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中天月色净":高楼耸入天际,月色澄澈,
"玉山禾熟秋云映":玉山上的庄稼成熟了,秋云与之相互映衬。
"草边水际见流萤":在草丛边、水岸旁能看到飞舞的萤火虫,
"流萤独自寻香径":它们独自在散发着香气的路径上穿梭寻觅。
"棱层雁塔挂千灯":那层层叠叠的雁塔上悬挂着千盏灯,
# 棱:一作稜。
"密意虽通语还并":虽然彼此心意相通,但话语却难以说尽。
"城上惊乌飞复啼":城上的乌鸦受惊飞起又啼叫,
"落泊无依终不定":它们漂泊无依,始终不得安定。
"欲下长桥夜漏深":想要走下长桥,可夜已深,漏声滴答,
"烛台飘灺青梧阴":烛台上的蜡烛燃烧殆尽,滴下的蜡油在青梧树的树荫下。
# 烛:一作灯。
"仙人若也乘鸾去":如果仙人骑着鸾鸟飞走了,
"彩雾千重何处寻":那重重彩雾之下,又到哪里去寻找呢。
北宋书法家、文学家
蔡襄(1012~1067),北宋书法家、文学家。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后移守杭州,卒赠吏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与苏轼、米芾、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书法造诣颇高,楷书上承颜真卿,端庄谨严,体格恢宏。行书潇洒简逸,信手拈来,得晋人韵致。他擅长采用起兴,托物寓意,并用散文的手法来写诗歌,律诗尤受人称道。语言上,其追求清新自然及雄健劲峭,主张“气格论”。书法代表作品小楷有《茶录》《牡丹谱》,行草书有《与杜长官帖》《陶生帖》,石刻有《万安桥记》。有《上元应制》《梦中作》《宿渔梁驿》《寒食游西湖》等诗作。著有《端明学士集》。后人辑有《蔡忠惠集》。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高楼中天月色净,玉山禾熟秋云映”,这两句诗中“高楼中天”描绘出高楼耸入云霄的景象,“月色净”则突出了月色的澄澈明亮。“玉山禾熟”点明了季节和丰收的景象,“秋云映”为画面增添了一份悠远和宁静的氛围,展现出一种开阔而美好的夜景。第三、四句:“草边水际见流萤,流萤独自寻香径”,将视角从高楼、玉山转移到草丛和水边,“流萤”这一意象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灵动性。“独自寻香径”赋予流萤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它们在寻找着什么,使画面更具诗意和神秘感。第五、六句:“棱层雁塔挂千灯,密意虽通语还并”,这两句诗中“棱层雁塔”描绘出雁塔的层次分明和高耸入云,“挂千灯”则营造出一种灯火辉煌的氛围。“密意虽通语还并”可能是诗人借雁塔之景,表达人与人之间虽然心意相通,但言语却难以完全表达内心的情感,蕴含着一种无奈和惆怅。第七、八句:“城上惊乌飞复啼,落泊无依终不定”,这两句诗中“城上惊乌”描绘出乌鸦在城上受惊飞起的情景,“飞复啼”进一步强调了乌鸦的惊恐和不安。“落泊无依终不定”不仅是对乌鸦状态的描写,也可能暗示着诗人自身的漂泊不定和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后两句:“欲下长桥夜漏深,烛台飘灺青梧阴”,这两句诗中“欲下长桥”表明诗人的行动,“夜漏深”则点明了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惆怅的氛围。“烛台飘灺”描绘出蜡烛燃烧殆尽的情景,“青梧阴”则为画面增添了一份幽深和宁静,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感慨。结尾两句:“仙人若也乘鸾去,彩雾千重何处寻”,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仙人,“乘鸾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彩雾千重何处寻”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寻觅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