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士":修行之人,
"功勤不小":付出的努力和勤奋不可小觑。
"识五行、":了解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运行规律,
"逆顺颠倒":掌握其逆顺颠倒的奥秘。
"妙理玄玄":领悟到的玄妙道理深奥无比,难以言表。
"玉炉中、":在象征修炼场所的玉炉之中、
"龙蟠虎踞":阴阳两种力量(以龙虎为喻)相互交缠、盘踞,
"金鼎内、":在金鼎之内、
"炼成至宝":经过复杂的修炼过程,最终炼成了无价之宝。
"阳神离体":修行者的阳神脱离身体,
"杳杳冥冥":在虚无缥缈、难以捉摸的境界中自由游走,
"刹那间、":在极短的时间内、
"游遍三岛":阳神就能游遍三岛(道教中指仙境)。
"出入纯熟":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已经能够自如地掌控自己的阳神,进退自如,
"按捺住、":但仍按捺住内心的满足、
"别寻玄妙":继续探寻更深层次的奥妙。
"合真空":修行者最终达到了与太虚(宇宙的本源)合为一体的境界,融入了真空之中,
"太虚是了":这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至高境界。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1. 分段赏析
开篇点明了修行之士的艰辛。“修行之士,功勤不小”直接表明修行并非易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接着提到“识五行、逆顺颠倒”,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道教修炼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修行者需要深刻理解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并掌握其逆顺颠倒的规律,这体现了修行的复杂性和高难度。“妙理玄玄”则进一步强调了修行中蕴含的深奥玄妙的道理,这些道理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只能靠修行者自己去领悟。此句既突出了修行的神秘性,也为下文的修炼过程做了铺垫。中间具体描绘了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成果。“玉炉中、龙蟠虎踞”运用了道教中常见的意象“龙”和“虎”,象征着阴阳两种力量在玉炉中相互交缠、相互作用,这是修炼的重要环节。“金鼎内、炼成至宝”则表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修炼过程,修行者最终在金鼎内炼成了至宝,这里的“至宝”可以理解为修行者所追求的高深境界或修炼成果,如金丹等。“阳神离体,杳杳冥冥”描绘了修行者达到一定境界后,阳神能够脱离身体,在虚无缥缈的境界中自由游走,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体现了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进一步突出了修炼的神奇和玄妙。最后此段进一步展现了修行者在达到一定境界后,继续提升自我,最终与太虚合为一体。“刹那间、游偏三岛”描绘了修行者的阳神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游遍三岛(道教中指仙境),这不仅体现了修行者境界的高深,也暗示了其神通广大。“出入纯熟”表明修行者在修炼过程中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能够自如地掌控自己的阳神,这进一步突出了其修炼成果的显著。“按捺住、别寻玄妙”则表明修行者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而是继续按捺住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去探寻更深层次的玄妙,体现了修行者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合真空,太虚是了”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表明修行者最终达到了与太虚合为一体的境界,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意味着修行者已经完全融入了宇宙的本源之中,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了道教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上一篇:宋·陆游《初夏十首(其五)》
下一篇:宋·贺铸《御街行·别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