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ài
tàn
wē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mài
tàn
wēng
xīn
shāo
tàn
nán
shān
zhōng
mǎn
miàn
chén
huī
yān
huǒ
liǎng
bìn
cāng
cāng
shí
zhǐ
hēi
mài
tàn
qián
suǒ
yíng
shēn
shàng
cháng
kǒu
zhōng
shí
lián
shēn
shàng
zhèng
dān
xīn
yōu
tàn
jiàn
yuàn
tiān
hán
lái
chéng
wài
chǐ
xuě
xiǎo
jià
tàn
chē
niǎn
bīng
zhé
niú
kùn
rén
gāo
shì
nán
mén
wài
zhōng
xiē
piān
piān
liǎng
lái
shì
shuí
huáng
shǐ
使
zhě
bái
shān
ér
shǒu
wén
shū
kǒu
chēng
chì
huí
chē
chì
niú
qiān
xiàng
běi
chē
tàn
qiān
jīn
gōng
shǐ
使
jiāng
bàn
hóng
shā
zhàng
líng
xiàng
niú
tóu
chōng
tàn
zhí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逐句剖析

"卖炭翁":有位卖炭的老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 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薪:木柴。,伐:砍伐。

"满面尘灰烟火色":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

#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两鬓苍苍十指黑":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 苍苍:灰白。

"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

# 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得:得到。

"身上衣裳口中食":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身上衣正单":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

# 可怜:值得怜悯,哀怜。

"心忧炭贱愿天寒":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 愿:希望。

"夜来城外一尺雪":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 辗冰辙:轧(yà)着冰冻的车辙(赶路)。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晓:天刚亮。

"牛困人饥日已高":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

# 困:困倦,疲乏。

"市南门外泥中歇":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 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两市东、西、南、北各有二门。

"翩翩两骑来是谁":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

# 翩翩两骑:翩翩两骑:一作“两骑翩翩”。翩翩:轻快的样子。骑: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手把文书口称敕":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

# 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称:说。,文书:公文。,把:拿。

"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 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集市北边,所以说“牵向北”。,叱:(chì)吆喝。,回:掉转。

"一车炭":一车的炭,

"千余斤":一千多斤,

#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余:一作馀。

"宫使驱将惜不得":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 惜不得:吝惜不得。惜:舍。得:能够。,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驱:赶着走。

"半匹红纱一丈绫":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

# 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红纱:一作“红绡”。

"系向牛头充炭直":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 直:同“值”,价钱。,系: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卖炭翁》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手,是其《新乐府》组诗里的经典之作。开篇描绘卖炭翁在南山伐薪烧炭的艰辛,“满面尘灰”、“两鬓苍苍”、“十指黑”等细节,尽显其生活困苦。接着通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描写,展现他为生活所迫的矛盾无奈。然后叙述雪后卖炭,牛困人饥、路途艰难。最后写宫使前来,“翩翩”二字勾勒出他们趾高气扬之态,以半匹红纱一丈绫强换千余斤炭,将“宫市”掠夺本质和卖炭翁的无助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聚焦一位烧炭老人艰难的营生境遇。这位卖炭翁在困苦中挣扎求存,而其遭遇,正是对“宫市”丑恶本质的有力揭露。当时的统治者借“宫市”之名,行掠夺之实,白居易借卖炭翁的故事,将这一黑暗行径展露无遗,犀利地抨击了社会的腐败现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悲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是诗人所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曾自注:“《卖炭翁》,苦宫市也”。唐德宗贞元末年,宫廷中派遣宦官前往民间市场,以强行低价购买物品的方式,名为“宫市”,实则与掠夺无异。白居易创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彼时正是“宫市”为害最猖獗的时期。他对“宫市”的种种弊端有着深入了解,又对百姓满怀深切同情,故而能写下这首感人肺腑的《卖炭翁》。此诗以生动的笔触,深刻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将当时底层人民在“宫市”制度下所遭受的苦难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批判时政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卖炭翁》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讽喻诗。描绘了一位卖炭翁艰辛烧炭运炭,只为换取基本生存物资,却遭遇宫使以近乎掠夺的方式强买的悲惨遭遇。诗中营造出困苦、无奈的氛围,体现了底层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掠夺人民的恶行的批判。通过卖炭翁这一典型形象,借卖炭翁烧炭、运炭、炭被掠夺的景象,深刻揭露了“宫市”的本质与黑暗。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将卖炭翁的贫困、悲惨与宫使的骄横、霸道进行鲜明对比,如“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和阶级的对立。借代:“翩翩两骑”勾勒出宫使及其爪牙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黄衣”、“白衫儿”、是宫使及其爪牙的服装,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设问:一问一答,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炭是老翁全部的生活依托,但也不过是换取起码的温饱而已,为后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销垫。以乐景衬哀情: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正面描写:这四句诗从正面描写收麦劳动。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农人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惜”字,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突出了农人此时的感情。人物描写:抓住卖炭翁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把卖炭翁烟尘满面、十指重黑的形象刻画得卖炭得极为生动形象,表现了卖炭翁年纪之大和劳作之苦。

3. 分段赏析

《卖炭翁》以三幕式叙事层层递进,揭露中唐“宫市”之弊。第一段烧炭之苦:开篇以白描勾画老翁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寥寥数笔呈现其贫苦辛劳;设问“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点明底层生存仅求温饱的卑微诉求。更以“衣正单”却“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凸显其挣扎于生存与良知的凄楚,为悲剧埋下伏笔。‌第二段运炭之艰:借“一尺雪”“辗冰辙”的严寒环境,烘托老翁冒雪运炭的艰险;“牛困人饥”与“市南门外泥中歇”的疲态,暗示其孤立无援,命运如草芥般脆弱。此处场景铺陈,既为后文掠夺蓄势,亦暗含对劳动价值的无声礼赞。‌第三段夺炭之痛:以“翩翩两骑”的骄横姿态,对比老翁“牛困人饥”的狼狈,阶级压迫跃然纸上。“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强权与“半匹红纱充炭值”的荒诞,直指宫市掠夺的本质;而“惜不得”三字戛然收尾,留白中凝聚血泪控诉,将个体悲剧升华为对苛政的尖锐批判。

4. 作品点评

《卖炭翁》是一首极具感染力与批判性的诗歌。它以深刻的思想性,将老百姓遭受剥削阶级残酷剥削的社会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直观展现出社会的黑暗。艺术表现上更是独树一帜,先着力描绘卖炭翁对卖炭获利的热切期望,使希望之火熊熊燃烧,却又陡然让其希望破灭,强烈的反差令人痛心。诗未在结尾直白点明主旨,而是于矛盾冲突最激烈处收笔,余味无穷,含蓄中蕴含强大力量,激发读者深入思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油然而生,这正是其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的原因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著一断语。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宫市者,乃贞元末年最为病民之政,宜乐天《新乐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为乐天所得亲有见闻者,故此篇之摹写,极生动之致也。更有可论者,此篇径直铺叙,与史文所载者不殊,而篇末不著己身之议论,微与其他者篇有异,然其感慨亦自见也。

现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 白居易这首诗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划上有独到之处,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就把人物写活了。诗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现代龚克昌、彭重光《白居易诗文选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旅夜书怀》

下一篇:唐·李白《关山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