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jīng
zhōu
chéng
lóu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1
tiān
kuàng
jiāng
chéng
zuò
céng
lóu
bǎi
chǐ
tiáo
zài
西
xiá
shí
dēng
tiào
huāng
jiāo
lín
lěi
lěi
jiàn
chén
xiǎng
xióng
wǎng
shān
chuān
zài
jīn
lái
jùn
shū
běi
jiāng
suī
zhèng
dōng
fáng
dài
chuán
jīng
guó
dāng
shí
shǎn
shàng
liú
kōng
yǒu
chù
zhōng
zhěn
sān
xiá
guān
liáng
huō
chéng
píng
jìng
shǒu
ài
lùn
jīn
mén
lái
cān
zhú
shǐ
使
duān
xiàng
lín
sǒu
wēi
shàng
zài
sāng
zhí
wáng
líng
zhuàng
fēi
nìng
jīn
duì
nán
chéng
yàn
shuāng

译文

天地之间何其旷阔,而我却坐在这江城之中,深感局促。这高高的百尺层楼,耸立在城的西角。在夏日登高远眺,荒凉的郊野正接临着昔日的郢都。但见陈迹累累,对着这寂寞景象,我追想起昔日楚国的雄图霸业。如今山川与古时无异,但郡城却大不相同了。当时楚国虽把其北疆侵入郑国,它的东面却未能防拒吴国的入侵。这历经好几代君主的楚国,曾是强秦的敌手。如今楚地徒有长江上流之利,而国中还有什么战伐的忧患呢。跨越三峡之险,已如在平坦的枕席上走过一般顺利,太湖就像楚国的门户一样宽阔地敞开。太平时世,已无敌国的界限,不必议论关隘的兵力。自从罢去了尚书省的职务以后,来此担任州府之职。在山林薮泽之间悠闲地生活,此愿希望能在晚年实现。我有如王陵一样愚忠,倒不是像宁武那样因国家香暗而装胡涂。现在我对朝廷来说,就像南边水畔那离群的飞雁浮凫一样,无足轻重。

