”两句宕开一笔写理想国。”无青苗租”以农耕场景寄寓苛政尽除的社会愿景,”白日散王”化用《诗经》”王在灵囿”的典故,以日光普照喻圣明广被,两句从”无赋税”与”得恩泽”正反两面,构建出农耕文明下的乌托邦图景,使种兰活动超越个人趣味,关联到社会理想的表达。”不尝仙人药,端坐红霞房”两句写超脱之境。”不尝仙药”否定求仙问道的虚妄,”端坐红霞”则以居室环境的祥瑞色彩,暗示通过修身养性可达澄明之境,”端坐”二字以静态描写凸显内心的宁静,与前文”采兰””酝兰”的动态行为形成互补,共同构成”内圣外王”的人格追求。”日夕望美人,佩花正煌煌。美人久不来,佩花徒生光”四句借美人意象抒情。”日夕望”写期待之殷切,”佩花煌煌”以服饰细节暗示”美人”的美德;”久不来”的怅惘与”徒生光”的遗憾,将兰的芬芳与”美人”的缺席形成情感落差,此处”美人”既指理想中的明君贤臣,亦象征遥不可及的道德至境,使诗歌情感从自足转向忧世。”刈获及葳蕤,无令见雪霜”两句转笔叮嘱。”及葳蕤”强调采收时机的把握,”无令见霜”以对自然物候的规避,暗喻对美德的呵护需及时,”刈获”的动作描写与”雪霜”的寒冷意象形成张力,既写植物养护的常识,又隐喻君子需在时运中坚守并传承美德,避免被世俗寒霜侵蚀。”清芬信神鬼,一叶岂可忘”两句升华兰的价值。”信神鬼”以夸张笔法极写兰香的感通之力,”一叶不忘”则以数量词强化记忆的深刻,两句将兰的自然属性(清芬)与超自然影响力(信神鬼)并置,使兰从植物意象升华为不朽的精神符号,呼应开篇”四远闻馨香”的描写,形成首尾圆合的结构。”举头愧青天,鼓腹咏时康。下有贤公卿,上有圣明王”三句直抒政治理想。”举头愧”以自谦笔法反衬对清明世道的期待,”鼓腹咏”化用上古歌谣意象,状写百姓安乐;”贤公卿”与”圣明王”的上下呼应,构建出君臣协和的理想政治图景,诗人将个人种兰的幽趣,拓展为对天下大治的向往,使诗歌境界由小我升华为大我。”无阶答风雨,愿献兰一筐”两句以献兰收束全篇。”无阶答”写报国无门的无奈,”献兰一筐”则以具体物象承载抽象忠心,”一筐”的数量词既显真诚,亦暗合《诗经》”采蓝盈筐”的献物传统。诗人以”兰”为媒介,将自然之美、个人之德与政治理想熔于一炉,在”愿献”的赤诚中,完成从咏物到言志的最终升华,使全诗兼具草木清芬与家国情怀的双重感染力。
上一篇:唐·韩偓《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