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ēn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2
jìng
rén
huáng
zhī
wéi
zhēn
jué
hào
hào
jiāng
zhī
rén
hán
rèn
hàn
cuàn
fèi
yán
huàn
tiǎn
jué
xiōng
nǎi
nǎi
xiū
fēng
shì
shì
chuī
xiāng
níng
chè
ér
cáng
hòu
qiǔ
zhāng
xíng
qīng
qīng
shāng
sūn
bǎi
dài
shì
kāng
shí
shèng
rén
hòu
zhī
xiào
huàn
gǒng
zhī
dài
zhī
shén
ěr
zài
yáng
chéng
tiān
zhī
jiǎ
tiān
zhī
chéng
shén
jiàn
rén
shén
zhī
rén
zhī
guī
yán
沿
běi
zhù
nán
yuán
西
dōng
zhī
nǎi
xīn
zhù
táng
zhī
hòu
tiān
wǎng
zhuì
zhù
huáng
zhī
shòu
寿
xián
jiǔ
zhù
zhī
xīn
chéng
zhī
shén
xié
rén
tóng
dào
gào
zhī
wàn
nián
zhèn
wēi
dài
zhī
yán
yǒng
yǒng
zhī
rén
zēng
chóng
ěr
yǒu
háo
tiān
qiān
yuē
ěr
huáng
líng
jué
zuì
chén
zōng
yuán
huáng
kǒng
yán
chén
suǒ
biǎn
zhōu
liú
rén
líng
wèi
chén
yán
:“
:“
dǒng
zhòng
shū
duì
sān
dài
shòu
mìng
zhī
chéng
rán
fēi
?”
?”
chén
yuē
:“
:“
fēi
zhòng
shū
ěr
xiàng
liú
xiàng
yáng
xióng
bān
biāo
biāo
jiē
yán
沿
chī
chī
tuī
ruì
pèi
shòu
mìng
yán
lèi
yín
shǐ
kuáng
luàn
hòu
dài
bù​​
zhī
shèng
rén
zhī
běn
xiǎn
zhì
yáng
gōng
shèn
shī
jué
。”
。”
chén
wéi
shàng
shū
láng
shí
cháng
​​zhù​​
zhēn
yán
táng
jiā
zhèng
shòu
mìng
shēng
rén
zhī
lěi
hòu
jiǔ
xiǎng
nián
zhī
běn
hóng
kuò
huì
biǎn
zhú
zhōng
chuò
bú​​
bèi
jiū
líng
kòu
shǒu
yāo
chén
:“
:“
shì
bù​​
xiū
quē
shǐ
使
shèng
wáng
zhī
diǎn
​​bú​​
guǐ
lèi
zhèng
dào
biǎo
wàn
dài
。”
。”
chén
​​bú​​
shèng
fèn
wéi
shū
niàn
zhōng
mǐn
mán
bù​​
wén
shí
yóu
​​bù​​
wéi
gǒu
​​yì​​
míng
dào
shī
rén
shì
suǒ
hàn
yòng
shì
jué
chén
zōng
yuán
shǒu
bài
shǒu
wén
yuē
:“
:“
shú
chēng
chū
méng
kōng
tóng
ér
zhēng
jué
liú
é
yuè
nǎi
fèn
duó
dòu
zhèn
dòng
zhuān
wéi
yín
wēi
。”
。”
yuē
:“
:“
shì
​​bù​​
zhī
dào
wéi
rén
zhī
chū
zǒng
zǒng
ér
shēng
lín
lín
ér
qún
xuě
shuāng
fēng
léi
báo
bào
wài
shì
nǎi
zhī
jià
cháo
kōng
xué
wǎn
cǎo
pìn
zhī
nèi
shì
nǎi
zhī
shì
qín
shòu
guǒ
ǒu
ér
jiāo
yān
ér
zhēng
kuí
yān
ér
dòu
zhě
chǐ
齿
zhě
niè
zhǎo
gāng
zhě
jué
qún
zhòng
zhě
bīng
liáng
zhě
shā
cǎo
xuè
rán
hòu
qiáng
yǒu
zhě
chū
ér
zhì
zhī
wǎng
wǎng
wéi
cáo
xiǎn
yòng
hào
lìng
ér
jūn
chén
shí
zhī
shào
zhě
dào
dài
zhě
duó
shì
yǒu
shèng
rén
yān
yuē
huáng
yóu
bīng
chē
jiāo
guàn
nèi
tǒng
lèi
zhì
liáng
rán
yóu
gōng
zhī
dào
​​bú​​
jiàn
shì
yǒu
shèng
rén
yān
yuē
yáo
zhì
zhōu
yuè
chí
ér
gāng
zhī
yǒu
yǒu
gōng
yǒu
néng
zhě
cān
ér
wéi
zhī
yùn
shuài
zhǐ
shēn
​​bù​​
tǒng
shuài
yáo
nián
lǎo
shèng
rén
ér
​​shàn​​
yān
gōng
