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图曾识零陵郡":曾经通过图画认识了零陵郡,
# 曾识:曾经认识。,画图:对山水自然景观,泼墨为图,谓之画图。曾识:曾经认识。
"今日方知画不如":但今日亲眼所见才知道图画远不及真实美景。
# 不如:不及,比不上。谓前者比不上后者,即零陵郡胜过画图。,方:用作时间副词。才,方才。欧阳修《朋党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
"城郭恰临潇水上":城郭恰好坐落在潇水之畔,
# 恰:正好。,城郭:城,本指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郭,本指外城。城郭,为都邑之称,这里指永州府古城。
"山川犹是柳侯余":山川依然保留着柳宗元(柳侯)笔下的韵味。
# 柳侯:1104年(宋崇宁三年),宋徽宗赵佶赐封柳宗元为“文惠侯”,世人敬称“柳侯”。,山川:山河。柳宗元贬永州,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并以物自喻,以身相许,山山水水都投入了自己的身影,故说“山川犹是柳侯余”。柳侯:1104年(宋崇宁三年),宋徽宗赵佶赐封柳宗元为“文惠侯”,世人敬称“柳侯”。余,剩,引申为遗留、遗存。杜甫《登衮州城楼》:“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驿亭幽绝堪垂钓":驿亭幽静绝妙,适合悠然垂钓,
# 垂钓:钓鱼。,堪:可,能。,幽绝:幽,僻静。绝,极。幽绝,形容十分寂静,引申为幽雅。,驿亭:古时在大道上所设立的交通站,是供行旅途中歇宿的处所。
"岩石虚明可读书":岩石空明清澈,正是读书的好地方。
# 虚明:虚,空。明,光明。虚明,谓岩洞宽阔明亮。,岩石:指岩洞,如朝阳岩。
"欲买愚溪三亩地":我真想购买愚溪边的三亩土地,
"手拈茅栋竟移居":亲手搭建起茅草屋,迁居于此,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 移居:挪动居所。陶渊明有《移居二首》,均写与南村邻人的交往过从,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浩然胸襟。欧阳修欲在愚溪筑草堂而居,略取其意。,茅栋:茅,即白茅,俗称茅草。栋,房屋的正梁。茅栋,即茅秆。,拈:用手指头取物。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对零陵郡(今湖南永州)的深刻印象与向往。起初,诗人以为自己对零陵的了解已足够深刻,皆因曾见过它的画作,但实地到访后才发现,真实的零陵之美远超画中景象。整首诗即兴创作,随事而发,字里行间洋溢着口语化的自然流畅,展现出一种质朴无华却又真挚动人的韵味,恰似俗中见雅,真率中蕴含深意。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先说自己从画中已经认识了零陵郡,但今日亲临其境后,才发现画中的零陵远远不如真实的零陵美丽。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零陵郡的真实美景远超画作,也表达了诗人对零陵郡的深深赞美。借景抒情:颔联“城郭恰临潇水上,山川犹是柳侯余”和颈联“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通过描绘城郭、山川、驿亭、岩石等自然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表达了对零陵郡美景的喜爱和向往。细节描写:这两联还注重细节描写,如“城郭恰临潇水上”的“恰临”二字,生动地描绘了城郭与潇水的紧邻关系;“岩石虚明可读书”的“虚明”二字,则形象地刻画了岩石的空灵明亮,适合读书的氛围。用典:尾联“欲买愚溪三亩地,手拈茅栋竟移居”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诗人借用了柳宗元在愚溪筑草堂而居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欲学柳侯在愚溪边购置土地、搭建茅屋并移居此地的强烈愿望。这一用典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添了诗人的情感色彩。
3. 分段赏析
《咏零陵》这首七言律诗,首联以肯定与否定交织的独特方式,总括了对零陵的整体感受,巧妙地为全诗定下基调。随后,颔联与颈联展开细腻描绘,选取城郭、山川、驿亭、岩石等标志性景致,以局部映射整体,生动展现了零陵的独特风貌。至尾联,诗人笔锋一转,以移居之意象作为点睛之笔,为全诗增添了一份深意,使得前文所勾勒的景物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4. 作品点评
全诗随性而发,依据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感,自然而然地挥洒笔墨,全然采用平易近人的口语表达。然而,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流露,实则蕴含着天赋的巧妙与灵感,外表质朴无华,内里却蕴藏着深厚的韵味。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自然真挚、质朴中见高雅的气质,仿佛家常话语中透露出不凡的雅致与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