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yuán
yìng
zhì

朝代:宋作者:蔡襄浏览量:3
gāo
liè
qiān
fēng
bǎo
sēn
duān
mén
fāng
cuì
huá
lín
chén
yóu
wèi
sān
yuán
shì
hái
tóng
wàn
zhòng
xīn
tiān
shàng
qīng
guāng
liú
rén
jiān
chūn
yīn
yào
zhī
jìn
qìng
huá
fēng
zhù
shí
nián
huì
ài
shēn

译文

宫外千座灯山高高耸立无数宝烛点燃到处彻亮通明,令人特别欣喜的是皇帝的御驾正来到皇宫的正门口。君王的巡游并不是为了观赏元宵美景,是为了同万民同庆乐事。天上团团明月留住清光专为把今夜辉映,人间一派祥和之气春意在花中停留。要知为什么普天共祝君王长寿,只因四十多年对百姓惠爱至深。

逐句剖析

"高列千峰宝炬森":宫外千座灯山高高耸立无数宝烛点燃到处彻亮通明,

# 森:众盛貌。排列耸立。罗列。,宝炬:犹言宝灯、宝烛。,千峰:指灯山。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正月十五日元宵……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为灯山,“山启上皆画神仙故事”。,高:一作“叠”。

"端门方喜翠华临":令人特别欣喜的是皇帝的御驾正来到皇宫的正门口。

# 临:降临。,翠华: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用作皇帝的仪仗。此指皇帝的车驾。,喜:一作“伫”。,端门:宫殿朝南的正门。

"宸游不为三元夜":君王的巡游并不是为了观赏元宵美景,

# 三元:农历正月、七月、十月的十五为上元、中元、下元,合称三元。此处指上元。,宸游:帝王出游。

"乐事还同万众心":是为了同万民同庆乐事。

"天上清光留此夕":天上团团明月留住清光专为把今夜辉映,

# 此夕:今夜。,留:逗留。,清光:清亮的光辉,这里指月光。

"人间和气阁春阴":人间一派祥和之气春意在花中停留。

# 春阴:春天时的花木荫处。,阁:同“搁”,停留。,和气:祥和之气。

"要知尽庆华封祝":要知为什么普天共祝君王长寿,

# 华封祝:即华封三祝。传说华州封人祝帝尧长寿、富有、多男,后人称为华封三祝。

"四十余年惠爱深":只因四十多年对百姓惠爱至深。

# 四十余年惠爱深:宋仁宗在位共四十三年,多有惠政。惠爱,恩惠慈爱,此指对民众的惠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元应制》是北宋名臣蔡襄创作的七言律诗,写于宋仁宗元宵节驾临端门赏灯之际。全诗以“颂圣”为核心,通过描绘灯火如林的节庆盛景与仁宗与民同乐的场面,赞颂其治下四十余年的仁政功绩。首联以“千峰宝炬”比喻灯山巍峨,渲染皇家气派;颔联借“宸游不为三元夜”暗合仁宗“与民同乐”的政治宣言;颈联以“天上清光”“人间和气”隐喻政治清明,升华盛世气象;尾联化用“华封三祝”典故,将百姓祝福归于君王仁德。全诗结构严谨,工整对仗,善用典故与象征,虚实结合烘托太平景象,语言典雅庄重,符合应制诗颂圣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法家、文学家

蔡襄(1012~1067),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后移守杭州,卒赠吏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与苏轼、米芾、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书法造诣颇高,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得晋人韵致。他擅长采用起兴,托物寓意,并用散文的手法来写诗歌,律诗尤受人称道。语言上,其追求清新自然及雄健劲峭,主张“气格论”。书法代表作品小楷有《茶录》《牡丹谱》,行草书有《与杜长官帖》《陶生帖》,石刻有《万安桥记》。有《上元应制》《梦中作》《宿渔梁驿》《寒食游西湖》等诗作。著有《端明学士集》。后人辑有《蔡忠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代阮阅的《诗话总龟·纪实门》记载,仁宗于正月十四日上御楼,派中使传宣从官称:“朕非好游观,盖与民同乐。”次日蔡君谟献诗,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交代得颇为详尽。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应制诗。借描绘元宵节灯火辉煌的节庆盛景与仁宗与民同乐的场景,运用比喻、隐喻、用典等手法,赞颂宋仁宗治下的仁政功绩,烘托出太平盛世气象。

