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面风来波潋潋":池面上清风吹拂,波光粼粼,
# 潋潋:水波流动的样子。
"波间露下叶田田":密密相连的荷叶上还滚动着晶莹的露珠。
#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盛密的样子。
"谁于水面张青盖":是谁在水面上撑起绿色的伞盖?
# 青盖:青色的伞盖。
"罩却红妆唱采莲":伞下的红妆少女正在唱着动人的《采莲曲》。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荷叶》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总览全池,描绘了微风拂面、碧波闪闪的全景,展现了荷叶的清新与宁静。后两句“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则是特写,诗人通过“张青盖”的比喻,联想到青盖下天真烂漫的红妆少女,由物及人,表达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全诗由面到点,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碧波绿叶与少女红装交相辉映,构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富有情韵。
2. 写作手法
叠字:“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诗人使用“田田”这一叠字,生动地描摹出荷叶舒展、相连的形态,给人以视觉上的丰富感。这种叠字手法不仅增强了画面感,还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设问:第三句“谁于水上张青盖。”采用设问句式,赋予荷叶以“青盖”的形象,描绘了荷叶的形状和颜色,生动地表现出荷叶的宽广与生机。映衬:“青盖”与“红妆”相互映衬,以荷叶的青翠衬托采莲女子的娇美,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和谐的画面。同时,“罩却红妆唱采莲”一句,通过“罩却”二字,营造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这两句以陈述句式开篇,描写池塘的宁静与生机。诗中“波潋潋”生动地描绘了微风拂过池面,波光粼粼的景象,给人以清新、灵动之感。“叶田田”则通过叠字“田田”,形象地展现了荷叶相连、舒展的形态,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画面感。两句中“波”字的重复使用,不仅没有显得累赘,反而增强了语言的连贯性和韵律感,营造出一种民歌般的流畅与自然。后两句:“谁于水上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第三句采用疑问句式,以“谁”字引出对荷叶的描写。“青盖”形容荷叶的形状和颜色,形象地表现出荷叶宽大如伞的形态,同时也赋予了荷叶一种灵动的生命力。诗人用“张”字,仿佛将荷叶比作一把撑开的伞,生动地描绘出荷叶在水面上的舒展姿态。第四句“罩却红妆唱采莲”则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红妆”指采莲的女子,而“罩却”二字巧妙地将荷叶与女子联系起来,描绘出女子隐藏在荷叶之中,歌声婉转却不见其人的画面。这种描写不仅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还赋予了诗歌一种悠远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荷叶》宛如一幅精妙绝伦的画卷,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远近高低”的视角切换,将荷塘的全景与细节完美融合。从远处的波光粼粼到近处的田田荷叶,再到荷叶下红妆少女的灵动身影,诗人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层次分明、色彩鲜明的画面。碧波与绿叶相映,红妆与莲歌相和,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听觉上营造出悠扬的意境。全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融为一体,展现了欧阳修作为文学大家的高超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