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ě
pèi
lìng

朝代:宋作者:张伯端浏览量:3
​xiū
xíng
zhī
shì
gōng
qín
xiǎo
shí
xíng
shùn
diān
dǎo
miào
xuán
xuán
​yù
zhōng
lóng
pán
jīn
dǐng
nèi
liàn
chéng
zhì
bǎo
yáng
shén
yǎo
yǎo
míng
míng
chà
jiān
yóu
biàn
sān
dǎo
chū
chún
shú
àn
zhù
bié
xún
xuán
miào
zhēn
kōng
tài
shì
liǎo

译文

修行之人,付出的努力和勤奋不可小觑。了解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规律,掌握其逆顺颠倒的奥秘。领悟到的玄妙道理深奥无比,难以言表。在象征修炼场所的玉炉之中、阴阳两种力量(以龙虎为喻)相互交缠、盘踞,在金鼎之内、经过复杂的修炼过程,最终炼成了无价之宝。修行者的阳神脱离身体,在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境界中自由游走,在极短的时间内、阳神就能游遍三岛(道教中指仙境)。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已经能够自如地掌控自己的阳神,进退自如,但仍按捺住内心的满足、继续探寻更深层次的奥妙。修行者最终达到了与太虚(宇宙的本源)合为一体的境界,融入了真空之中,这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至高境界。

逐句剖析

"修行之士":修行之人,

"功勤不小":付出的努力和勤奋不可小觑。

"识五行、":了解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规律,

"逆顺颠倒":掌握其逆顺颠倒的奥秘。

"妙理玄玄":领悟到的玄妙道理深奥无比,难以言表。

"玉炉中、":在象征修炼场所的玉炉之中、

"龙蟠虎踞":阴阳两种力量(以龙虎为喻)相互交缠、盘踞,

"金鼎内、":在金鼎之内、

"炼成至宝":经过复杂的修炼过程,最终炼成了无价之宝。

"阳神离体":修行者的阳神脱离身体,

"杳杳冥冥":在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境界中自由游走,

"刹那间、":在极短的时间内、

"游遍三岛":阳神就能游遍三岛(道教中指仙境)。

"出入纯熟":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已经能够自如地掌控自己的阳神,进退自如,

"按捺住、":但仍按捺住内心的满足、

"别寻玄妙":继续探寻更深层次的奥妙。

"合真空":修行者最终达到了与太虚(宇宙的本源)合为一体的境界,融入了真空之中,

"太虚是了":这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至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解佩令》是宋代张伯端创作的一首词。张伯端是道教南宗初祖,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涉猎诸种方术。这首词通过描绘修行之士的修炼过程,深入展现了道教修炼的理论和境界,体现了作者对道教修炼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此词风格具有神秘、玄妙的特点。它运用了丰富的道教术语和意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点明了修行之士的艰辛。“修行之士,功勤不小”直接表明修行并非易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接着提到“识五行、逆顺颠倒”,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道教修炼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修行者需要深刻理解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并掌握其逆顺颠倒的规律,这体现了修行的复杂性和高难度。“妙理玄玄”则进一步强调了修行中蕴含的深奥玄妙的道理,这些道理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只能靠修行者自己去领悟。此句既突出了修行的神秘性,也为下文的修炼过程做了铺垫。中间具体描绘了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成果。“玉炉中、龙蟠虎踞”运用了道教中常见的意象“龙”和“虎”,象征着阴阳两种力量在玉炉中相互交缠、相互作用,这是修炼的重要环节。“金鼎内、炼成至宝”则表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修炼过程,修行者最终在金鼎内炼成了至宝,这里的“至宝”可以理解为修行者所追求的高深境界或修炼成果,如金丹等。“阳神离体,杳杳冥冥”描绘了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阳神能够脱离身体,在虚无缥缈的境界中自由游走,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体现了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进一步突出了修炼的神奇和玄妙。最后此段进一步展现了修行者在达到一定境界后,继续提升自我,最终与太虚合为一体。“刹那间、游偏三岛”描绘了修行者的阳神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游遍三岛(道教中指仙境),这不仅体现了修行者境界的高深,也暗示了其神通广大。“出入纯熟”表明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能够自如地掌控自己的阳神,这进一步突出了其修炼成果的显著。“按捺住、别寻玄妙”则表明修行者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继续按捺住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去探寻更深层次的玄妙,体现了修行者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合真空,太虚是了”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表明修行者最终达到了与太虚合为一体的境界,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意味着修行者已经完全融入了宇宙的本源之中,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了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初夏十首(其五)》

下一篇:宋·贺铸《御街行·别东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