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法法元无法":一切法则本无固定法则,
"空空空亦非空":所谓"空"也并非绝对虚无。
"静喧语默本来同":寂静与喧闹、言语与沉默本无差别。
"梦里何曾说梦":人在梦中岂能谈论梦境。
"有用用中无用":在效用中体察无用之用,
"无功功里施功":在不刻意作为中成就功业。
"还如果熟自然红":如同果实成熟自然转红。
"莫问如何修种":无需追问如何修行。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1. 分段赏析
“法法法元无法”一句以三个“法”字叠加,强调世间一切法则、方法,本质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模式。这种表达打破了人们对具体方法、规则的固有认知,引导读者跳出常规思维,去领悟“法”的本质是空性与无常,为全词奠定了思辨的基调。“空空空亦非空”,三个“空”字连用,进一步深化对“空”的探讨。它否定了将“空”简单理解为绝对虚无的观念,提醒人们不能执着于对“空”的片面认知,而是要从更深层次理解“空”的内涵,体现出对哲学概念“空”的辩证思考。“静喧语默本来同”,将安静与喧闹、言语与沉默这四组看似对立的状态相提并论,点明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这一观点打破了人们对事物二元对立的常规认知,揭示出世间万物的统一性,引导人们以更宏观、更包容的视角看待事物的差异。“梦里何曾说梦”,以梦境作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如同处于梦境却不自知一样,执着于表象而难以察觉事物的本质。此句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表达出对世人认知局限的深刻洞察,富有哲理与韵味。“有用用中无用”,指出在看似有用的事物或行为中,往往隐藏着无用的一面。它提醒人们不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功用,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有用与无用之间并非绝对,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无功功里施功”,强调真正的功夫或功绩,并非刻意追求而来,而是在不执着于求功的状态下自然施行。此句颠覆了人们对“功”的常规追求方式,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精髓,倡导一种顺应自然、不刻意而为的行为理念。“还如果熟自然红”,运用果实自然成熟变红的常见现象作比,形象地说明事物的发展自有其内在规律,当条件成熟时,结果自然会出现。这种比喻生动贴切,让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与接受。“莫问如何修种”,承接上句,进一步强调修行或做事不应过度执着于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而应顺应自然规律。它鼓励人们放下对方法的焦虑与纠结,以一种更豁达、更自然的态度面对生活与修行,体现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下一篇:宋·苏轼《虞美人·述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