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
·
sài
shàng
fēng
gāo

朝代:宋作者:李纲浏览量:3
sāi
shàng
fēng
gāo
yáng
qiū
zǎo
chóu
chàng
cuì
huá
yīn
yǎo
驿
shǐ
使
kōng
chí
zhēng
hóng
鸿
guī
jǐn
shuāng
lóng
xiāo
hào
niàn
bái
jīn
diàn
殿
chú
ēn
guī
huáng
wèi
chéng
bào
shuí
xìn
zhì
zhǔ
dān
zhōng
shāng
shí
duō
wèi
zuò
jiù
mín
fāng
zhào
tiáo
dǐng
wéi
lín
dēng
tán
zuò
jiàng
yàn
rán
píng
sǎo
yōng
jīng
bīng
shí
wàn
héng
xíng
shā
fèng
yíng
tiān
biǎo

译文

塞上寒风凛冽,渔阳地区早早迎来了秋色。心中满是惆怅,只因帝王的车驾音讯渺茫。驿使徒劳地奔驰传送消息,南飞的大雁都已归尽,却没带来关于帝王的任何消息。遥想当年身着白衣,在金殿蒙受皇恩,如今虽官至宰辅,却未能完成报国的心愿。谁能相信我,对君主的一片赤胆忠心?感伤时局动荡多变,我还未能成为像方叔、召虎那样拯救百姓的功臣。若能成为治国的能臣,或身为统兵的将帅,定要迅速扫平燕然山那样的边患。我愿率领十万精兵,在沙漠中纵横驰骋,去迎接君主的圣驾。

逐句剖析

"塞上风高":塞上寒风凛冽,

# 塞上:边境线上。

"渔阳秋早":渔阳地区早早迎来了秋色。

# 渔阳:古郡名,战国燕置。这里泛指北方。

"惆怅翠华音杳":心中满是惆怅,只因帝王的车驾音讯渺茫。

# 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作装饰的一种旗子。

"驿使空驰":驿使徒劳地奔驰传送消息,

# 驿使:古代骑快马传递信件或公文的差役。

"征鸿归尽":南飞的大雁都已归尽,

"不寄双龙消耗":却没带来关于帝王的任何消息。

# 双龙:指宋徽帝、宋钦帝二帝。

"念白衣、":遥想当年身着白衣,

# 白衣:或谓白身,旧指无功名、无官职的人。

"金殿除恩":在金殿蒙受皇恩,

# 除恩:指授官。

"归黄阁、":如今虽官至宰辅,

# 黄阁:借指丞相之位。

"未成图报":却未能完成报国的心愿。

"谁信我、":谁能相信我,

"致主丹衷":对君主的一片赤胆忠心?

# 丹衷:丹心、衷情。

"伤时多故":感伤时局动荡多变,

"未作救民方召":我还未能成为像方叔、召虎那样拯救百姓的功臣。

"调鼎为霖":若能成为治国的能臣,

# 调鼎:以鼎之调味,比喻宰相治理天下。

"登坛作将":或身为统兵的将帅,

# 作将:即拜将。

"燕然即须平扫":定要迅速扫平燕然山那样的边患。

# 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拥精兵十万":我愿率领十万精兵,

"横行沙漠":在沙漠中纵横驰骋,

"奉迎天表":去迎接君主的圣驾。

# 天表:借指帝王。,奉迎:敬辞。迎接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武令·塞上风高》乃南宋初抗金名臣李纲所写的一首词。词作开篇以塞北寒秋之景起兴,借“翠华音杳”“驿使空驰”等意象,深诉对徽钦二帝被掳北去、音讯隔绝的深切忧思,兼怀蒙恩入仕却未能报国雪耻的憾恨。下阕笔锋一转,词人自比古代贤相名将,以“调鼎为霖”“平扫燕然”等典故,直抒胸臆,彰显其虽遭贬谪,仍矢志以文治武功救民于水火、挥师北上收复失地、迎回二帝的壮志豪情,将爱国赤诚与英雄气概熔铸于苍凉词句之中,读之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朝宰相、抗金名臣、诗人

