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有位卖炭的老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 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薪:木柴。,伐:砍伐。
"满面尘灰烟火色":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
#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两鬓苍苍十指黑":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 苍苍:灰白。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得:得到。
"身上衣裳口中食":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
# 可怜:值得怜悯,哀怜。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 愿:希望。
"夜来城外一尺雪":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 辗冰辙:轧(yà)着冰冻的车辙(赶路)。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晓:天刚亮。
"牛困人饥日已高":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
# 困:困倦,疲乏。
"市南门外泥中歇":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 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两市东、西、南、北各有二门。
"翩翩两骑来是谁":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 翩翩两骑:翩翩两骑:一作“两骑翩翩”。翩翩:轻快的样子。骑: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手把文书口称敕":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
# 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称:说。,文书:公文。,把:拿。
"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 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集市北边,所以说“牵向北”。,叱:(chì)吆喝。,回:掉转。
"一车炭":一车的炭,
"千余斤":一千多斤,
#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余:一作馀。
"宫使驱将惜不得":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 惜不得:吝惜不得。惜:舍。得:能够。,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驱:赶着走。
"半匹红纱一丈绫":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 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红纱:一作“红绡”。
"系向牛头充炭直":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 直:同“值”,价钱。,系: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卖炭翁》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讽喻诗。描绘了一位卖炭翁艰辛烧炭运炭,只为换取基本生存物资,却遭遇宫使以近乎掠夺的方式强买的悲惨遭遇。诗中营造出困苦、无奈的氛围,体现了底层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掠夺人民的恶行的批判。通过卖炭翁这一典型形象,借卖炭翁烧炭、运炭、炭被掠夺的景象,深刻揭露了“宫市”的本质与黑暗。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将卖炭翁的贫困、悲惨与宫使的骄横、霸道进行鲜明对比,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阶级的对立。借代:“翩翩两骑”勾勒出宫使及其爪牙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黄衣”、“白衫儿”、是宫使及其爪牙的服装,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设问: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全部的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起码的温饱而已,为后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销垫。以乐景衬哀情: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正面描写:这四句诗从正面描写收麦劳动。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农人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惜”字,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突出了农人此时的感情。人物描写:抓住卖炭翁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把卖炭翁烟尘满面、十指重黑的形象刻画得卖炭得极为生动形象,表现了卖炭翁年纪之大和劳作之苦。
3. 分段赏析
《卖炭翁》以三幕式叙事层层递进,揭露中唐“宫市”之弊。第一段烧炭之苦:开篇以白描勾画老翁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寥寥数笔呈现其贫苦辛劳;设问“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点明底层生存仅求温饱的卑微诉求。更以“衣正单”却“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凸显其挣扎于生存与良知的凄楚,为悲剧埋下伏笔。第二段运炭之艰:借“一尺雪”“辗冰辙”的严寒环境,烘托老翁冒雪运炭的艰险;“牛困人饥”与“市南门外泥中歇”的疲态,暗示其孤立无援,命运如草芥般脆弱。此处场景铺陈,既为后文掠夺蓄势,亦暗含对劳动价值的无声礼赞。第三段夺炭之痛:以“翩翩两骑”的骄横姿态,对比老翁“牛困人饥”的狼狈,阶级压迫跃然纸上。“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强权与“半匹红纱充炭值”的荒诞,直指宫市掠夺的本质;而“惜不得”三字戛然收尾,留白中凝聚血泪控诉,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对苛政的尖锐批判。
4. 作品点评
《卖炭翁》是一首极具感染力与批判性的诗歌。它以深刻的思想性,将老百姓遭受剥削阶级残酷剥削的社会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直观展现出社会的黑暗。艺术表现上更是独树一帜,先着力描绘卖炭翁对卖炭获利的热切期望,使希望之火熊熊燃烧,却又陡然让其希望破灭,强烈的反差令人痛心。诗未在结尾直白点明主旨,而是于矛盾冲突最激烈处收笔,余味无穷,含蓄中蕴含强大力量,激发读者深入思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油然而生,这正是其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原因所在。
# 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宫市者,乃贞元末年最为病民之政,宜乐天《新乐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为乐天所得亲有见闻者,故此篇之摹写,极生动之致也。更有可论者,此篇径直铺叙,与史文所载者不殊,而篇末不著己身之议论,微与其他者篇有异,然其感慨亦自见也。
现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 白居易这首诗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划上有独到之处,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就把人物写活了。诗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现代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
上一篇:唐·杜甫《旅夜书怀》
下一篇:唐·李白《关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