nǎi
jiàn
yóu
shì
guān
zhī
jué
chū
wǎng
fěi
luàn
ér
hòu
shāo
wéi
ér
fēi
​​bú​​
shù
zhòng
shū
yáo
yuē
míng
jùn
shùn
yuē
jùn
zhé
wén
míng
yuē
wén
mìng
zhī
chéng
tāng
yuē
kuān
rén
zhāng
xìn
zhào
mín
wáng
yuē
yǒu
dào
zēng
sūn
kuí
diǎn
shì
zhēn
zāi
wéi
shí
shòu
mìng
zhī
diàn
yǒng
hòu
zhī
yāo
yín
yín
hūn
hào
guài
zhī
nǎi
shǐ
chén
diàn
hóng
xuán
niǎo
bái
láng
bái
liú
huǒ
zhī
wéi
wéi
guǐ
jué
kuò
dàn
xiū
ér
zhī
běn
jué
zhēn
hàn
yòng
huái
怀
yǒu
méng
dēng
xián
yōng
néng
zhuó
hán
chōu
wéi
ér
wàng
chén
nǎi
xià
huǐ
shé
shàng
yǐn
tiān
guāng
tuī
lèi
​​hào​​
xiū
yòng
kuā
zhī
zhī
méng
zēng
zōu
shén
dǐng
xié
zòng
dōng
zhī
tài
shān
zuò
hào
wèi
zhī
fēng
shàn
jiē
shàng
shū
suǒ
yǒu
mǎng
shù
chéng
xiào
fèn
ào
hòu
yǒu
xián
yuē
guāng
suí
tiān
xià
ù
chéng
jiù
yóu
chóng
chì
diàn
jué
wèi
jìn
ér
xià
máng
luàn
diào
liè
jué
​​bù​​
zhēn
bāng
yòng
​​bú​​
jìng
wǎng
jiǔ
wéi
luàn
zhì
suí
shì
huán
hǎi
wéi
dǐng
kuà
jiǔ
yín
wéi
cuàn
liáo
shān
nüè
yàn
rén
fèi
yǒng
zhuó
làn
háo
téng
dǎo
yǒu
jiù
zhǐ
shì
shèng
nǎi
jiàng
lín
jùn
dàng
zhēng
wéi
qīng
fēn
shū
wéi
líng
fēng
rén
jiē
liáo
rán
xiū
rán
xiāng
shēng
xiāng
chí
chéng
xiāng
níng
zhuó
zhuó
gāo
liú
jié
zhī
huò
​​bú​​
zuò
ér
rén
nǎi
wán
píng
shū
shī
fén
chè
bēn
zǒu
zhuǎn
zhī
hài
​​bú​​
zuò
ér
rén
nǎi
jiū
lèi
yuè
yòng
zhī
yuán
fèn
tǎn
kào
yíng
huān
dòng
liù
zhì
huī
xià
dào
háo
mìng
è
wēi
tiǎn
xián
zhuì
jué
liú
nüè
rén
nǎi
bìng
shòu
xiū
jiā
suí
shì
guī
táng
zhí
zhú
ōu
hào
hào
níng
yōng
wēi
wéi
rén
zhī
wéi
jìng
diàn
jué
cáng
xià
shì
wèi
fēng
guó
xiāng
wéi
lǐn
liǎn
jǐn
chì
suì
dīng
qīn
rén
yǒu
nián
jiǎn
jué
xíng
bù​​
cán
ér
chéng
shì
wèi
yán
wēi
xiǎo
shǔ
ér
zhī
shēng
ér
kǎi
zhī
jìng
yòng
fán
suǒ
bú​​
ér
huò
fán
suǒ
bù​​
ér
bú​​
zuò
bīng
bù​​
jié
huò
yáng
hòu
yòng
chuí
shì
shí
shèng
jué
zhì
xiào
rén
píng
kuān
wéi
zhī
jiǔ
ér
shēn
rén
zēng
ér
gāo
rén
zhī
dài
táng
yǒng
yǒng
qióng
shì
shòu
mìng
​​bù​​
tiān
rén
xiū
​​bù​​
xiáng
rén
wéi
rén
zhī
rén
fěi
xiáng
tiān
fěi
xiáng
tiān
wéi
zhēn
zāi
wèi
yǒu
sàng
rén
ér
jiǔ
zhě
wèi
yǒu
shì
xiáng
ér
shòu
寿
zhě
shāng
zhī
wáng
sāng
chāng
zhì
gòu
sòng
zhī
jūn
xīng
shòu
寿
zhèng
lóng
shuāi
lín
ruò
bái
zhì
wáng
hàn
huáng
mǎng
wū​​
zài
wéi
shèng
táng
zhī
dài
guāng
shào
míng
jùn
shēn
hóng
鸿
páng
bǎo
rén
jiāng
jiàn
jiāo
miào
wén
zhī
shī
zhī
gào
zhī
xiū
yuē
chén
zāi
nǎi
chù
xiū
xiáng
zhī
zòu
jiū
zhēn
zhī
ào
zhī
suǒ
​​wèi​​
qiú
rén
zhī
suǒ
​​wèi​​
bèi
bāng
zhì
jìng
rén
shì
shī
yuē

