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衰草":相连的云朵下是衰败的野草,
# 衰草:秋天枯黄的草。
"连天晚照":与天际相接的是傍晚的夕阳余晖,
# 晚照:夕照。
"连山红叶":连绵的山峦上是红色的枫叶。
"西风正摇落":正是秋风劲吹草木凋零的季节,
"更前溪呜咽":听那溪水流淌声似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燕子离去大雁南归亲友们都没有音信,
"问黄花、":试问这黄花、
# 黄花:菊花。
"又共谁折":又和谁一起去采摘呢。
"征人最愁处":最牵动游子愁情的,
# 征人:出征打仗的人,或指漂泊行旅的人。
"送寒衣时节":就是这送御寒冬衣的时刻。
# 送寒衣时节:农历九月。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1. 分段赏析
上片:“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广阔而萧瑟的秋景图。“连云”“连天”“连山”强调了景色的连绵不断,“衰草”“晚照”“红叶”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的特征,营造出一种雄浑而又悲凉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基调。“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这句词中“西风正摇落”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萧瑟,西风劲吹,吹落了树叶等物,象征着生命的消逝。“更前溪呜咽”则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溪流拟人化,赋予它“呜咽”的情感,使自然景象带有了人的情感色彩,更加突出了悲凉的氛围,也暗示了征人内心的痛苦。下片:“燕去鸿归音信绝”,通过燕子和大雁的迁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音信绝”则直接点明了征人面临的困境,与亲人朋友失去了联系,增添了孤独和寂寞之感,深化了征人的愁绪。“问黄花、又共谁折”,运用了反问的手法,以黄花为意象,表达了征人的孤独和寂寞。黄花通常象征着高洁和美好,但在征人眼中,却无人与之共赏、共折,进一步强调了其内心的孤独和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点明了征人最忧愁的时刻是送寒衣的时节。送寒衣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关怀,更蕴含着亲人对征人的牵挂和思念。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征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与亲人分离的痛苦,将全词的愁情推向了高潮。
# 一片苍凉之景,非此写不出来。
清陈廷焯《云韶集》
# 苍凉之景,以叠笔尽其致。
清陈廷焯《词则》
下一篇:宋·京镗《念奴娇·出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