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ì
shū
shǒu
·
·
yuè
shí
èr

朝代:宋作者:蔡襄浏览量:3
gāo
lóu
zhōng
tiān
yuè
jìng
shān
shú
qiū
yún
yìng
cǎo
biān
shuǐ
jiàn
liú
yíng
liú
yíng
xún
xiāng
jìng
léng
céng
yàn
guà
qiān
dēng
suī
tōng
hái
bìng
chéng
shàng
jīng
fēi
luò
zhōng
dìng
xià
cháng
qiáo
lòu
shēn
zhú
tái
piāo
xiè
qīng
yīn
xiān
rén
ruò
chéng
luán
cǎi
qiān
chóng
chù
xún

译文

高楼耸入天际,月色澄澈,玉山上的庄稼成熟了,秋云与之相互映衬。在草丛边、水岸旁能看到飞舞的萤火虫,它们独自在散发着香气的路径上穿梭寻觅。那层层叠叠的雁塔上悬挂着千盏灯,虽然彼此心意相通,但话语却难以说尽。城上的乌鸦受惊飞起又啼叫,它们漂泊无依,始终不得安定。想要走下长桥,可夜已深,漏声滴答,烛台上的蜡烛燃烧殆尽,滴下的蜡油在青梧树的树荫下。如果仙人骑着鸾鸟飞走了,那重重彩雾之下,又到哪里去寻找呢。

逐句剖析

"高楼中天月色净":高楼耸入天际,月色澄澈,

"玉山禾熟秋云映":玉山上的庄稼成熟了,秋云与之相互映衬。

"草边水际见流萤":在草丛边、水岸旁能看到飞舞的萤火虫,

"流萤独自寻香径":它们独自在散发着香气的路径上穿梭寻觅。

"棱层雁塔挂千灯":那层层叠叠的雁塔上悬挂着千盏灯,

# 棱:一作稜。

"密意虽通语还并":虽然彼此心意相通,但话语却难以说尽。

"城上惊乌飞复啼":城上的乌鸦受惊飞起又啼叫,

"落泊无依终不定":它们漂泊无依,始终不得安定。

"欲下长桥夜漏深":想要走下长桥,可夜已深,漏声滴答,

"烛台飘灺青梧阴":烛台上的蜡烛燃烧殆尽,滴下的蜡油在青梧树的树荫下。

# 烛:一作灯。

"仙人若也乘鸾去":如果仙人骑着鸾鸟飞走了,

"彩雾千重何处寻":那重重彩雾之下,又到哪里去寻找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至和杂书五首·八月十二日》是北宋诗人蔡襄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描绘了八月十二日夜间的景象,有高楼月色、玉山禾熟、草间流萤、雁塔千灯等画面,同时融入了乌鸦惊啼、长桥夜漏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带惆怅的氛围。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借景抒情,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如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书法家、文学家

蔡襄(1012~1067),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后移守杭州,卒赠吏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与苏轼、米芾、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书法造诣颇高,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得晋人韵致。他擅长采用起兴,托物寓意,并用散文的手法来写诗歌,律诗尤受人称道。语言上,其追求清新自然及雄健劲峭,主张“气格论”。书法代表作品小楷有《茶录》《牡丹谱》,行草书有《与杜长官帖》《陶生帖》,石刻有《万安桥记》。有《上元应制》《梦中作》《宿渔梁驿》《寒食游西湖》等诗作。著有《端明学士集》。后人辑有《蔡忠惠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高楼中天月色净,玉山禾熟秋云映”,这两句诗中“高楼中天”描绘出高楼耸入云霄的景象,“月色净”则突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玉山禾熟”点明了季节和丰收的景象,“秋云映”为画面增添了一份悠远和宁静的氛围,展现出一种开阔而美好的夜景。第三、四句:“草边水际见流萤,流萤独自寻香径”,将视角从高楼、玉山转移到草丛和水边,“流萤”这一意象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灵动性。“独自寻香径”赋予流萤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它们在寻找着什么,使画面更具诗意和神秘感。第五、六句:“棱层雁塔挂千灯,密意虽通语还并”,这两句诗中“棱层雁塔”描绘出雁塔的层次分明和高耸入云,“挂千灯”则营造出一种灯火辉煌的氛围。“密意虽通语还并”可能是诗人借雁塔之景,表达人与人之间虽然心意相通,但言语却难以完全表达内心的情感,蕴含着一种无奈和惆怅。第七、八句:“城上惊乌飞复啼,落泊无依终不定”,这两句诗中“城上惊乌”描绘出乌鸦在城上受惊飞起的情景,“飞复啼”进一步强调了乌鸦的惊恐和不安。“落泊无依终不定”不仅是对乌鸦状态的描写,也可能暗示着诗人自身的漂泊不定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后两句:“欲下长桥夜漏深,烛台飘灺青梧阴”,这两句诗中“欲下长桥”表明诗人的行动,“夜漏深”则点明了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惆怅的氛围。“烛台飘灺”描绘出蜡烛燃烧殆尽的情景,“青梧阴”则为画面增添了一份幽深和宁静,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感慨。结尾两句:“仙人若也乘鸾去,彩雾千重何处寻”,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仙人,“乘鸾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彩雾千重何处寻”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寻觅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下一篇:宋·欧阳修《少年游·绿云双亸插金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