译文

(君主的)德行庄严可敬,百姓尊崇拥戴他。唯有正统的符瑞(贞符)浩荡存在,指引前行。仁德如肌肤般包裹众生,暴力屠杀终被消除。恩泽如热水涤荡,煮沸的苦难得以洗净。铲除暴虐之政,驱逐奸邪之徒。赞颂这美好风气,如春风温暖万物。父子和睦相处,生活安宁快乐。税赋适度征收,粮仓储备丰厚。刑罚宽松清明,百姓身体无伤。为子孙留下福祉,世代安康无忧。十位贤君继承正道,皆是仁德君主的子嗣。(君主)如子女孝顺父亲般体恤百姓,将苦难揽于己身。百姓拱手拥戴,天地神明都适宜这般敬意。(君主)弘扬雅正之道,承接上天赐予的福泽。上天确有神明,但应借鉴仁德。神明依附何处,应回归于仁德。(疆域)北至濮水,南达祝栗。疆域无论东西,万民一心。祈愿大唐国运长久,永续天命。祈愿皇帝寿命,如大地般长久。岂止是口头祝祷,需以诚心践行。神明与百姓同心,以仁道昭告天下。(愿国家)永存万年,永享太平。我大唐国运绵延,世代相承。仁德日益崇高,怎能不深思践行。(百姓)向天疾呼,呜呼。(百姓)诚心祈求:皇天的神灵啊,请不要舍弃这仁德之符。罪臣柳宗元惶恐道:被贬谪到我所贬之州的流放之人吴武陵对我说:“董仲舒关于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的符瑞的说法,果真是这样吗,还是不对?”我回答说:“不对。何止是董仲舒呢?从司马相如、刘向、扬雄、班彪、到班彪的儿子班固,都因循沿袭这种愚昧的说法,推举古代祥瑞之物来配称帝王承受天命。他们的话类似于巫婆和瞎了眼的史官(说出的话),欺骗惑乱后代,不足以让人懂得圣人确立准则的根本,不足以显扬最高的道德,不足以颂扬伟大的功业,非常偏离了那(圣人立极、显德扬功)的旨趣。”我在做尚书郎的时候,曾经写过《贞符》一文,文中阐述唐朝的正德是顺应百姓意愿而承受天命,因积累深厚久远,应当享有无穷的国祚,内容本末宏大广阔。恰逢我被贬谪而中断写作,未能完成。吴武陵立即叩头邀请我说:“这是大事,不应该因为被贬的缘故就放弃,导致圣王的典章无法确立,没有办法抑制奸邪之辈,推崇正道,为万代树立典范。”我内心激愤不已,于是详细撰写了这篇文章。想到如果这篇文章最终埋没在边疆,不被时人知晓,那就算了;但如果能阐明大道,施行于人间,即便死了也没有遗憾,因此我决心完成它。臣柳宗元稽首拜手,向陛下禀告,说:“谁能说远古之初,人们朴实蒙昧、混沌无知而没有争斗,后来讹传的故事越来越多,进而发展到争斗抢夺,愤怒震动,肆意施展暴虐的威势。”(我接着)说:“这其实是不懂大道。人类最初,众多的人出生,成群结队地生活。外界有雪霜风雨雷雹的侵袭,于是人们知道建造巢穴、挖掘洞穴,编织草木,获取皮革;内在有饥饿口渴、雌雄交配的欲望驱使,于是人们知道捕食禽兽,咀嚼果实谷物,结成伴侣共同生活。互相交往时发生争执,分离时爆发争斗。力气大的用拳头搏击,牙齿锋利的用牙齿撕咬,爪子坚硬的用爪子抓挠,人群聚众的用势力压制,兵器精良的用武力杀戮。一片混乱,草野间鲜血淋漓。后来,强有力的人出来治理,常常在险要之地建立权威,发布号令,于是君臣、什伍的制度得以确立。德行继承的人接任,道义懈怠的人被罢免。这时有位圣人出现,名叫黄帝,他乘坐战车巡行,足迹遍布各地,统一了各类事务,规范了度量衡,然而公正无私的大道仍未完全建立,于是又有一位圣人出现。名叫尧,他设置州牧和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用他们来统领天下,选拔有德行、有功劳、有能力的人,共同辅佐治理,如同挥动手臂指挥手指一般,无论屈伸抓取,都能掌控全局。尧年老时,把帝位禅让给圣人,公正无私的大道这才完全确立。由此可见,远古之初没有不是极度混乱的,后来才逐渐变得可以治理。而这并非依靠上天降下的祥瑞,而是依靠推行德政。因此孔子在《尚书》中记载,对尧说:‘能够彰明高尚的德行。’对舜说:‘智慧深远、文明有礼。’对禹说:‘文命(大禹的称号)对汤说:‘能够宽厚仁爱,向百姓彰显诚信。’对武王说:‘是有道行的曾孙’。考察经典和誓言,确实只有这些德行,才是承受天命的符瑞,用来奠定祭祀的根本。后世那些荒诞妖异、昏庸无道、喜欢怪力乱神的人,才开始列举‘大电绕枢’、‘大虹贯日’、‘玄鸟生商’、‘巨人足迹’、‘白狼衔钩’、‘白鱼跃舟’、‘流火之乌’等作为受命的符瑞。这些都是诡诈荒诞的说法,实在令人羞耻,而他们却不知道真正的符瑞本源于推行德政。汉朝凭借宏大的气度,能够关怀百姓,选拔任用贤能之人,救济战乱后的创伤,赈济受冻挨饿的民众,使国家恢复生机,这就是(汉朝的)符瑞。然而那些奸佞之臣却在民间捕捉虺蛇,在天上牵强附会地引动天光,用类似的所谓‘祥瑞’来粉饰太平,以此欺骗无知的百姓。他们还增添了‘驺虞现世’‘神鼎出土’等说法,胁迫驱使百姓,让他们东去泰山、石闾,创造国号,称其为‘封禅’,这些做法都是《尚书》中没有记载的。王莽、刘歆(王莽之孙)效仿这些做法,最终发动叛乱。之后有贤明的皇帝汉光武帝,能够安定天下,恢复汉朝旧制,却仍然推崇‘赤伏符’,这反而玷污了他的德行。魏、晋以后,天下混乱分裂,所谓的符瑞不再真实,国家因此不得安宁,也难以长久维持,实在是混乱不堪,没什么可称道的。积累的大乱到了隋朝,隋朝统治全国如同用鼎来烹煮,跨越九州如同用炉来冶炼,用毒火焚烧,用暴虐的火焰烘烤,百姓如同沸腾翻滚、被灼烧撕裂一般,哭喊着挣扎躲避,却没有谁能拯救制止。这时,伟大的圣人(唐太宗)兴起,如同降下充沛的雨水,彻底洗涤冲刷,蒸腾出清新的空气,吹拂着清凉的风。百姓都感到清爽安适,相互盼望着生存,相互扶持着成就事业,相互维护着安宁。过去那种滥杀无辜、肢解身体的灾祸不再发生,百姓因此能够保全性命,平和愉悦,即使遍体鳞伤,也能走上平坦的道路。过去那种焚烧房屋、地裂山崩、百姓被驱赶辗转迁徙的灾难不再发生,百姓因此能够聚集家族,载歌载舞,欢欢喜喜,尊奉唐太宗的最高德行。百姓只是振臂欢呼,慰劳迎接正义之师,喜悦之情震动天地,直达皇帝的军帐之下。大盗和豪强占据一方,抗拒王命,阻碍德政,正义的威严将他们诛灭,他们的罪恶因此终结,不再施暴于百姓。百姓一起享受太平,离开隋朝,真心归附唐朝,一路欢歌,天下和乐安宁。皇帝谨慎威严,以民为本。他恭敬地征收赋税,将财富积累储存在民间,这叫做使国家富足。他设置义仓,征收和发放都严谨有度,即使遇到大灾之年,百姓也能有收成。他简化刑罚,不用残酷的手段就能惩戒犯罪,这叫做威严。百姓小的过失得到宽宥,大的罪行受到惩罚,人人和乐恭敬,最终达到天下大治。百姓想要的,不用请求就能得到;百姓厌恶的,不用祈求就会消失。四方的外族恭敬归服,不再发动战争,不耗尽国家的财力物力。他的功绩被后世大力宣扬,成为帝王的典范。十位圣君继承他的治国之道,孝顺仁爱、宽厚公平,遵循祖先的法则。恩泽时间越久越深厚,仁德不断增长。百姓永远拥戴唐朝,这种拥戴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帝王承受天命不是承受于上天,而是承受于百姓。吉祥的符瑞不是来自祥异,而是来自仁政。百姓的仁政,不依赖上天的祥瑞;不依赖上天的祥瑞,这才是真正的贞正符瑞啊!从来没有失去仁政还能长久维持的朝代,也从来没有依赖祥瑞就能国祚绵长的国家。商朝的君王,曾因‘桑谷共生于朝’而认为国运昌盛,因‘雉鸟鸣叫’而认为国运盛大,宋朝的君王,曾因‘火星出现’而认为自己长寿;郑国因出现龙而衰败,鲁国因出现麒麟而衰弱,汉朝因白野鸡出现而灭亡,王莽因黄犀牛死亡而败亡,这些所谓的祥瑞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唐朝的功德宏大,光辉继承前代,深远广大,保护百姓无穷无尽。应当在郊庙祭祀中供奉,用典雅的诗歌来歌颂这美好的德行,并恭敬地向天地报告。皇帝说:‘确实如此!’于是废除了那些关于祥瑞的奏报,深入探究‘贞符’的真谛,思考如何让德政更加宏大,追求如何让仁政更加完善,以达到国家大治,尊重人事的根本。其诗如下。

