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尝不调":往年曾经不得志,
"兹地亦邅回":如今来到这地方也经历坎坷。
"本谓双凫少":原本以为这里人才稀少,
"何知驷马来":没想到却有众多杰出人物到来。
"人非汉使橐":我虽不是汉代出使的使者,
"郡是越王台":但这郡却是昔日越王称霸的台地。
"去去虽殊事":虽然离去后所经历的事情不同,
"山川长在哉":但这山川却永远存在啊。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昔年尝不调,兹地亦邅回”此句开篇点明自己往年曾经不得志,如今来到广州这个地方也经历坎坷。“昔年”与“兹地”形成时间与空间的对比,“不调”与“邅回”则强调了诗人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波折,为全诗奠定了感慨的基调。颔联“本谓双凫少,何知驷马来”此句诗人原本以为广州这个地方人才稀少,没想到却有众多杰出人物到来。“双凫”和“驷马”分别象征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诗人的意外和感慨之情溢于言表,体现出他对广州人才状况的新认识。颈联“人非汉使橐,郡是越王台”此句诗人表明自己虽不是汉代出使的使者,但这郡却是昔日越王称霸的台地。“人非”与“郡是”形成对比,通过对历史遗迹的凭吊,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尾联“去去虽殊事,山川长在哉”此句诗人感叹虽然离去后所经历的事情不同,但这山川却永远存在。“去去”与“山川”形成对比,体现出诗人对山川永恒的赞叹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全诗通过对自身经历、历史遗迹和山川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慨。
上一篇:唐·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
下一篇:唐·韩翃《复偶见三绝(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