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惟不穷人":老天从不让百姓彻底困顿,
"旱甚雨辄至":大旱最烈时及时降下雨云。
"麦乾春泽匝":麦苗焦渴春雨遍洒田野,
"禾槁夏雷坠":稻禾枯槁夏雷震落甘霖。
"一年失二雨":可叹一年错失两场好雨,
"廪实真不继":粮仓空虚实在难以支撑。
"我穷本人穷":我本贫寒人原就知饥苦,
"得饱天所畀":能得温饱全凭上天赐恩。
"夺禄十五年":失去俸禄已过整整十五载,
"有田颍川涘":颍水岸边幸有薄田几分。
"躬耕力不足":亲自耕作仍觉力气不足,
"分获中自愧":分配收成时更感惭愧难当。
"余功治室庐":余下时光修葺房舍屋宇,
"弃积沾狗彘":积谷喂养鸡犬度日维艰。
"久养无用身":长久养育这无用的躯壳,
"未识彼天意":始终不解上天的安排深意。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两句总起全诗主旨。“惟”字暗含天道无常的哲学思考,“辄”字凸显天意的反复无常。诗人以辩证视角揭示自然规律:天意虽不使人彻底陷入绝境,却在极端旱情中降下时雨,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实则暗含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为后文个人境遇的抒发埋下伏笔。“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运用工整对仗展现农耕时序的错位。春泽本应滋润麦苗却成“匝地焦土”,夏雷本该催发禾苗反致“枯槁坠落”,通过自然现象的悖论式描写,既暗讽天时的荒谬,又以农作物的反常凋零暗示民生疾苦,体现新乐府诗“即事名篇”的现实主义特征。“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直陈灾情严重性。“失”字凸显自然馈赠的缺失,“真不继”以口语化表达强化粮食危机的紧迫感。数字“二”与“一”形成强烈对比,将天灾的偶然性转化为民生困苦的必然性,体现诗人对农业经济的深刻认知。“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转入个人境遇抒写。“本”字的重复使用形成命运回环,揭示个人贫困与自然规律的本质关联。“畀”字带有天命色彩,看似归因于天,实则暗含对朝廷失职的隐晦批评,延续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点明贬谪背景与田园处境。“夺禄”直指政治生涯的中断,“十五年”以时间跨度强化冤屈感。“颍川涘”的地理指涉暗含退隐之意,却与后文躬耕困境形成反差,展现士大夫“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描写农耕实践的艰辛。“力不足”与“自愧”构成心理张力,既承认体力局限,又展现道德自省。这种双重困境突破传统田园诗的闲适意境,赋予农事劳作以现实批判维度。“馀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揭露分配制度的不公。“馀功”与“弃积”形成强烈反差,本应用于改善生活的劳动成果,竟连牲畜都难以喂养。通过生活细节的微观描写,折射出中唐赋税制度的深层弊端。“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收束全诗哲思。“无用身”的自嘲暗含儒家济世理想与现实挫败的冲突,“未识”的困惑超越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天人关系的终极追问。这种终极关怀使诗歌兼具感伤色彩与思想深度。
上一篇:宋·释文珦《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