逐句剖析

"於穆敬德":(君主的)德行庄严可敬,

# 敬德:严肃奉行道德原则的人。,於穆:一作穆穆。於:句首语助词。穆:美好。

"黎人皇之":百姓尊崇拥戴他。

# 皇之:把他当作自己的君主。,黎人:黎民,百姓。

"惟贞厥符":唯有正统的符瑞(贞符)浩荡存在,

"浩浩将之":指引前行。

# 将之:助之,扶助他,支持他,拥护他。,浩浩:广大的样子,这里指广大人民。

"仁函于肤":仁德如肌肤般包裹众生,

# 肤:指广大地方。,函:包函,遍布。

"刃莫毕屠":暴力屠杀终被消除。

# 刃莫毕屠:屠杀完毕之后刀刃如新,还可削铁。莫:削的意思,形容唐朝在完成统一后,武器还完好无缺。

"泽熯于爨":恩泽如热水涤荡,

# 熯:烧干,指受煎熬的人们。一作寒。,泽:滋润。

"沸炎以浣":煮沸的苦难得以洗净。

# 浣:洗涤。,沸炎:这里指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沸:开水。炎:火光。

"殄厥凶德":铲除暴虐之政,

# 凶德:道德败坏的人。

"乃驱乃夷":驱逐奸邪之徒。

# 乃驱乃夷:驱除扫平。乃:就。夷:扫平。

"懿其休风":赞颂这美好风气,

# 休风:和风。,其:助词。,懿:美好。

"是喣是吹":如春风温暖万物。

# 是:乃、就。

"父子熙熙":父子和睦相处,

# 熙熙:和乐的样子。

"相宁以嬉":生活安宁快乐。

# 嬉:娱乐。

"赋彻而藏":税赋适度征收,

# 藏:贮藏。谓民众的贮藏。,赋彻:薄赋。《孟子·滕文公上》:“周人百亩而彻。”谓什一之赋。

"厚我糗粻":粮仓储备丰厚。

# 糗粻:指粮食。《尚书·费誓》孔颖达疏:“郑玄云:糗,捣熬谷也。谓熬米麦使熟,又捣之以为粉也。”《楚辞·离骚》王逸注:“,音张,食米也。”粻:一作粮。

"刑轻以清":刑罚宽松清明,

# 清:明,公正。

"我肌靡伤":百姓身体无伤。

# 靡:不,没有。,肌:肌体,身体。一作完,一作儿。

"贻我子孙":为子孙留下福祉,

# 贻:留赠。

"百代是康":世代安康无忧。

# 康:幸福。,是:助词。

"十圣嗣于理":十位贤君继承正道,

# 理:一作治。,嗣:继承。

"仁后之子":皆是仁德君主的子嗣。

# 仁后之子:指唐宪宗李纯。李纯为顺宗皇后王氏所生。宪宗为唐第十一代皇帝(不计武则天)。

"子思孝父":(君主)如子女孝顺父亲般体恤百姓,

# 子思孝父:“子思孝父”二句:儿子总想着孝顺父亲,容易使自己忧虑成病。

"易患于己":将苦难揽于己身。

# 于:一作丁。,患:担忧,忧虑。

"拱之戴之":百姓拱手拥戴,

# 拱之戴之:拱戴,拥护、敬奉、爱戴之意。之,指唐宪宗。

"神具尔宜":天地神明都适宜这般敬意。

# 神具尔宜:神使你(指皇帝)具有你的威仪。宜,通“仪”。

"载扬于雅":(君主)弘扬雅正之道,

# 雅:雅诗。,扬:发扬。,载:句首语助词。

"承天之嘏":承接上天赐予的福泽。

# 嘏:福。《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嘏(音假)。

"天之诚神":上天确有神明,

# 诚神:如果真有神灵。

"宜鉴于仁":但应借鉴仁德。

# 鉴:照、看。,宜:适宜,适当。

"神之曷依":神明依附何处,

# 曷:通“何”。

"宜仁之归":应回归于仁德。

# 宜仁之归:应当依归于“仁”。仁:一作人。

"濮沿于北":(疆域)北至濮水,

# 濮沿于北:“濮铅于北”二句:谓南北幅员之广。濮铅,南方远国之名。祝栗,北方远国之名。《尔雅·释地》:“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于,句中语助词,相当于“以”。