2. 写作手法

夸张:“高列千峰宝炬森”以“千峰”夸张形容宫灯如山峰般高耸密集,“宝炬”极写灯光明亮,凸显皇家灯节的盛大气派,“四十余年惠爱深”用“四十余年”夸饰仁宗恩泽长久,虽有奉承之嫌,却契合应制诗风格。烘托:“端门方喜翠华临”以“方喜”的喜庆氛围烘托皇帝临幸的隆重,“天上清光留此夕”借“清光”“和气”烘托祥瑞气象,暗喻仁宗治下政通人和,通过环境与氛围渲染,强化颂圣的主旨。用典:“要知尽庆华封祝”化用《庄子·天地》中“华封三祝”典故。华州人曾向尧献上“祝寿、祝富、祝多男子”的祝福,诗中借该典故,将百姓对仁宗的祝福与尧的圣德相类比,以“尽庆”强调祝福的普遍,用“华封祝”暗指仁宗如尧般受百姓爱戴,借此赞颂其统治下的仁德之政,使颂圣之意更具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以“千峰”比喻灯山叠嶂的巍峨,“宝炬森”形容灯火如林的繁盛,极写元宵灯会的壮丽景象。宋代元宵灯山(鳌山)以彩灯堆叠如山,规模宏伟,如《东京梦华录》所载“万盏灯火齐明”。“端门”代指皇宫正门,“翠华”为帝王仪仗,点明仁宗亲临端门与民同乐的场景。“方喜”二字既渲染百姓对帝王驾临的欢欣,也暗含对皇权威仪的颂扬。颔联“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宸游”指帝王巡游,表面写仁宗非为赏灯而来,实则呼应其“朕非好游观,盖与民同乐”的治国宣言。此联将节庆升华为君臣共治的象征,既符合应制诗的颂圣传统,又暗含儒家“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宸游”对“乐事”,“三元夜”对“万众心”,句式对称,韵律和谐,深化了君民同心的主题。颈联“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天上清光”既实写元宵明月,又隐喻仁宗朝政清明;“人间和气”既指节日祥和氛围,亦暗喻社会安定如春。通过自然景象与政治寓意的交融,含蓄赞颂盛世。“留”字赋予月光人性化色彩,仿佛天意眷顾此夜;“阁”(通“搁”)字化虚为实,将“和气”具象化为可停留的春意,语言典雅而意蕴深远。尾联“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华封祝”化用《庄子》中尧帝受华州封人“多寿、多福、多男”祝福的典故,将百姓拥戴归因于仁宗四十余年的仁政。此联以问答收束全诗,既呼应前文“万众心”,又以“四十余年”强调仁宗在位功绩,强化主题。从灯会盛景到政治理想,最终落脚于对君王的感恩与祝福,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

4. 作品点评

蔡襄的诗歌水平平平,只是应酬帝王的应制之作写得比较多。随着这些作品流传开来,竟然有了蔡公擅长诗文的说法。应制诗必须符合皇帝的心意,不能在文采上超过皇帝。这类题材的诗,向来难免会让人觉得可笑。臣子们恭顺地站在皇帝宝座之下,即便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依然战战兢兢,生怕诗作得不好,轻则不再受到倚重,重则可能丢掉性命,所以只好专拣顺耳的话来写。时间久了,这类诗歌就像是从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流传自然也广了,久而久之,竟然造就了蔡公擅长诗文的美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从来应制诗,未有不过放于颂扬者,独此首殆有似郭有道碑,当之无愧色者矣。盖宋仁宗固古今罕有之贤主也。

宋陈衍《宋诗精华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客舍对梅》

下一篇:宋·苏轼《法惠寺横翠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