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shèng
zhì
shǎn
zhōu
zuò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1
chí
dào
dāng
shǎn
chén
shī
wèn
guó
fēng
chuān
yuán
sān
jìn
bié
jīn
dài
liǎng
jīng
tóng
hòu
diàn
殿
hán
guān
jìn
qián
jīng
quē
sài
tōng
xíng
kàn
luò
yáng
guāng
jǐng
tiān
zhōng

译文

皇帝的驰道延伸至黄河、陕州一带,臣献上诗篇,探寻此地的国风。山川原野间,能分辨出三晋与其他区域的不同,陕州像衣襟丝带般,连接起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地理位置同样重要。身后的宫殿渐远,函谷关已至尽头,前方的旌旗招展,险要关塞畅通无阻。前行将看到洛阳的道路,那里的风光景致,在天地间显得格外壮丽华美。

逐句剖析

"驰道当河陕":皇帝的驰道延伸至黄河、陕州一带,

"陈诗问国风":臣献上诗篇,探寻此地的国风。

"川原三晋别":山川原野间,能分辨出三晋与其他区域的不同,

"襟带两京同":陕州像衣襟丝带般,连接起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地理位置同样重要。

"后殿函关尽":身后的宫殿渐远,函谷关已至尽头,

"前旌阙塞通":前方的旌旗招展,险要关塞畅通无阻。

"行看洛阳陌":前行将看到洛阳的道路,

"光景丽天中":那里的风光景致,在天地间显得格外壮丽华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和圣制途次陕州作》是唐代张九龄创作的五言律诗。诗人随唐玄宗途次陕州时应制而作,借描绘驰道、河陕、川原、两京等景象,展现陕州地理要冲地位,颂赞盛世气象。运用对偶、用典等手法,体现应制诗“颂圣纪行”特色,传递对国家山河与帝王巡游的关注,该诗语言素练质朴,体现了张九龄对六朝绮靡诗风的革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由唐代张九龄创作。开元十二年(724年)十一月,唐玄宗东巡途经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张九龄时任中书侍郎,随驾扈从。陕州是连接长安与洛阳的交通要地,兼具地理与历史意义,诗人借应制之机,描绘陕州风貌,歌颂帝王巡游,融入对地域文化与朝政的观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应制纪行诗。围绕皇帝途次陕州展开,描绘了陕州连接两京的地理形势与三晋分野的历史特征,借陕州沿途景象,表达对帝王巡游的赞颂与对国家山河的颂美。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以“驰道当河陕”开篇,“驰道”勾勒帝王巡行的宏观场景骨架,迅速奠定雄浑庄重基调;“函关尽”“阙塞通”紧随,用函谷关的历史厚重、阙塞的险要壮阔,叠加出陕州地域的雄浑气势,摒弃宫体诗浮华,构建起盛唐应制诗的豪迈。用典:“川原三晋别”意为“这片平原川地,正是与三晋故地分界之处”,“三晋”的典故源于春秋末年晋国分裂的历史,春秋时期,晋国是中原强国,到战国初期,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家势力逐渐壮大,最终瓜分晋国领土,建立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史称“三家分晋”。此后,“三晋”便成为韩、赵、魏故地(今山西、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带)的代称,也是地理分野上的经典意象。张九龄在“川原三晋别”中,并非直接叙述“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而是化用“三晋”这一典故所代表的地理分野含义,通过“三晋”的典故,既点明陕州的地理区位(连接三晋与中原),又以历史典故赋予地理描写文化厚重感,让“川原”的概念与历史积淀结合,体现出陕州作为交通要地的重要性,也贴合“奉和圣制”(侍从皇帝所作)中对途经地域形势的铺陈需求。

3. 分段赏析

首联“驰道当河陕,陈诗问国风”,开篇点题。“驰道”指帝王车驾行经之路,“当河陕”点明地理位置;“陈诗问国风”,仿古代采诗观风,既显应制之礼,又暗含对陕州民俗文化的关注,为全诗奠定“颂圣且存意”的基调。颔联“川原三晋别,襟带两京同”,绘陕州地理,通过“三晋别”“两京同”的地理对照突显陕州枢纽地位。“川原”写山川原野,“三晋别”(三晋为今山西一带)显地域分界;“襟带两京同”,以比喻称陕州像衣襟丝带,连接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突出其交通要冲地位,对偶工整,强化地理意义。颈联“后殿函关尽,前旌阙塞通”,描巡游行程,既实写行军路线,又暗喻王朝疆域之完整。“后殿函关尽”,写车驾过后,函谷关渐远;“前旌阙塞通”,绘前方旌旗招展,阙塞(险要关塞)畅通,以动态场景展现帝王东巡的行进感,“后殿”与“前旌”呼应,体现行程连贯,画面鲜活。尾联“行看洛阳陌,光景丽天中”,望前程抒愿景。“行看”表期待,“洛阳陌”指洛阳道路,“光景丽天中”,想象洛阳城风光华美,尽显盛世气象,收束全诗,将应制颂圣之情推向顶点,传递对帝王巡游与国家繁盛的赞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草阁》

下一篇:唐·韦应物《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