"祝栗于南":南达祝栗。

"幅员西东":疆域无论东西,

# 幅员:疆域。员,通“圆”。广狭为幅,四周为圆。《诗经·商颂·长发》:“幅陨既长。”幅陨即幅圆。

"祗一乃心":万民一心。

# 一乃心:即“乃一心”。乃,其,他。指皇帝。一心,一心一意。,祗:恭敬。

"祝唐之纪":祈愿大唐国运长久,

# 纪:纲领,纲纪。

"后天罔坠":永续天命。

# 罔坠:不失落。,后天:以后的时候。

"祝皇之寿":祈愿皇帝寿命,

"与地咸久":如大地般长久。

# 咸久:同样久。

"曷徒祝之":岂止是口头祝祷,

# 曷徒:岂止是,难道仅仅是。

"心诚笃之":需以诚心践行。

# 诚笃:的确忠实。

"神协人同":神明与百姓同心,

# 人:民。,协:合,同。

"道以告之":以仁道昭告天下。

# 道以告之:公布于道路。告,颁布。《周礼·春官·太史》:“颁告朔于邦国。”

"俾弥忆万年":(愿国家)永存万年,

# 俾弥:使长久。

"不震不危":永享太平。

# 危:畏惧。《说文》:“危,在高而惧也。”,震:惊惧。

"我代之延":我大唐国运绵延,

# 我代:我世。指唐世系。

"永永毗之":世代相承。

# 毗:毗佐,辅助。《诗经·小雅·节南山》:“天子是毗。”

"仁增以崇":仁德日益崇高,

# 仁增以崇:“仁”会代代增加,越来越高。崇,高。

"曷不尔思":怎能不深思践行。

# 尔思:即“思尔”,想想这些。尔,此。指关于贞符的事。

"有号于天":(百姓)向天疾呼,

# 号:呼叫,呼喊。,有:句首语助词,无义。

"佥曰呜呼":呜呼。

# 呜呼:感叹之声。,佥:皆,共。谓天上先皇的灵魂共曰。

"咨尔皇灵":(百姓)诚心祈求:皇天的神灵啊,

# 咨尔皇灵:即“皇灵咨尔”的倒装。皇灵,先皇的灵魂。咨,赞叹,赞赏。尔,你。

"无替厥符":请不要舍弃这仁德之符。

# 替:废除,荒废。,:通“勿”,不要。

"负罪臣宗元惶恐言":罪臣柳宗元惶恐道:

"臣所贬州流人吴武陵为臣言":被贬谪到我所贬之州的流放之人吴武陵对我说:“

"董仲舒对三代受命之符":董仲舒关于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的符瑞的说法,

"诚然":果真是这样吗,

"非邪":还是不对?”

"臣曰":我回答说:“

"非也":不对。

"何独仲舒尔":何止是董仲舒呢?

"自司马相如、":从司马相如、

"刘向、":刘向、

"扬雄、":扬雄、

"班彪、":班彪、

"彪子固":到班彪的儿子班固,

"皆沿袭嗤嗤":都因循沿袭这种愚昧的说法,

"推古瑞物以配受命":推举古代祥瑞之物来配称帝王承受天命。

"其言类淫巫瞽史":他们的话类似于巫婆和瞎了眼的史官(说出的话),

"诳乱后代":欺骗惑乱后代,

"不足以知圣人立极之本":不足以让人懂得圣人确立准则的根本,

"显至德":不足以显扬最高的道德,

"扬大功":不足以颂扬伟大的功业,

"甚失厥趣":非常偏离了那(圣人立极、显德扬功)的旨趣。”

"臣为尚书郎时":我在做尚书郎的时候,

"尝著贞符":曾经写过《贞符》一文,

"言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文中阐述唐朝的正德是顺应百姓意愿而承受天命,

"累积厚久":因积累深厚久远,

"宜享年无极之义":应当享有无穷的国祚,

"本末闳阔":内容本末宏大广阔。

"会贬逐中辍":恰逢我被贬谪而中断写作,

"不克备究":未能完成。

"武陵即叩首邀臣":吴武陵立即叩头邀请我说:“

"此大事":这是大事,

"不宜以辱故休缺":不应该因为被贬的缘故就放弃,

"使圣王之典不立":导致圣王的典章无法确立,

"无以抑诡类":没有办法抑制奸邪之辈,

"拔正道":推崇正道,

"表核万代":为万代树立典范。”

"臣不胜奋激":我内心激愤不已,

"即具为书":于是详细撰写了这篇文章。

"念终泯没蛮夷":想到如果这篇文章最终埋没在边疆,

"不闻于时":不被时人知晓,

"犹不为也":那就算了;

"苟一明大道":但如果能阐明大道,

"施于人世":施行于人间,

"死无所憾":即便死了也没有遗憾,

"用是自决":因此我决心完成它。

"臣宗元稽首拜手以闻":臣柳宗元稽首拜手,向陛下禀告,

"曰":说:“

"孰称古初":谁能说远古之初,

"朴蒙空侗而无争":人们朴实蒙昧、混沌无知而没有争斗,

"厥流以讹":后来讹传的故事越来越多,

"越乃奋敚":进而发展到争斗抢夺,

"斗怒振动":愤怒震动,

"专肆为淫威":肆意施展暴虐的威势。”

"曰":(我接着)说:“

"是不知道":这其实是不懂大道。

"惟人之初":人类最初,

"总总而生":众多的人出生,

"林林而群":成群结队地生活。

"雪霜风雨雷雹暴其外":外界有雪霜风雨雷雹的侵袭,

"于是乃知架巢空穴":于是人们知道建造巢穴、挖掘洞穴,

"挽草木":编织草木,

"取皮革":获取皮革;

