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xí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chū
dōng
fāng
wēi
cóng
lái
tiān
yòu
hǎi
liù
lóng
suǒ
shè
ān
zài
zāi
shǐ
zhōng
rén
fēi
yuán
ān
néng
zhī
jiǔ
péi
huí
cǎo
xiè
róng
chūn
fēng
yuàn
luò
qiū
tiān
shuí
huī
biān
yùn
wàn
xīng
xiē
jiē
rán
huāng
yín
zhī
yáng
zhù
jǐng
huī
dào
wéi
tiān
jiáo
shí
duō
jiāng
náng
kuò
kuài
hào
rán
mǐng
xìng
tóng

译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羲和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逐句剖析

"日出东方隈":太阳从东方升起,

# 隈:山的曲处。

"似从地底来":似从地底而来。

# 地底:地面之下。

"历天又入海":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六龙所舍安在哉":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 六龙:指太阳。神话传说日神乘车,驾以六龙,羲和为御者。

"其始与终古不息":自古以来,从来如此,

# 其始与终古不息:一作其行终古不休息。

"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 安能与之久裴回: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草不谢荣于春风":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

# 荣:生长繁盛。

"木不怨落于秋天":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 秋天:秋天的气候。,落:凋零。

"谁挥鞭策驱四运":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

# 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万物兴歇皆自然":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羲和羲和":羲和羲和,

#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 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无际貌。,汩没:隐没。

"鲁阳何德":鲁阳有什么德行?

# 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驻景挥戈":竟能挥戈驻日。

"逆道违天":这些传说逆道违天,

"矫诬实多":实在是荒谬绝伦。

# 矫诬:谓假借名义以行诬罔,虚妄。

"吾将囊括大块":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

# 大块:自然天地也。《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

"浩然与溟涬同科":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 溟涬同科:天体未形成前的浑然元气。同科:同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日出入行》是唐代诗人李白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诗中反用汉乐府古意,借日出日落等自然现象,指出万物兴歇皆自然,批判“逆道违天”的观念,体现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写作上,诗人发挥浪漫主义风格,以丰富想象和深刻哲思,表达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全诗展现出李白豪放洒脱的诗风,蕴含的哲理对后世颇具启迪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日出入行》由唐代李白创作,他反用汉代乐府《日出入》古意而作此诗。当时社会上求仙之风盛行,人们幻想借助超自然力量突破生命局限。李白有感于此,以诗表明自己对求仙的态度,认为“逆道违天”的求仙行为是荒谬的,应顺应自然规律。此诗或为批判求仙者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诗歌开篇描绘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景象,随后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思考天地万物运行规律,批判求仙的“逆道违天”行为,表达了万物兴歇皆自然,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 写作手法

对比:将汉乐府中求仙幻想与顺应自然的观念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顺应自然规律的推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日出东方、历天入海等自然景象,抒发对自然规律的感悟,表达对“逆道违天”行为的批判。

3. 分段赏析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描绘太阳运行轨迹,借神话反问,否认超自然力量操控,以“徘徊”生动写太阳运行,用疑问和不确认语词,引发思考,增强语气。“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指出草木荣枯、万物兴衰皆自然规律,“不”字强化语气,“谁”字设问后以“万物兴歇皆自然”果断作答,凸显自然主宰,气势强烈。“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用诘问质疑神话人物,继承屈原笔法且更具探索精神。批判“逆道违天”行为,表明应顺应自然,融入自然,达到“齐生死”境界,展现诗人精神力量与浪漫创作思想基础。

4. 作品点评

《日出入行》是李白乐府诗中的佳作,诗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以浪漫想象构建奇幻情境,展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同时,诗人巧妙地借对神话人事的辩驳,自然流畅地表达“天道自然”的思想,使情感与哲理交融统一。在形式上,杂言句式的运用让诗歌形式自由灵活,读来节奏多变,既具轻快活泼之感,又不乏思想的凝重深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精奇玄奥,出天入渊。又曰:必用议论,却随游衍,得屈子《天问》意,千载以上人物呼之欲出。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胡震亨曰:汉《郊祀歌·日出入》言日出入无穷,人命独短,愿乘六龙,仙而升天。太白反其意,言人安能如日月不息,不当违天矫诬,贵放心自然,与溟滓同科也。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 诗意似为求仙者发,故前云“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后云“鲁阳挥戈,矫诬实多”、而结以“与溟涬同科”。言不如委顺造化也。若谓写时行物生之妙,作理学语。亦索然无味矣。观此盖知白之学仙盖有所托而然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严云:不信释典须弥之说,但言其疑似。奇语错落,琢句奇秀,匪夷所思(“草不谢荣”四句下)。严云:诘难得好(“羲和”六句下)。一结高超横绝,非太由不能道。

不详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谢良辅《状江南·孟冬》

下一篇:唐·元稹《塞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