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可喜":人到老时最可喜,
"是历遍人间":因这一生遍历人间冷暖,
# 历:经历。
"谙知物外":早已参透了世外真谛。
# 物外:外界各种环境事物。
"看透虚空":看破这虚妄红尘,
# 虚空:虚荣权力等。
"将恨海愁山":往昔如山海般的恩怨情仇,
"一时挼碎":此刻都被我随手揉碎抛却。
"免被花迷":再不必为繁花迷眼,
"不为酒困":也不沉溺杯中物,
"到处惺惺地":无论身处何地都清醒自持。
# 惺惺:清醒。
"饱来觅睡":吃饱了便寻个自在觉,
"睡起逢场作戏":一觉醒来,不过逢场作戏随缘度日。
"休说古往今来":莫提古往今来的纷扰,
# 休说:别再跟我提。
"乃翁心里":我这老头子心里,
"没许多般事":早无那些俗世挂碍。
"也不蕲仙不佞佛":既不求仙问道,也不屑与佛门攀缘,
# 也不蕲仙不佞佛:我既不去求仙,也学不来佛,更不想去学到处周游讲学的孔子。
"不学栖栖孔子":更不像孔夫子那般奔波劳碌。
"懒共贤争":懒得与贤士争高下,
# 懒共贤争:已经懒得与那些贤能们去争论辩解了。
"从教他笑":任旁人笑我痴愚,
"如此只如此":人生不过如此,何须强求。
"杂剧打了":这场人生大戏已演到终章,
"戏衫脱与呆底":且将戏袍卸下,留给那些痴守看客罢。
两宋之交词人,“词俊”
朱敦儒(1081~1159),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希真,号岩壑老人,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遗民等,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隐居不仕,绍兴进士,曾任两浙东路提点刑狱。朱敦儒少有词名,获“词俊”之名,早年为“洛中八俊”之一。其词多写隐逸之趣,词风豪放旷逸,清新晓畅;南渡后作品又融入家国之感,慷慨悲歌,风格沉郁苍凉。代表作品有《鹧鸪天·西都作》《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念奴娇·插天翠柳》等。今存词集《樵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哲理词,通过描绘历经沧桑后的超脱心境与戏谑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看透世事纷扰、追求精神自由的豁达情怀。
2.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老来可喜,是历遍人间,谙知物外”三句,以平实语言道出人生感悟。作者将年老视为历经沧桑后的精神收获,“历遍人间”与“谙知物外”形成递进关系,既包含对世俗生活的深刻认知,又暗含对超越性存在的体悟。“看透虚空,将恨海愁山,一时挼碎”运用佛教意象,以“挼碎”这一动作性表述,将抽象愁恨具象化为可碎之物,展现对世俗情感的超脱。“免被花迷,不为酒困,到处惺惺地”三句形成工整对仗,通过否定“花”“酒”等传统文人寄托,强调“惺惺”即清醒自持的人生态度。“饱来觅睡,睡起逢场作戏”则以生活化的场景收束,用“逢场作戏”暗喻对世事的淡然处之,与前文清醒自持形成互补关系。下阕:“休说古往今来,乃翁心里,没许多般事”三句突破时空局限,以“休说”的否定句式斩断历史与现实的牵连,展现主体精神的绝对自由。“也不蕲仙不佞佛,不学栖栖孔子”连用三个否定句式,既否定道教求仙、佛教佞佛的出世态度,又疏离儒家积极入世的孔孟之道,彰显独特的处世哲学。“懒共贤争,从教他笑,如此只如此”进一步强化超然立场,“懒共贤争”体现对世俗价值的蔑视,“从教他笑”则表现出对他人非议的坦然,“如此只如此”以重复句式强化主体选择的坚定性。结尾“杂剧打了,戏衫脱与呆底”运用戏曲典故,将人生比作终须落幕的杂剧,“脱与呆底”的意象既暗含对世俗纷争的嘲弄,又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姿态。
上一篇:宋·胡寅《题湘西小景》
下一篇:宋·李清照《怨王孙·春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