"饥渴牝牡之欲驱其内":内在有饥饿口渴、雌雄交配的欲望驱使,

"于是乃知噬禽兽":于是人们知道捕食禽兽,

"咀果谷":咀嚼果实谷物,

"合偶而居":结成伴侣共同生活。

"交焉而争":互相交往时发生争执,

"睽焉而斗":分离时爆发争斗。

"力大者搏":力气大的用拳头搏击,

"齿利者啮":牙齿锋利的用牙齿撕咬,

"爪刚者决":爪子坚硬的用爪子抓挠,

"群众者轧":人群聚众的用势力压制,

"兵良者杀":兵器精良的用武力杀戮。

"披披藉藉":一片混乱,

"草野涂血":草野间鲜血淋漓。

"然后强有力者出而治之":后来,强有力的人出来治理,

"往往为曹于险阻":常常在险要之地建立权威,

"用号令起":发布号令,

"而君臣什伍之法立":于是君臣、什伍的制度得以确立。

"德绍者嗣":德行继承的人接任,

"道怠者夺":道义懈怠的人被罢免。

"于是有圣人焉":这时有位圣人出现,

"曰黄帝":名叫黄帝,

"游其兵车":他乘坐战车巡行,

"交贯乎其内":足迹遍布各地,

"一统类":统一了各类事务,

"齐制量":规范了度量衡,

"然犹大公之道不克建":然而公正无私的大道仍未完全建立,

"于是有圣人焉":于是又有一位圣人出现。

"曰尧":名叫尧,

"置州牧四岳":他设置州牧和四岳(四方诸侯之长),

"持而纲之":用他们来统领天下,

"立有德有功有能者":选拔有德行、有功劳、有能力的人,

"参而维之":共同辅佐治理,

"运臂率指":如同挥动手臂指挥手指一般,

"屈伸把握":无论屈伸抓取,

"莫不统率":都能掌控全局。

"尧年老":尧年老时,

"举圣人而禅焉":把帝位禅让给圣人,

"大公乃克建":公正无私的大道这才完全确立。

"由是观之":由此可见,

"厥初罔匪极乱":远古之初没有不是极度混乱的,

"而后稍可为也":后来才逐渐变得可以治理。

"而非德不树":而这并非依靠上天降下的祥瑞,而是依靠推行德政。

"故仲尼叙书":因此孔子在《尚书》中记载,

"于尧曰":对尧说:

"‘":‘

"克明俊德":能够彰明高尚的德行。

"’":’

"于舜曰":对舜说:

"‘":‘

"浚哲文明":智慧深远、文明有礼。

"’":’

"于禹曰":对禹说:

"‘":‘

"文命祗承于帝":文命(

"’":大禹的称号)

"于汤曰":对汤说:

"‘":‘

"克宽克仁":能够宽厚仁爱,

"彰信兆民":向百姓彰显诚信。’

"于武王曰":对武王说:

