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落桐叶雨":零零落落的小雨打在梧桐叶上,
# 零落:指脱落。
"萧条槿花风":木槿花在风中凋零飘落。
# 槿:木槿,落叶灌木,夏秋开花,朝开夕凋。,萧条:指寂寥冷清的样子。
"悠悠早秋意":悠悠的早秋之意,
"生此幽闲中":在这幽闲的氛围中产生。
# 幽闲:闲适自得。
"况与故人别":与老朋友分别,
# 故人:旧交,老朋友。
"中怀正无悰":让我心中再没有欢乐。
# 悰:欢乐,乐趣。,中怀:心中。
"勿云不相送":不要说我没有到青门为你送行,
# 勿云:不要说。
"心到青门东":我的心已经跟随你远去。
# 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
"相知岂在多":知心的朋友何必求多,
"但问同不同":只要是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
"同心一人去":你离去后就剩下我独自一人,
"坐觉长安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心也空荡荡的。
# 坐觉:遂觉,顿觉。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围绕着与友人分别后的感怀展开。整首诗情景交融,通过对早秋景象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复杂情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描绘早秋桐叶凋零、槿花萧瑟的景象,借景烘托出诗人与友人分别后的失落与惆怅之情,情景交融,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起兴:“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运用起兴手法,借助秋天凋零的桐叶、在风中衰败的槿花这些自然景象开篇,描绘出一幅衰败、冷落的景象,营造出伤感悲凉的氛围,从而为全诗奠定了哀伤、惆怅的感情基调。虚实结合:“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是实写。诗人真切地描绘了眼前早秋的景象,这些对桐叶、槿花具体状态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一幅萧瑟的秋日画面,为全诗奠定了伤感悲凉的基调。“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则是虚笔勾勒。诗人通过假设友人的询问以及自己的回应来暗示分别之事,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自行构建出两人分别时可能存在的不舍与牵挂之情,拓宽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描绘早秋之景,桐叶在雨水中纷纷飘落,槿花在秋风里瑟瑟摇曳,营造出幽闲且略带凄凉的氛围。早秋之意油然而生,为下文抒发与友人分别的愁绪做铺垫,借景生情,奠定了全诗略带忧伤的基调。中间四句:“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由景及情,点明与友人分别的事实,直言内心的愁闷。虽未亲自相送,但心早已追随友人到青门东,生动地表现出对友人的牵挂,情感真挚动人。后四句:“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诗人在此发表对友情的看法,强调相知贵在同心。友人离去后,诗人觉得偌大的长安都变得空荡荡,进一步深化了对友人的思念,将分别后的孤寂与对友情的珍视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巧妙地将写景、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情景相生。在写作手法上,虚实结合,实处对桐叶、槿花等景物进行细致描写,勾勒出秋景的萧瑟;虚处则以假设的对话勾勒离别景象,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且富有韵味。全诗语言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毫无雕琢之痕,而诗中的留白更是妙笔,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上一篇:唐·杜甫《后游》
下一篇:唐·郭元振《杂曲歌辞·春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