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归独卧":归隐到这幽静的山林以来,每天都独自高卧在林泉之下,
# 独:独自。,幽人:归隐的人。
"滞虑洗孤清":积聚的愁虑被洗涤得干干净净。
# 滞:积聚的愁虑被洗涤得干干净净。
"持此谢高鸟":我想拿这些来感谢那高飞的鸟儿,
# 高鸟:高飞的鸟。
"因之传远情":因要托她传达我这遥远的情怀。
"日夕怀空意":日日夜夜我空怀着这无限情意,
"人谁感至精":可是又有谁能体会到我至诚的情意呢。
# 至:至诚。
"飞沈理自隔":那飞鸟和沉鱼本来就情趣相隔,
# 飞沈:指鸟和鱼。沈:一作沉。
"何所慰吾诚":又怎么能慰解我的心怀情意。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被贬明志的诗。此诗既抒发了他归隐田园后的淡泊心境,亦暗含对唐玄宗矢志不渝的忠诚,奈何君王受佞臣蒙蔽,致使忠臣遭逐,这份拳拳赤诚终难上达天听。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迈却壮心不已,犹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2. 写作手法
借代:三、四句中,作者巧用借代之法,以“高鸟”暗喻搬弄是非、进谗言的小人,以“远情”象征自己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此等笔法,既显露出作者对谗佞之徒的深切厌恶,又以看似感恩之语相讽,实则暗藏机锋,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欲言又止、言不由衷的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点明自己栖身于远离尘嚣、比幽林更僻静之所,形单影只,如卧龙蛰伏,在空虚的时光里,这份孤高与清净仿佛成了对他的一种嘲弄。句中“归”“洗”二字,似是命运给予的惩处,然而诗人毅然“归”隐山居,无畏寂寞地“洗”尽铅华,回归这方天地,自比卧龙先生。颔联运用借代手法,“高鸟”代指那些进谗言的小人,“远情”则象征着诗人坚定不移的立场。这里的“谢”“传”二字,饱含讽刺意味,诗人又怎会真心感谢那些诋毁自己的人呢?前句设下“感谢”的伏笔,笔锋一转,又言谢他们传达了自己的深意。此间流露出诗人对“高鸟”们的厌恶,却又不得不表面致谢,言不由衷之感油然而生,但以他当时的处境,也只能如此。颈联和尾联诗人以一连串反问抒发“谁知吾心一片忠”的感慨,恰似“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境。“感”“慰”二字,饱含着诗人有苦难言、酒入愁肠的复杂情感。“日夕”“飞沉”描绘着自然永恒的规律,用词精炼。即便身处这般寡淡的生活,诗人仍怀清虚之心,隐藏自己的态度,如卧龙般蛰伏,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遇“刘备”般的明主,重返官场,一展抱负。继而发出“谁感至精,谁慰吾诚”的感慨,足见诗人内心仍渴望得到唐玄宗的重用。
4. 作品点评
全诗既以孤高自诩,显露不群之姿,又暗含渴求知音之意,抒发诗人虽年岁渐长仍壮心未已之志。
# 高廷礼曰:神龙以还,品格渐高,颇通远调。前论沈、宋比肩,后称燕、许手笔,又如薛少保之《郊陕篇》、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澹,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托兴婉切,旷达可风。
明末清初金圣叹《批选唐诗》
# 《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盖五言古诗之本原,唐人先用全力付之,而诸体从此分焉。彼谓“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本之则无,不知更以何者而看唐人诸体也。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筋骨虽露,典重可法。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周珽曰:曲江《感遇》诸诗言言历落、字字玄微,《十九首》之后无此陆离精致。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透骨语出之和平。
清毛张健《唐风定》
# 张曲江《感遇》,则语语本色,绝无门面矣,而一种孤劲秀澹之致,对之令人意消。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
# 《感遇》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一气但在情上托笔,翔折不离,俗笔为之,必于“汉上有游女”下作数句妆点。题是《感遇》,以此诗为思君者大妄,不能令俗眼述其所云,不可作古诗,尤不可作《感遇》诗。……“矫矫”下六句皆代鸿言。“美服”二句反赋作比。层折虽多,终不赘下论断语。诗惟能净,斯以入化。……古无其微至,唐无其和婉。知道人作诗自□,目既不觏矣,而必凭之,岂非真有所得?释氏“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之言,徒孟浪尔。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上一篇:唐·周昙《隋门·贺若弼》
下一篇:唐·骆宾王《帝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