"‘":‘

"有道曾孙":是有道行的曾孙’。

"稽揆典誓":考察经典和誓言,

"贞哉惟兹德":确实只有这些德行,

"实受命之符":才是承受天命的符瑞,

"以奠永祀":用来奠定祭祀的根本。

"后之妖淫嚚昏好怪之徒":后世那些荒诞妖异、昏庸无道、喜欢怪力乱神的人,

"乃始陈大电、":才开始列举‘大电绕枢’、

"大虹、":‘大虹贯日’、

"玄鸟、":‘玄鸟生商’、

"巨迹、":‘巨人足迹’、

"白狼、":‘白狼衔钩’、

"白鱼、":‘白鱼跃舟’、

"流火之乌以为符":‘流火之乌’等作为受命的符瑞。

"斯为诡谲阔诞":这些都是诡诈荒诞的说法,

"其可羞也":实在令人羞耻,

"而莫知本于厥贞":而他们却不知道真正的符瑞本源于推行德政。

"汉用大度":汉朝凭借宏大的气度,

"克怀于有氓":能够关怀百姓,

"登贤庸能":选拔任用贤能之人,

"濯痍煦寒":救济战乱后的创伤,赈济受冻挨饿的民众,

"以瘳以熙":使国家恢复生机,

"兹其为符也":这就是(汉朝的)符瑞。

"而其妄臣乃下取虺蛇":然而那些奸佞之臣却在民间捕捉虺蛇,

"上引天光":在天上牵强附会地引动天光,

"推类号休":用类似的所谓‘祥瑞’来粉饰太平,

"用夸诬于无知之氓":以此欺骗无知的百姓。

"增以驺虞神鼎":他们还增添了‘驺虞现世’‘神鼎出土’等说法,

"胁驱纵臾":胁迫驱使百姓,

"俾东之泰山、":让他们东去泰山、

"石闾":石闾,

"作大号":创造国号,

"谓之封禅":称其为‘封禅’,

"皆《尚书》所无有":这些做法都是《尚书》中没有记载的。

"莽、":王莽、

"述承效":刘歆(王莽之孙)效仿这些做法,

"卒奋骜逆":最终发动叛乱。

"其后有贤帝曰光武":之后有贤明的皇帝汉光武帝,

"克绥天下":能够安定天下,

"复承旧物":恢复汉朝旧制,

"犹崇赤伏":却仍然推崇‘赤伏符’,

"以玷厥德":这反而玷污了他的德行。

"魏、":魏、

"晋而下":晋以后,

"尨乱钓裂":天下混乱分裂,

"厥符不贞":所谓的符瑞不再真实,

"邦用不靖":国家因此不得安宁,

"亦罔克久":也难以长久维持,

"驳乎":实在是混乱不堪,

"无以议为也":没什么可称道的。

"积大乱至于隋氏":积累的大乱到了隋朝,

"环四海以为鼎":隋朝统治全国如同用鼎来烹煮,

"跨九垠以为炉":跨越九州如同用炉来冶炼,

"爨以毒燎":用毒火焚烧,

"煽以虐焰":用暴虐的火焰烘烤,

"其人沸涌灼烂":百姓如同沸腾翻滚、被灼烧撕裂一般,

"号呼腾蹈":哭喊着挣扎躲避,

"莫有救止":却没有谁能拯救制止。

"于是大圣乃起":这时,伟大的圣人(唐太宗)兴起,

"丕降霖雨":如同降下充沛的雨水,

"浚涤荡沃":彻底洗涤冲刷,

"蒸为清氛":蒸腾出清新的空气,

"疏为泠风":吹拂着清凉的风。

"人皆漻然休然":百姓都感到清爽安适,

"相睎以生":相互盼望着生存,

"相持以成":相互扶持着成就事业,

"相弥以宁":相互维护着安宁。

"琢斮屠剔膏流节离之祸不作":过去那种滥杀无辜、肢解身体的灾祸不再发生,

"而人乃克完平舒愉":百姓因此能够保全性命,平和愉悦,

"尸其饥肤":即使遍体鳞伤,

"以达于夷途":也能走上平坦的道路。

"焚坼抵掎奔走转徙之害不作":过去那种焚烧房屋、地裂山崩、百姓被驱赶辗转迁徙的灾难不再发生,

"而人乃克鸠类集族":百姓因此能够聚集家族,

"歌舞悦怿":载歌载舞,欢欢喜喜,

"用祗于元德":尊奉唐太宗的最高德行。

"徒奋袒呼":百姓只是振臂欢呼,

"犒迎义旅":慰劳迎接正义之师,

"欢动六合":喜悦之情震动天地,

"至于麾下":直达皇帝的军帐之下。

"大盗豪据":大盗和豪强占据一方,

"阻命遏德":抗拒王命,阻碍德政,

"义威殄戮":正义的威严将他们诛灭,

"咸坠厥绪":他们的罪恶因此终结,

"无刘于虐":不再施暴于百姓。

"人乃并受休嘉":百姓一起享受太平,

"去隋氏":离开隋朝,

"克归于唐":真心归附唐朝,

"踯躅讴歌":一路欢歌,

"灏灏和宁":天下和乐安宁。

"帝庸威栗":皇帝谨慎威严,

"惟人之为":以民为本。

"敬奠厥赋":他恭敬地征收赋税,

"积藏于下":将财富积累储存在民间,

"是谓丰国":这叫做使国家富足。

"乡为义廪":他设置义仓,

"敛发谨饬":征收和发放都严谨有度,

"岁丁大侵":即使遇到大灾之年,

"人以有年":百姓也能有收成。

"简于厥刑":他简化刑罚,

"不残而惩":不用残酷的手段就能惩戒犯罪,

"是谓严威":这叫做威严。

"小属而支":百姓小的过失得到宽宥,

"大生而孥":大的罪行受到惩罚,

"恺悌祗敬":人人和乐恭敬,

"用底于理":最终达到天下大治。

"凡其所欲":百姓想要的,

"不谒而获":不用请求就能得到;

"凡其所恶":百姓厌恶的,

"不祈而息":不用祈求就会消失。

"四夷稽服":四方的外族恭敬归服,

"不作兵革":不再发动战争,

"不竭货力":不耗尽国家的财力物力。

"丕扬于后嗣":他的功绩被后世大力宣扬,

"用垂于帝式":成为帝王的典范。

"十圣济厥治":十位圣君继承他的治国之道,

"孝仁平宽":孝顺仁爱、宽厚公平,

"惟祖之则":遵循祖先的法则。

"泽久而逾深":恩泽时间越久越深厚,

"仁增而益高":仁德不断增长。

"人之戴唐":百姓永远拥戴唐朝,

"永永无穷":这种拥戴是无穷无尽的。

"是故受命不于天":因此,帝王承受天命不是承受于上天,

"于其人":而是承受于百姓。

"休符不于祥":吉祥的符瑞不是来自祥异,

"于其仁":而是来自仁政。

"惟人之仁":百姓的仁政,

"匪祥于天":不依赖上天的祥瑞;

"匪祥于天":不依赖上天的祥瑞,

"兹惟贞符哉":这才是真正的贞正符瑞啊!

"未有丧仁而久者也":从来没有失去仁政还能长久维持的朝代,

"未有恃祥而寿者也":也从来没有依赖祥瑞就能国祚绵长的国家。

"商之王":商朝的君王,

"以桑谷昌":曾因‘桑谷共生于朝’而认为国运昌盛,

"以雉雊大":因‘雉鸟鸣叫’而认为国运盛大,

"宋之君":宋朝的君王,

"以法星寿":曾因‘火星出现’而认为自己长寿;

"郑以龙衰":郑国因出现龙而衰败,

"鲁以麟弱":鲁国因出现麒麟而衰弱,

"白雉亡汉":汉朝因白野鸡出现而灭亡,

"黄犀死莽":王莽因黄犀牛死亡而败亡,

"恶在其为符也":这些所谓的祥瑞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不胜唐德之代":唐朝的功德宏大,

"光绍明浚":光辉继承前代,

"深鸿庞大":深远广大,

"保人斯无疆":保护百姓无穷无尽。

"宜荐于郊庙":应当在郊庙祭祀中供奉,

"文之雅诗":用典雅的诗歌来歌颂这美好的德行,

"祗告于德之休":并恭敬地向天地报告。

"帝曰":皇帝说:

"‘":‘

"谌哉":确实如此!

