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流注已鸣涧":雨水从东南方向流下,已经让山涧发出鸣响,
"西北霏微仅敛尘":从西北方向飘来的雨丝稀疏,仅仅止住了些许尘埃。
"人意共怀艰食病":人们都共同担忧着粮食匮乏的困境,
"天公那有不仁人":上天怎么会没有怜悯百姓的人呢?
"云移已分贫无福":云彩移动,人们已经意识到贫富不同,
"雩应方知社有神":直到举行求雨的雩祭,才知道土地神是灵验的。
"田里相望无一舍":田地里的庄稼相互望过去距离不过一舍,
"终年苦乐会须匀":一年的辛苦和欢乐最终应该会平均分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东南流注已鸣涧,西北霏微仅敛尘”:首联从不同方向描写雨的状态,“东南流注”描绘出雨水在东南方向汇聚流淌,水量较大,甚至能让山涧发出声响,展现出雨势的动态感。“西北霏微”则写出西北方向雨丝轻柔细密,仅仅能止住尘埃,形成对比,细腻地勾勒出雨的不同形态,为全诗奠定了一种自然的基调,引发下文对民生等问题的思考。“人意共怀艰食病,天公那有不仁人”:颔联由景入情,诗人从百姓艰难的生计状况着笔,“人意共怀艰食病”表明人们都为粮食短缺而忧心忡忡。“天公那有不仁人”运用反问的手法,看似在质问上天为何如此“不仁”,实则是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上天能眷顾百姓的一种期盼,强化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之情。“云移已分贫无福,雩应方知社有神”:颈联进一步深入社会现实。“云移已分贫无福”,云彩的移动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意味,贫苦之人觉得这是自己没有福分的象征,反映出贫富差距在人们心理上的体现。“雩应方知社有神”,举行雩祭后人们才意识到土地神的“灵验”,揭示了百姓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对神灵的敬畏,从侧面反映出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困苦。“田里相望无一舍,终年苦乐会须匀”:尾联回到自然景象中的田地,“田里相望无一舍”描绘出田地之间的距离很近,暗示着农民们生活环境相似。“终年苦乐会须匀”则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一年到头人们经历着辛苦与欢乐不同的境遇,但最终可能会趋于平衡,既有对现实的无奈接受,也有一种对未来的期许,在深沉中蕴含着一丝豁达。
上一篇:宋·王镃《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