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liú
èr
shí
héng
zhōu
jiān
jiāng
líng
yuán
èr
shì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3
héng
yuè
xīn
cuī
tiān
zhù
fēng
shì
lín
qiáo
cuì
xiāng
féng
zhǐ
lìng
wén
chuán
qīng
jiǎn
shǐ
使
gōng
míng
shàng
jǐng
zhōng
sān
kōng
liú
xuán
qìng
shì
jiǔ
yuán
yóu
ruò
táng
fēng
yáo
xiǎng
jīng
zhōu
rén
lùn
huí
zhōng
yuán
lóng

译文

衡山新近摧折了天柱峰,士人们面容憔悴哭泣着相逢。只让他的文字传于竹简,却不让他的功名刻上景钟。三亩宅院空留,家徒四壁,九泉之下,坟墓如堂形高耸。遥想荆州的人物品评议论,多次在半夜为元龙感到可惜。

逐句剖析

"衡岳新摧天柱峰":衡山新近摧折了天柱峰,

# 天柱峰:衡山群峰之一。,衡岳:指南岳衡山,天柱峰为衡山最高峰。

"士林憔悴泣相逢":士人们面容憔悴哭泣着相逢。

"只令文字传青简":只让他的文字传于竹简,

# 青简:竹简,古时曾用竹片书写文章和典籍。指吕温著作。吕温有文集二十卷。

"不使功名上景钟":却不让他的功名刻上景钟。

# 景钟:大钟,有些古钟上刻有铭文,记载当时的某些大事和人物的功绩。

"三亩空留悬磬室":三亩宅院空留,家徒四壁,

# 悬磬室:室内空虚,只有梁椽,如同古代用作乐器的磬石只有一个人字形架子一样,古人常用以形容家中一无所有。磬:一种中间空虚的打击乐器。

"九原犹寄若堂封":九泉之下,坟墓如堂形高耸。

# 堂封:指坟墓,《礼记·檀弓》:“吾见封之若堂者也。”意思是把坟墓筑成高高的方形,像堂一样。,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来泛指墓地。

"遥想荆州人物论":遥想荆州的人物品评议论,

# 荆州人物论: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东汉末,荆州牧刘表曾与刘备、许汜谈论天下人物,刘备极力推从陈登,时陈登已死。荆州:指江陵。

"几回中夜惜元龙":多次在半夜为元龙感到可惜。

# 元龙:陈登的字。他曾任广陵太守,帮助曹操消灭吕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刘二十八哭吕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是唐代柳宗元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以天柱峰摧折喻吕温之死,饱含对其品德才干的歌颂。首联写吕温去世如天柱崩塌,士林悲痛;颔联叹其文名存而功名未就;颈联言其身后凄凉;尾联借典故表痛惜。全诗情感沉痛,是现实性强的政治抒情诗,体现诗人对吕温不幸遭遇的悲愤,以及对才人志士命运的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力挺革新的吕温在贬谪之地离世。彼时,刘禹锡被贬朗州,他挥笔作诗以表吊唁;而柳宗元身处永州,同样赋诗致哀,并把诗作寄往江陵,送给李、元二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诗人以天柱峰崩塌作比,描绘吕温去世后士林的哀伤,展现其生前壮志未酬、身后境遇凄凉,表达了对友人吕温的深切悼念,热烈歌颂其品德才干,对其不幸遭遇寄予深切悲愤,蕴含对才人被摧抑的不平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柳宗元以奇崛之笔描绘吕温的陨落及其深远影响。吕温生前被贬衡州,柳宗元就近设喻,将其不幸离世比作南岳衡山天柱峰的骤然崩塌。