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bái
huā

朝代:唐作者:柳宗元浏览量:1
yáng
bái
huā
fēng
chuī
jiāng
shuǐ
zuò
lìng
gōng
shù
yán
yáo
dàng
chūn
guāng
qiān
wàn
máng
máng
xiǎo
xià
cháng
qiū
āi
wèi
duàn
chéng

译文

杨白花呀,被风吹着渡过江水。顿时让宫中的树木都失去了光彩,(它)摇荡着春光,飘散到千万里之外。在迷茫的晨光中,(身影)落入长长的秋景,哀伤的歌声还没停歇,城头的乌鸦已纷纷飞起。

逐句剖析

"杨白花":杨白花呀,

# 杨白花:白色的杨柳花絮。

"风吹渡江水":被风吹着渡过江水。

# 渡江水:谓杨白花渡江南归。江水:长江水。暗喻作者被贬永州。

"坐令宫树无颜色":顿时让宫中的树木都失去了光彩,

# 宫树无颜色:谓杨白花离去,使胡太后内心无比忧伤。宫树:帝王宫苑中的树木。,坐令:坐着就使。很容易就使。致使。空使。坐,空,徒然。因,由于,为着。

"摇荡春光千万里":(它)摇荡着春光,飘散到千万里之外。

# 春光:春天的光景。暗喻岁月。,摇荡:摇摆晃荡。飘摇动荡。

"茫茫晓日下长秋":在迷茫的晨光中,(身影)落入长长的秋景,

# 长秋:秋:一作林。汉代皇后宫名。《后汉书·马皇后记》李贤注:“皇后所居宫也。长者,久也;秋者,万物成熟之初也,故以名焉。”,下:(杨白花)下降于。,晓日:拂晓的日头。早晨的太阳。,茫茫: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

"哀歌未断城鸦起":哀伤的歌声还没停歇,城头的乌鸦已纷纷飞起。

# 起:惊起。,城鸦:城墙上的乌鸦。,哀歌:哀伤的歌曲。指胡太后追思杨华的凄婉歌声。葬礼挽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杨白花》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乐府古诗。诗中先写杨柳的白花被风吹着飘过江去,春光也随之摇荡开去,使得宫中树木都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最后写到夜里胡太后的哀思,让宫女整夜唱着哀歌,可她的愁绪还没消散,城头的乌鸦已经飞起来了。这首诗语言简练,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虽不确定,但从诗意来看,应该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如今王国安在《柳宗元诗笺释》里,就把它归在了永州时期的作品中。“杨白花”指的是北魏胡太后怀念的情人。据《南史·王神念传》记载:杨白花原本叫白花,是武都仇池人,父亲杨大眼是北魏的名将。杨白花年轻时勇猛有力,相貌英俊。北魏胡太后强迫他与自己私通,杨白花害怕惹祸,等到杨大眼去世后,就率领部下,载着父亲的灵柩,改名叫杨华,投降了南朝。胡太后对他思念不已,为此写了《杨白花歌辞》,让宫女们日夜挽着手臂、踏着节拍歌唱,歌声十分凄婉哀伤。柳宗元的这首诗,便是读了胡太后的《杨白花歌辞》后有所感触而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杨花飘逝的意象,表现了北魏胡太后对情人杨白花离去的怅惘思念与失落。

