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ú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3
shí
nián
míng
shì
sān
qiān
wài
wèi
guī
rén
jiǔ
chōu
quán
yǒng
yíng
jié
shī
yún
shēng
jiàn
chūn
lái
zhī
bìng
lín
jiā
qiè
xiào
zhēn
shí
rén
zuò
tiān
kàn
yàn
zuò
duān
néng
shēn

译文

七十四岁的明天即将到来,我仍滞留于三千里外的异乡,无法归家。滤酒的泉水奔涌,仿佛在迎接新春佳节,诗句如云般涌出,欣喜于春意的萌发。贺岁的客人不再登门,许是知我病体缠身,邻家窃窃私语,笑我过于较真。世人莫将我比作乐天(白居易),闲静独坐,便足以安然终老此生。

逐句剖析

"七十四年明日是":七十四岁的明天即将到来,

"三千里外未归人":我仍滞留于三千里外的异乡,无法归家。

"酒篘泉涌如迎节":滤酒的泉水奔涌,仿佛在迎接新春佳节,

"诗句云生喜见春":诗句如云般涌出,欣喜于春意的萌发。

"贺客不来知我病":贺岁的客人不再登门,许是知我病体缠身,

"邻家窃语笑吾真":邻家窃窃私语,笑我过于较真。

"时人莫作乐天看":世人莫将我比作乐天(白居易),

"燕坐端能毕此身":闲静独坐,便足以安然终老此生。

# 燕坐端能毕此身:自注:乐天居洛阳日,正与予年相若,非斋居道场辄携酒寻花,游赏泉石,略无暇日。予性拙且懒,杜门养病,已仅十年,乐天未必能尔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除日二首(其二)》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晚年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除夕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七十四岁高龄仍漂泊异乡的孤寂心境,同时展现了其面对衰老与世事变迁的豁达态度。全诗以平实语言勾勒出节日氛围与个人境遇的矛盾:首联“七十四年明日是,三千里外未归人”直陈垂暮之年的羁旅之憾;颔联“酒篘泉涌如迎节,诗句云生喜见春”则借酒兴诗情寄寓对新春的期许;颈联“贺客不来知我病,邻家窃语笑吾真”以邻里视角反衬诗人抱病守真的生命状态;尾联“时人莫作乐天看,燕坐端能毕此身”更以自注对比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凸显其杜门养病、静守本心的超然境界。全诗在淡泊沉静中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悟,既流露对故土的眷恋,又彰显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精神澄明,展现了苏辙晚年诗歌“气机生动,语亦清老”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七十四年明日是,三千里外未归人”首联以数字对比勾勒出诗人晚年的境遇。上句“七十四年”是年龄的自述,暗含对生命流逝的清醒认知;“明日是”既指除夕次日的新岁,又隐喻生命的终点临近。下句“三千里外”以空间之远强化了“未归人”的漂泊感,既指地理上的故乡难返,也暗喻政治生涯的终结与归隐后的孤寂。全联时空交织,将暮年的苍凉与人生的无奈浓缩于寥寥数字中,体现出苏辙晚年诗歌的凝练与沉郁。“酒篘泉涌如迎节,诗句云生喜见春”颔联借物象隐喻心境。“酒篘泉涌”以夸张手法写酒如泉涌,表面描绘节日热闹,实则反衬诗人独饮的落寞;“诗句云生”则化虚为实,将灵感迸发比作云霞翻涌,暗含对新春的期待,却因“喜见春”的“见”字透露出旁观者的疏离感。此联通过意象的矛盾张力,展现诗人身处节日却难以融入的复杂心绪,语言朴素而意蕴深长。“贺客不来知我病,邻家窃语笑吾真”颈联以白描手法刻画世态人情。“贺客不来”直写门庭冷落,既因身体病弱,亦暗指政治失势后的世态炎凉;“邻家窃语”则借邻里私语,讽刺世俗对诗人坚守本真的不解与嘲弄。一“知”一“笑”,将外部评价与内在坚守并置,凸显苏辙晚年孤高自持的品格,亦折射出北宋党争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时人莫作乐天看,燕坐端能毕此身”尾联以自嘲收束,深化主题。“乐天”指白居易,其晚年诗酒闲适,而苏辙以“莫作”否定类比,强调自己并非安于隐逸,实是政治理想破灭后的无奈选择;“燕坐”(静坐)与“毕此身”则暗含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虽以端坐终老,却未泯济世之心。此联在淡泊表象下涌动不甘,展现宋代理性精神与个体命运的交织,语言平静而内蕴激荡。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普《咏史下·司马宣王》

下一篇:宋·晏几道《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