李纲(1083~1140),宋朝宰相、抗金名臣、诗人。字伯纪,号梁溪先生,谥忠定,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宋徽宗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太常少卿。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乞怜求和,被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李纲能诗文,写了不少爱国篇章。他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集》《靖康传信录》。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为南宋主战派李纲罢相后所作。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高宗初立起用李纲主政抗金,他提出整军备武等策略欲收复中原,却因高宗畏敌偏安、投降派排挤,仅任职七十七日即遭罢黜。遭贬后,李纲痛惜故土沦陷、二帝蒙尘,念及自己以白衣之身蒙恩至宰辅却未竟报国之志,遂借词倾诉对君主安危的牵挂、壮志难酬的悲愤,更以“横扫燕然”等豪语彰显若得重用必抗敌雪耻、迎回二帝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家国忧思与报国之志题材的词,借塞北早秋萧瑟景象,写出对二帝蒙尘的深切怀念、音信断绝的惆怅,以及虽居高位却报国无门的悲愤,更以豪语抒发抗敌雪耻、奉迎二帝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化用“调鼎为霖”“方召”“燕然平扫”等典故,含蓄表达出渴望建功立业、中兴家国的抱负。对比:将个人“白衣蒙恩”的知遇之恩与“未成图报”的现实困境对比,强化壮志难酬的愤懑。

3. 分段赏析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开篇以“塞上风高”勾勒出边塞寒风凛冽、肃杀苍茫的景象,“渔阳秋早”点明时间与地点,渔阳泛指北地,秋意早至,渲染出凄清萧瑟的氛围。“翠华”代指帝王车驾,“音杳”则写出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北去后,音信全无的状况,词人对二帝的深切怀念与忧虑之情溢于言表,奠定了全词沉郁悲怆的基调。“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词人进一步描述消息断绝的无奈。古代依靠驿使传递信息,“空驰”说明驿使往来奔波却未能带回二帝的任何消息;南飞的鸿雁被赋予传书的期望,然而“归尽”却依旧“不寄双龙消耗”,“双龙”指二帝,此句以递进的手法,层层深入地表达出对二帝安危的牵挂,以及对时局的痛心疾首,体现出一位忠臣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词人回忆往昔,自己出身平民,承蒙帝王在金殿授予官职的恩情,如今官至宰辅(“黄阁”代指宰相之位),却未能实现报国的宏愿。结合历史,李纲曾向高宗提出诸多治国安邦、抗敌雪耻的建议,却因高宗的软弱与投降派的阻挠而被罢官,此处既流露出对皇恩的感激,又饱含着壮志未酬的遗憾与悲愤,在叙事中融入复杂的情感,使读者更能体会词人的无奈与痛心。“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词人感慨谁能相信自己对君主的一片赤诚之心呢?“伤时多故”点明当时局势动荡不安,和战不定、忠奸难辨的混乱局面。“方召”指周宣王时的中兴功臣方叔、召虎,词人自叹未能成为像他们那样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功臣,表面是自责,实则暗含对朝廷不能知人善任、错失中兴良机的怨怼,只是措辞较为委婉,怨而不怒,却更显情感的深沉与无奈。“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词人连用典故抒发抱负。“调鼎为霖”源自《尚书》与《韩诗外传》,将宰相治国比作鼎中调味、甘霖解旱,“登坛作将”则展现出领军出征的豪迈。词人认为自己无论是文能治国,还是武能安邦,都有足够的才能与魄力,若能得到重用,定能迅速扫平金国(“燕然”泛指金国境内土地),展现出非凡的自信与雄心壮志,与上文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词人积极进取、渴望报国的精神。“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词人豪情万丈地表示,若能让自己率领十万精兵,便能在广袤的沙漠中纵横驰骋,直捣敌营,迎接二帝归来。结合李纲过往的战绩,他在靖康元年曾成功抵御金兵,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此处并非夸口,而是他真实的愿望与能力的体现。然而,现实却是他生不逢时,遭奸臣排挤,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这几句词将词人救国雪耻的决心与壮志推向高潮,同时也因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更增添了几分悲壮色彩,深刻地反映出南宋爱国志士渴望收复失地、迎回二帝、一雪国耻的强烈愿望。

4. 作品点评

此词以边塞秋景起兴,融家国之痛与忠君之志于一体。上片借“翠华音杳”“驿使空驰”等意象,道尽对二帝蒙尘的忧思与报国无门的怅惘;下片以“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的豪言,彰显文武兼备的抱负与“奉迎天表”的孤忠。全词苍凉悲壮,用典贴切,既见黍离之悲,亦显英雄本色,堪称乱世中士大夫精神的生动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苏武令·塞上风高》最能表明李纲的志向与立场。

不详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编,武夷文化研究》

# 作者思念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上,叹息自己不能为之复仇雪耻,表达自己救国救民、收复失地的决心和抗敌必胜的信心。

不详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黄拔荆《中国词史 (上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文珦《清游》

下一篇:宋·杨万里《虞丞相挽词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