2. 写作手法

双关:诗中“杨白花”一词堪称双关妙笔。表面指随风飘逝的杨柳花絮,实暗指北魏胡太后的情人杨白花。这种一语双关,既紧扣胡太后因杨白花叛逃而作歌追思的史实,又借“花”的飘逝象征人事的离散,杨白花其人如杨花般远去,昔日情分亦如落英般消散。更妙的是,诗人借胡太后的哀思,将自身贬谪边地、远离京都的孤寂融入其中,使“杨白花”既承载历史往事,又寄寓个人遭际,三层含义相互交织,让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在有限的意象中容纳了丰富的内涵。比兴:“杨白花,风吹渡江水”以比兴开篇。“杨花被风吹落渡江”的景象,既是对自然物的白描,更是对杨白花叛逃南梁的隐喻(“比”);借春风无情吹落象征春意的杨花,引出北魏胡太后的理想破灭的怅惘(“兴”),不着痕迹地将自然现象与人事变迁勾连。后续“宫树无颜色”“春光摇荡”,则以花木失色、春光散尽的衰败之景,比喻胡太后内心的荒芜与美好愿景的崩塌。比兴手法的运用,让情感化为可感的物象,既保留了乐府诗的质朴,又使诗意委婉含蓄,余味悠长。插叙:前两句“杨白花,风吹渡江水”直写现实中花逝人离的当下;“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则插入对往昔的追忆,暗写曾经“宫树含翠、春光满园”的盛景,与此刻的衰败形成对照,凸显理想破灭的落差;后两句“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又转回现实,写北魏的胡太后从白昼到黑夜的无尽哀思。插叙的运用,打破了时间的流逝,在今昔对比中强化了失落感,使“伤心”不仅是当下的情绪,更包含对逝去美好时光的追念,让情感表达更强烈,虽未直抒胸臆,却字字浸满悲戚。象征:诗中以“杨白花”象征北魏胡太后心中的美好理想与情感寄托。杨花本是春光的载体,却被风吹落、飘渡江水,恰如杨白花叛魏降梁,导致胡太后的理想破灭。“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则以景物的衰败象征内心的失落,曾经明媚的“春光”(理想)消散,宫中景物(心境外化)也随之黯然,将抽象的情感与理想具象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让理想破灭的悲戚借自然象征得以深沉传递,含蓄而有力。比喻:“杨白花,风吹渡江水”以杨花被风吹落南渡为喻,暗合原诗中杨白花南降之事,将人事变迁比作自然现象,委婉表达北魏胡太后的失落。“茫茫晓日”以“茫茫”喻胡太后因思念而模糊的视野与心境,本应明亮的晓日在她眼中昏暗不清,恰似其被哀愁遮蔽的内心。这些比喻将情感与复杂的人事转化为具体景象,既保留了含蓄之美,又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那份深切的悲苦与迷茫。想象:“茫茫晓日下长秋”想象她从晨至昏的怅惘,连阳光都因她的哀愁而失色;“哀歌未断城鸦起”则勾勒出彻夜哀歌、直至天明的画面,以乌鸦晨起暗示思念无眠。这种想象基于史料却超越史实,将“昼夜连臂蹋足”的记载具象化为“晓日”“城鸦”的时间流转,让胡太后的执着与悲哀在昼夜交替中无限延伸,赋予历史场景以生动的情感细节,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写杨柳的白花被风吹落,飘过江水而去,连带着春光也被荡涤殆尽,这正象征着魏太后因杨白花离开北魏、投降南梁后,心中美好理想的破灭。“杨白花,风吹渡江水”两句,作者用了比兴的手法,委婉地传达出原诗“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入南家”的意思。春风显得无情,把象征春意的杨花吹落,又让它顺着风飘过江水。就因为杨白花这般吹落、南渡,“坐令宫树无颜色,摇荡春光千万里”,竟然使得宫中的树木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光彩,连那绵延“千万里”的春光也被摇落散尽。“坐令”这两个字里,藏着作者的叹惋之情。用“宫树”的“无颜色”和“摇荡春光”的景象,来隐喻魏太后美好理想的破灭,是十分贴切的。“茫茫晓日下长秋,哀歌未断城鸦起”两句,说的是《梁书》里记载的魏太后因杨白花离去而作《杨白华》的事:她思念不已,写下《杨白华》的歌辞来抒发哀怨,还让宫女们“昼夜连臂蹋足”地歌唱。上句写魏太后白天的思念。天亮的太阳被说成“茫茫”,是因为早晨本应阳光明媚,可魏太后因思念深切,连“晓日”都觉得昏暗不清。这种天昏地暗般的思念,从旭日东升一直持续到夕阳慢慢沉入“长林”,一整天都没断过。下句则写胡太后夜里的哀思。为了寄托那份凄婉的情思,她让宫女整夜“连臂蹋足”地唱着哀歌,可她的愁绪还没抒发完,城头的乌鸦已经飞起来,又一个“茫茫晓日”的早晨到了。这种没有尽头的思念,既表现了魏太后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也体现了理想破灭后那无穷无尽的悲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来抒发情怀,很有乐府诗的遗风。诗人用“杨白花”一词双关,既借它咏叹胡太后的往事,又借着胡太后与情人分别后的伤痛和哀思,寄托自己远离京城、被外放到偏远之地的凄苦心境。诗中从杨白花说到胡太后,再联系到诗人自己,这三层含义层层关联递进,能看出诗人的用心十分深沉。全诗只有短短六句,却一波三折。先写现实中杨白花被风吹着渡江而去;接着顺势插入回忆,想起当初那美好的春光;随后又转回现实里黯然失色的景象。种种伤心的情绪,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寄托在眼中看到的景物、耳中听到的声音里,这样反而更让人觉得痛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杨华既奔梁,元魏胡武灵后,作《杨白华歌》,令宫人连臂踏足歌之,声甚凄断。柳子厚乐府云:“杨白华,风吹渡江水……”,言婉而情深,古今绝唱也。

宋许觊《彦周诗话》

# 柳子厚有《杨白花诗》,此正与汉宫人歌《赤凤来曲》相似。见《赵后外传》。

宋王楙《野客丛谈》卷十

# 李、杜外,短歌可法者,……王建《望夫石》《寄远曲》,张籍《节妇吟》《征妇怨》,柳宗元《杨白花》虽笔力非此二公比,皆初学易下手者。但盛唐前,语虽平易,而气象雍容;中唐后,语渐精工,而气象促迫,不可不知。

明诗人、文艺批评家和诗论家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 刘云:语调适与事情俱美,其馀音杳杳,可以泣鬼神者,惜不令连臂者歌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唐人用乐府旧题,咸别自造意,惟此篇为拟古。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郭浚曰:情思悠远,备至无聊,太白有此风味。陆时雍曰:较本词觉雅。吴山民曰:“茫茫”句,见得足太后。周珽:才睹“晓日”,忽闻“晚鸦”、恍惚哀歌,摹情极尽,此得拟古之正路者。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音节浑是盛唐。

明邢昉《唐风定》

# 蒋之翘云:子厚乐府小曲如《杨白花》,似得太白遗韵。

唐韦应物《韦柳诗集》

# 凡编诗者,切不宜以乐府编入七言古。如柳诗:“杨白花,……哀歌未断城鸦起。”真可谓微而显,宛肖胸中所欲言。然不先知胡太后事,安知此诗之妙。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

# 顾华玉称此诗更不浅露,反极悲哀,其能尔者,当由即景含情。

清蘅塘《唐诗评注》

# 长秋宫,太后所居。通篇不露正旨,而以“长秋”二字逗出,用笔用意在微显之间。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八

# 妙在不即不离间。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吴昌祺曰:直欲亚太白《乌栖曲》。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言既情深,未尝说尽、而姿致横流,真觉幽好在象外。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马戴《送僧归金山寺》

下一篇:唐·柳宗元《杂曲歌辞·杨白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