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苑红芳晴满目":新绿的林园,雨后红花芳香光照眼。
# 红芳:花草。,翠苑:种满绿树的园林。
"绮席流莺":绮丽华贵的酒筵,
# 流莺:翻飞的黄莺。,绮席:华美的筵席。
"上下长相逐":流莺飞上飞下追欢,
"紫陌闲随金坜辘":大路上闲闲地紧随香车轮转。
# 金坜辘:用金属镶嵌的车。枥辘:车行走的声音,代指车。金:用金属装饰的华美之车。,紫陌:东西方向的路为陌,用紫色土铺成的路故称作紫陌。这里用来泛指都市郊外的大路。
"马蹄踏遍春郊绿":马蹄得意将春郊芳草踏遍。
"一觉年华春梦促":唉,金色的年华似春梦般短。
# 一觉年华:如梦般的岁月。
"往事悠悠":悠悠往事逝如烟,
"百种寻思足":茫茫无觅百遍寻思无限。
# 寻思:(xín sī)思虑。
"烟雨满楼山断续":烟雨朦胧小楼掩,青山断续时隐现。
"人闲倚遍阑干曲":闲愁人哪,曲曲栏杆都倚遍。
# 人闲倚遍阑干曲:是“闲人遍倚曲阑干”的倒装,谓闲来无事,将屈曲的栏杆都倚遍了。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感怀之词,通过描绘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光图,抒发了词人对韶华易逝的怅惘。全词以“乐景写哀”的手法,在“晴满目”的生机与“倚阑干”的寂寥间形成强烈张力,通过时空转换与意象对冲,将个体的生命哲思融入自然盛衰的永恒命题,体现了宋词情景交融、物我相契的审美境界。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上片以春景为主(“翠苑红芳”“马蹄踏遍春郊绿”),描绘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下片转入抒情(“一觉年华春梦促”“往事悠悠”),由景生情,形成从“乐景”到“哀情”的转折,深化了时光易逝的感慨。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眼前春色(“绮席流莺”“紫陌闲随”),下片虚写回忆与思绪(“往事悠悠”“百种寻思足”),通过虚实交替,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拓展了词的意境。以动衬静:“流莺上下长相逐”“马蹄踏遍”等动态描写,反衬出下片“人闲倚遍阑干曲”的静态孤独,形成情感张力。比喻:“一觉年华春梦促”将短暂的人生比作易醒的春梦,凸显时光流逝之迅疾与虚幻。“烟雨满楼山断续”以烟雨遮掩山峦的断续之态,暗喻往事若隐若现、难以捉摸。拟人:“流莺上下长相逐”赋予莺鸟以人的情感,“相逐”暗示欢聚的热闹,反衬下片的孤寂。夸张:“马蹄踏遍春郊绿”:以“踏遍”极言踏青范围之广,强化春意的无处不在。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片浓墨重彩地铺陈春日绚烂之景,与下片“一觉年华春梦促”的时光惊觉、“烟雨满楼”的迷蒙孤寂形成强烈反差,使繁华愈盛而哀愁愈深,将乐景之热烈化为哀思之绵长,达成景愈乐而情愈哀的张力效果。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先勾勒出一幅绚烂的春日画卷,阳光慷慨地洒落,园林内草木葱郁,红花烂漫,点缀满地。清脆悦耳的流莺声在精心布置的春日筵席旁翩跹起舞。在这盎然生机的春光里,一位抒情主人公悠然登场,他闲适地尾随着装饰华丽的车辆,策马漫游于京城郊外的每一寸春色之中。这位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游春少年,或许正是天圣九年(1030年)进士及第后,词人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而下片虽同样置身于春天,却转向了另一番景象,抒发了主人公对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慨。从梦中醒来,他深感年华仿佛一场春梦般转瞬即逝,往昔种种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词人巧妙地以“烟雨满楼山断续”这一景象,映射主人公内心纷扰愁绪的外化,仿佛他的心境正如同那满楼烟雨一般,凄迷而纷乱。至词尾,主人公孤独地倚靠在栏杆上,身影显得万般无聊,这一画面与下片沉重压抑的情感氛围相得益彰,深刻揭示了他内心愁绪之深重,难以释怀。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今昔对照的结构展开艺术构思,词人借虚实相生的笔法,将记忆中燃烧的春色与眼前氤氲的烟雨织成双重镜像,最终凝结为倚栏听雨的苍凉身影,成就了深婉沉郁的美学品格。
# 词的上片回忆年少轻狂。起三句写野外的一次宴会上,晴日当空,花红叶绿,流莺上下翻飞,呜声婉转。次二句写宴会中的轻狂少年被美丽女性所吸引,骑着骏马跟随着她的车子一路走去。不知不觉踏遍芳郊。下片猛然惊醒,美好的往事犹如春梦般短促,只有在回忆中细细品味了。“烟雨”句与上片的“晴满目”形成强烈对照,象征人生的失意。
现代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新红《欧阳修词全集》
上一篇:宋·刘克庄《孔子问礼图》
下一篇:宋·李氏《书红绡帕(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