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梅花何处好":请问梅花好在哪里,
"与君藉草携壶":那就让我们带着酒壶以草荐地而坐,细细品味吧。
# 藉草:以草荐地而坐。
"西园清夜片尘无":在这个静谧的夜晚,西园连仿佛连一丝尘埃都不存在。
"一天云破碎":只见天空中云朵散开,
"两树玉扶疏":而两棵梅花树则亭亭玉立,枝干舒展。
# 玉扶疏:指梅枝舒展。
"谁擪昭华吹古怨":是谁轻抚着精美的玉管,吹奏起《梅花落》,
# 古怨:指笛曲《梅花落》。一本作“古调”。,昭华:即玉管。,擪:用手按捺。
"散花便满衣裾":悠扬的音乐仿佛让落花都随之飘洒,沾满了我们的衣襟。
"只疑幽梦在清都":这一刻,我恍惚觉得自己置身于天上的清都仙境之中。
# 清都:指北宋都城汴梁。
"星稀河影转":夜空中星星稀疏,银河缓缓转动,
"霜重月华孤":寒霜凝重,月光孤高清冷。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1. 分段赏析
“试问梅花何处好,与君藉草携壶”:此句以问句开篇,通过“试问”与“携壶”的动态描写,营造出与友人共赏梅花的闲适场景。“藉草携壶”既体现赏梅的雅趣,又暗含对自然之美的亲近。词人以“何处好”发问,实则已预设梅花之清绝,引出下文对西园梅景的铺陈。此句通过动作与场景的铺垫,为全词奠定了清幽而略带孤寂的基调。“西园清夜片尘无”:此句总写赏梅环境之洁净空灵。“清夜”点明时间与氛围,“片尘无”以夸张手法强调夜色的澄澈,既呼应后文“云破碎”“玉扶疏”的视觉意象,又暗示词人内心的澄明与孤高。西园作为园林意象,既具现实空间感,亦隐喻精神净土,为梅花的高洁品格提供背景。“一天云破碎,两树玉扶疏”:以“天—树”“破碎—扶疏”的对比,构建出极具张力的画面。“云破碎”既写实景,亦暗喻南宋偏安政局的动荡;“玉扶疏”则双关梅枝的舒展形态与词人高洁人格。破碎与扶疏的意象交织,既展现梅花的傲骨,又暗含对故国沦丧的隐痛,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张力。“谁擪昭华吹古怨,散花便满衣裾”:此句由视觉转向听觉,引入笛曲《梅花落》的听觉意象。“擪昭华”的动作细节,凸显音乐与自然的交融;“散花满衣裾”以通感手法,将听觉的乐音转化为视觉的落梅,虚实相生。此句化用《梅花落》典故,既点明赏梅主题,又暗含对故都汴梁的追忆,情感层次陡然深化。“只疑幽梦在清都”:此句以“幽梦”收束虚实交织的意境。“清都”的指代,直抒词人对故国的眷恋。通过“疑”字,词人将现实梅景与记忆中的汴京幻境重叠,既表达对收复中原的渴望,又暗含理想破灭的怅惘。此句以梦境消解时空阻隔,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星稀河影转,霜重月华孤”:以星、河、霜、月四个意象,构建出清冷孤寂的终景。“星稀”与“河影转”暗示时间流逝,“霜重”与“月华孤”则强化环境的凛冽与词人的孤独。此句以景结情,将前文的梅花意象升华为精神象征:孤月映照下的寒梅,既是词人高洁人格的写照,亦隐喻南宋山河破碎、知音寥落的悲凉境遇。
上一篇:宋·强至《徙居》
下一篇:宋·苏籀《侨居一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