逐句剖析

"天宇何其旷":天地之间何其旷阔,

"江城坐自拘":而我却坐在这江城之中,深感局促。

# 江城:临江之城。

"层楼百余尺":这高高的百尺层楼,

"迢递在西隅":耸立在城的西角。

# 迢递:高远貌。

"暇日时登眺":在夏日登高远眺,

"荒郊临故都":荒凉的郊野正接临着昔日的郢都。

# 故都:指春秋楚国都郢。在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累累见陈迹":但见陈迹累累,

"寂寂想雄图":对着这寂寞景象,我追想起昔日楚国的雄图霸业。

"古往山川在":如今山川与古时无异,

"今来郡邑殊":但郡城却大不相同了。

"北疆虽入郑":当时楚国虽把其北疆侵入郑国,

"东距岂防吴":它的东面却未能防拒吴国的入侵。

"几代传荆国":这历经好几代君主的楚国,

# 荆国:即楚国。

"当时敌陕郛":曾是强秦的敌手。

"上流空有处":如今楚地徒有长江上流之利,

# 上流:荆州一直是江南的上流重镇,故有是称。

"中土复何虞":而国中还有什么战伐的忧患呢。

"枕席夷三峡":跨越三峡之险,已如在平坦的枕席上走过一般顺利,

"关梁豁五湖":太湖就像楚国的门户一样宽阔地敞开。

# 五湖:即太湖。,关梁:关,门户;梁,桥梁。此引申为门户交通。

"承平无异境":太平时世,已无敌国的界限,

# 承平:太平。

"守隘莫论夫":不必议论关隘的兵力。

# 守隘:把守关塞。

"自罢金门籍":自从罢去了尚书省的职务以后,

"来参竹使符":来此担任州府之职。

"端居向林薮":在山林薮泽之间悠闲地生活,

# 端居:平居。

"微尚在桑榆":此愿希望能在晚年实现。

# 微尚:微末的志尚。

"直似王陵戆":我有如王陵一样愚忠,

"非如宁武愚":倒不是像宁武那样因国家香暗而装胡涂。

"今兹对南浦":现在我对朝廷来说,

"乘雁与双凫":就像南边水畔那离群的飞雁浮凫一样,无足轻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荆州城楼》是唐代名相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期间创作的五言排律,全诗以登楼所见为切入点,融历史兴衰、个人际遇与哲理思考于一体。全篇二十四句,分四层展开:首联以“天宇何其旷”勾勒荆州城高峻孤峙的地理格局,颔联“暇日登眺”引出荒郊故都的时空错位感,颈联“累累陈迹”转入对楚国霸业的追怀与反思,尾联“自罢金门籍”则落脚于贬谪文人的精神困境与超脱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登荆州城楼》是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所作,诗人以雄浑大气的笔触,勾勒出荆州山川形胜的整体风貌。诗中不仅饱含着对往昔历史的深沉喟叹,更抒发了个人在人生境遇变化后的诸多感慨。其视野宏阔辽远,风格古朴典雅,字里行间尽显诗人超逸清高的气质。同时,也深刻展现出诗人对历史兴衰、人生际遇所进行的深入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天宇何其旷,江城坐自拘”​​:首联以宏阔视角勾勒荆州城的地理格局。“天宇何其旷”以反问语气突显天地之广袤,暗含诗人登临时的豁然心境;“江城坐自拘”则通过拟人手法,将城池置于天地之间,既显其巍峨独立,又暗喻政治失意下的精神困顿。此联以空间张力开篇,为全诗奠定苍茫基调。​​“层楼百馀尺,迢递在西隅”​​:承接首联,具体描绘城楼形制。“百馀尺”以夸张手法凸显楼阁高峻,“迢递”既指城楼连绵之态,亦暗含历史纵深感。方位词“西隅”点明荆州地处楚地边缘的地理特征,呼应后文对楚国兴衰的追怀。此联虚实相生,将建筑实体与历史时空融为一体。​​“暇日时登眺,荒郊临故都”​​:转写登临所见之景。“暇日”与“荒郊”形成冷寂对照,暗示诗人于政治沉寂中寻求慰藉;“临故都”直指荆州为楚郢都旧址,触发历史联想。此联以今昔对比手法,铺垫全诗怀古主题,荒凉景象中暗藏对楚国霸业的追思。​​“累累见陈迹,寂寂想雄图”​​:聚焦遗迹与历史的对话。“累累”状陈迹之密集,“寂寂”拟人化渲染荒芜氛围,二字叠用强化时空错位感。“想雄图”由实转虚,从残垣断壁中重构楚国鼎盛气象,凸显历史兴亡的苍凉况味。此联以虚实相生之笔,深化怀古主题。​​“古往山川在,今来郡邑殊”​​:总括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山川在”象征永恒自然,“郡邑殊”暗指中唐藩镇割据下的疆域变迁。时空对照中,既流露对山河依旧的敬畏,亦隐含对政局动荡的隐忧,体现张九龄作为政治家的历史洞察力。​​“北疆虽入郑,东距岂防吴”​​:借古讽今,评析楚国战略得失。“北疆”“东距”以地理方位代指楚国与郑、吴的军事关系,“虽”“岂”二字转折,既肯定楚国地理优势,又暗讽中唐边防松弛。此联以史为鉴,折射诗人对盛唐疆域治理的思考。​​“几代传荆国,当时敌陕郛”​​:追述楚国历史地位。“荆国”即楚国,“敌陕郛”以秦国(陕郛)代指强敌,凸显楚国鼎盛时期的军事威慑力。此联通过历史叙事,强化前文“雄图”意象,为后文“寂寂”之叹蓄势。​​“上流空有处,中土复何虞”​​:反思荆州地理价值。“上流”指长江上游要冲,“空有”暗指中唐时荆州军事意义衰退;“何虞”以反问消解忧虑,既承认地理优势,又透露出对时局安定的自信。此联虚实交织,体现诗人对战略格局的清醒认知。​​“枕席夷三峡,关梁豁五湖”​​:描绘荆州交通枢纽地位。“夷”言地势平缓,“豁”状关隘开阔,以地理特征彰显荆州“控巴蜀之咽喉,引吴越之襟带”的战略价值。此联以简练笔法勾勒空间格局,呼应前文历史叙事。​​“承平无异境,守隘莫论夫”​​:总结和平年代的治理观。“承平”点明盛唐气象,“莫论夫”暗含对过度防御的否定。此联以政治家视角,主张因时制宜的治边策略,体现张九龄务实的治国理念。​​“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直述贬谪经历与心境。“金门籍”代指翰林学士的朝廷身份,“竹使符”指荆州刺史印信,身份转换间暗含仕途落差。此联以典故入诗,将个人际遇融入历史叙事,增强诗作厚重感。​​“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抒写退隐之志。“林薮”“桑榆”象征隐逸生活,“微尚”谦称个人志趣,实则暗含对朝廷不公的愤懑。此联以自然意象消解政治失意,展现士大夫“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人格。​​“直似王陵憨,非如宁武愚”​​:以史为鉴自喻品格。“王陵憨”指汉代王陵刚直不屈,“宁武愚”用《论语》宁武子“愚不可及”典,明贬实褒,强调自身坚守气节。此联化用典故,凸显张九龄刚正不阿的政治风骨。​​“今兹对南浦,乘雁与双凫”​​:收束全篇于归隐意象。“南浦”为送别之地,暗含离愁;“乘雁”“双凫”化用《汉书·翟方进传》“乘雁双凫”典,以候鸟南飞喻指归乡之念。此联以景结情,将政治苦闷升华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2. 作品点评

《登荆州城楼》充分体现了旅游诗绘景与抒情相融合的特点。张九龄在诗中细腻描绘山川景致,又自然融入个人被贬后的深沉情思,将景与情精妙交织,初步彰显出盛唐旅游诗歌情景交融的发展走向。正因如此,王世稹对张九龄在诗坛的地位给予高度评价,称“张曲江开盛唐之始,韦苏州殿盛唐之终”,凸显出张九龄诗作在开启盛唐诗歌风貌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颀《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

下一篇:唐·刘兼《昼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