“天柱”一词语义双关,既生动展现出吕温如天柱般巍峨耸立、气冲云霄的非凡形象,暗示其拥有卓异才能,足以担当国家栋梁之重任,又着重强调他的逝去会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与震动,甚至让国家面临倾颓危机。紧接着,“士林憔悴泣相逢”一句,凸显出吕温之死给众多士人带来的巨大伤痛,由此可见吕温在当时备受尊崇,被士林视作国家振兴的希望所在。柳宗元对吕温的才能极为赞赏,评价他“道大艺备,斯为全德”(《祭吕衡州温文》),“唯其能,可用康天下;唯其志,可用经百世”(《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结合这些赞誉,便可知开篇的夸张性比喻并非刻意溢美,而是源于对吕温才能品德的深刻认知与理解。此联寓赞美于哀恸之中,起笔极为劲健,颇具古诗的雄浑笔势。正如前人所言:“凡五七律诗,最注重起笔之处。起笔最需精心构思,宜用峻拔之笔,潇洒而来,骤然呈现,仿若天外奇峰,壁立千丈。如此,入手便能使声势紧凑有力,格调自然高雅,意境自然新奇,不仅仅追求音调的响亮。”(朱庭珍《筱园诗话》)“泣”字巧妙点明题目中的“哭”字,而明确提及“士林”,诗人自身也自然涵盖其中。颔联:柳宗元对吕温壮志未酬,未能在国家中兴大业中大展宏图深感悲叹:“只令文字传青简,不使功名上景钟。”这两句一正一反,一宾一主,以文章能够留存于史册、流传后世之“幸”,反衬功名事业终究未能成就的不幸。像吕温这样一位志在推动国家中兴的革新之才,仅以文章传世却未建立丰功伟绩,实在是莫大的悲哀。“只令”“不使”,字里行间满是惋惜之情。颈联:转而描述吕温身后的凄凉景象。出句写吕温去世后,家中一贫如洗,空荡无物。这既体现了他的清寒,也彰显出他的廉洁。柳宗元在诔文中提到,道、衡二州的百姓,在吕温死后“其哀声交于北南,舟船之下也,必呱呱然”,这也表明他为官清廉且政绩斐然。如果说出句在悲痛中蕴含赞美,那么下句则纯粹是哀伤之情。一代英才,国家的“天柱”,却落得客死异乡,无力归葬故土的结局,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压制由此可见一斑。“空留”“犹寄”,哀婉与激愤之情兼而有之。尾联:紧扣题目中的“兼寄”,进一步抒发士林对吕温不幸离世的痛惜。刘备与许汜曾在荆州牧刘表处谈论天下英雄,对已故的陈登(字元龙)的才情豪气极为推崇。此处以陈元龙比吕温,以刘备、许汜比李景俭、元稹,意思是遥想身处荆州的李、元二人,在深夜纵论天下英雄时,定会多次为失去陈元龙般的吕温而深感痛惜。此联不仅巧妙照应题目,遥接开篇,用典贴切恰当,而且将哀悼与赞誉融为一体,再次展现出吕温的精神风采,“士林”对吕温的敬重与悼念也在“遥想”中得以生动呈现。结尾富有气度和韵味,与开篇的奇崛突兀、气势雄浑形成鲜明对照,显得恰到好处,毫无头重脚轻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哀怨有节,律中骚体,与梦得故是敌手。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诗眼》云:《哭吕衡州》诗,足以发明吕温之俊伟。

宋何汶《竹庄诗话》

# 首言温之死,士林相逢者,莫不悲泣而憔悴,盖惜其传文字于青简,未勒功名于景钟也。且官清而贫,室如县磬,今已物化,见其封若高堂耳。昔刘备知惜元龙,岂二侍御而不惜衡州哉?

明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

# 吕温卒于衡州,故以“天柱峰”比之。“泣相逢”,言与刘同哭。三、四伤其才不逢时。五、六哀其贫不能葬。七、八寄江陵二侍郎,故即以刘荆州比之,言下有责望二公之意。

清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春雪间早梅》

下一篇:唐·刘禹锡《酬乐天感秋凉见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