"’":’

"乃黜休祥之奏":于是废除了那些关于祥瑞的奏报,

"究贞符之奥":深入探究‘贞符’的真谛,

"思德之所未大":思考如何让德政更加宏大,

"求仁之所未备":追求如何让仁政更加完善,

"以极于邦治":以达到国家大治,

"以敬于人事":尊重人事的根本。

"其诗曰":其诗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贞符》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仿《诗经》中《雅》《颂》风格,以四字句式为主,多用虚词,善调语序,依古音韵押韵,风格古朴。其与序言集中体现了柳宗元的政治与哲学思想。诗歌以议论为主要题材,围绕“贞符”展开,阐述君主应秉持仁德,方能得到百姓拥戴、神灵庇佑。诗中描绘了仁德施行后,百姓安乐、刑罚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对唐朝长治久安、君主长寿的祝愿。语言庄重典雅,运用铺陈的手法,反复强调仁德的重要性,体现了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教化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贞符》这首诗最早是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年)任职长安期间开始创作的。后来他被贬到永州后,在吴武陵的建议下,又为这首诗补写了序言,并将诗与序一起呈献给唐宪宗。最终这首作品于元和三年(808年)完成,是较为集中体现柳宗元政治理念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於穆敬德,黎人皇之。”​​开篇赞颂唐太宗的德行。“於穆”是赞叹词,“敬德”指以仁德治国。柳宗元认为,真正的统治合法性源于君主的仁德,而非天命或祥瑞。百姓(“黎人”)因君主的德行而归附,体现了民本思想。​​“惟贞厥符,浩浩将之。​​”点明主题。“贞”指正统,“符”即符命。柳宗元反对用祥瑞(如白狼、白鱼等)作为受命之符,认为真正的“符”是君主积累的仁德。一个“浩浩”凸显德行的宏大与自然。​​“仁函于肤,刃莫毕屠。”​​以比喻形容仁德的广布。“仁函于肤”指仁德如阳光普照,温暖百姓;“刃莫毕屠”暗喻暴虐被彻底消除。柳宗元主张以仁政化解社会矛盾,而非依赖武力镇压。​“​泽熯于爨,沸炎以浣。​​”继续以自然现象比喻仁政。“泽”如水浸润,“熯”指干燥,形容仁德如水般滋养干涸的社会;“沸炎以浣”则比喻平息动荡。全句强调仁政对民生的修复作用。​​“殄厥凶德,乃驱乃夷。​​”批判暴政,歌颂仁政的胜利。“殄”意为消灭,“凶德”指暴君的恶行。柳宗元认为,只有铲除暴虐,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呼应他“以德抑暴”的政治主张。​​“懿其休风,是喣是吹。”​​描绘仁政下的和谐景象。“休风”指美德之风,“喣”“吹”形容如春风化雨般滋养人心。百姓在仁德中互助互爱,社会风气淳朴。“​​父子熙熙,相宁以嬉。​​”具体展现太平盛世。父子关系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柳宗元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体现仁政对基层社会的深远影响。​​“赋彻而藏,厚我糗粻。”​​赞颂轻徭薄赋的政策。“赋彻”指减轻赋税,“糗粻”是干粮,象征百姓丰衣足食。柳宗元主张“养民”政策,反对横征暴敛。​​“刑轻以清,我肌靡伤。​​”强调司法公正。“刑轻”指刑罚宽缓,“清”指法律清明。百姓不受苛政伤害,体现柳宗元“以宽济猛”的法治思想。​​“贻我子孙,百代是康。​​”祈求长治久安。柳宗元认为,仁德政治能福泽后世,使国家世代昌盛。这与他“利安元元”的民本理念一脉相承。​​“十圣嗣于理,仁后之子。​”​回顾唐朝历代明君。“十圣”指唐初至中期的贤君,柳宗元强调他们的治国核心是继承仁德传统,而非依赖天命。​​“子思孝父,易患于己。​​”以孝道喻治国。君主如孝子般体恤百姓,才能避免祸患。柳宗元将家庭伦理扩展到政治领域,体现儒家“家国同构”思想。​​“拱之戴之,神具尔宜。”​​百姓对君主的拥戴。柳宗元认为,君主的合法性源于民心,而非神授。“神”在此指民意,暗含“天听自我民听”的民本观。​​“载扬于雅,承天之嘏。​​”歌颂盛世雅乐。柳宗元借“雅”象征正统文化,强调仁德政治与文化繁荣的关联。​​“天之诚神,宜鉴于仁。”​​点明核心思想。柳宗元认为“天”的意志体现在仁德中,而非祥瑞。此句直接批判符命说,主张“以德配天”。​​“神之曷依,宜仁之归。​​”进一步强调仁德的重要性。“神”需依附于仁政,呼应前文“受命不于天,于其人”的论断。​​“濮沿于北,祝栗于南。”​​地理意象象征疆域统一。从北到南,天下归一,体现唐朝的强盛与稳定。​​“幅员西东,祗一乃心。​​”强调国家统一。无论东西南北,百姓同心向德,体现柳宗元对“大一统”的追求。​​“祝唐之纪,后天罔坠。”​​祈求国运长久。柳宗元希望唐朝能延续盛世,但更注重“仁政”的可持续性,而非单纯祈求天命。​​“曷徒祝之,心诚笃之。​​”批判虚伪的祈福。柳宗元主张以行动践行仁德,而非空谈祥瑞。此句呼应全诗“以德为本”的核心。​​“神协人同,道以告之。​​”总结治国之道。天意与民心相通,仁德之道需通过实践彰显。柳宗元将“天人合一”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民本政治。​​“俾弥忆万年,不震不危。​​”祈愿国家长治久安。柳宗元认为,唯有仁政能确保国家稳固,避免动荡。​​“我代之延,永永毗之。”​​表达对盛世的忠诚。柳宗元虽遭贬谪,仍心系国家,希望为仁政贡献力量。​“仁增以崇,曷不尔思。​​”呼吁推崇仁德。柳宗元以反问强调,君主应不断修养德行,而非依赖符命。​​“有号于天,佥曰呜呼。​​”以呼告收尾。柳宗元借天意之名,实则强调人事的重要性,体现其唯物倾向。​​“咨尔皇灵,无替厥符。​​”劝诫君主勿忘仁德。“皇灵”指君主的德行,柳宗元希望统治者始终以民为本,不负天命所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从仕》

下一篇:唐·刘禹锡《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