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即心兮心即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心佛从来皆妄物":心和佛从来都是虚妄的东西。
"若知无佛复无心":如果知道没有佛也没有心,
"始是真如法身佛":这才是真正的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法身佛,
"没模样":没有具体的模样,
"一颗圆光含万象":一颗圆满的光明包含着世间万象。
"无体之体即真体":没有固定形体的本体就是真正的本体,
"无相之相即实相":没有具体形象的形象就是真实的形象。
"非色非空非不空":既不是色也不是空,既不是不空,
"不动不静不来往":既不动也不静,既不来也不往。
"无异无同无有无":没有差异也没有相同,没有有也没有无,
"难取难舍难听望":难以取得也难以舍弃,难以听闻也难以期望。
"内外圆通到处通":内心和外界圆融通达,到处都通达,
# 通:拾遗作明。
"一佛国在一沙中":一个佛国就在一粒沙中。
"一粒沙含大千界":一粒沙包含着大千世界,
"一个身心万个同":一个身心与万个身心相同。
"知之须会无心法":知道这个道理必须领会无心之法,
# 无心法:拾遗作法无心。
"不染不滞为净业":不沾染、不滞留就是清净的业行。
"善恶千端无所为":善恶有千般表现却都无所作为,
"便是南无及迦叶":这就是南无以及迦叶的意义。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1. 分段赏析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开篇以简洁而直接的方式点明“心”与“佛”的关系,认为二者相互等同,但又指出它们本质上是虚妄的。这种观点打破了人们对心和佛的常规认知,引导读者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其真实含义,为后文的阐述奠定了基础。“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进一步深化主题,提出只有认识到没有佛也没有心的真实状态,才是真正的法身佛。这体现了佛教中对超越表象、直指本心的追求,强调了修行者需要摆脱对心和佛的执着,才能触及到佛教的核心真理。“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描述法身佛的特征,它没有具体的模样,但却蕴含着世间万象。这种描述既体现了佛教中对法身佛的神秘性和超越性的理解,又暗示了宇宙万物的相互关联和统一性,引导读者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质。“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通过对“体”和“相”的阐述,揭示了佛教中对真实本质的理解。没有固定形体的本体才是真正的本体,没有具体形象的形象才是真实的形象。这种观点挑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常规认知,引导人们超越表象去探寻事物的本质。“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对世界本质的认识,认为世界既不是色也不是空,既不是不空;既不动也不静,既不来也不往。这种观点超越了人们对世界的二元对立思维,引导人们以一种更加全面、深入的视角去理解世界的真实状态。“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强调了佛教中对事物本质的超越性认识,认为事物没有差异也没有相同,没有有也没有无;难以取得也难以舍弃,难以听闻也难以期望。这种观点体现了佛教中对世俗观念的超越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引导人们放下执着,回归内心的本真。“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描述了法身佛的圆融通达,内心和外界圆融无碍,到处都通达。同时,通过“一佛国在一沙中”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佛教中对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引导人们从细微之处去领悟宇宙的奥秘。“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个同”,进一步强调了微观与宏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粒沙中包含着大千世界,一个身心与万个身心相同。这种观点体现了佛教中对万物一体、相互依存的理解,引导人们以一种更加包容、和谐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和他人。“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提出了修行的关键在于领会无心之法,做到不沾染、不滞留。这种观点强调了修行者需要摆脱对世俗事物的执着和贪念,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自在,以此达到修行的目的。“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指出善恶虽然有千般表现,但在佛教的境界中都无所作为。这里的“南无”和“迦叶”可能具有特定的佛教象征意义,暗示着修行者需要超越善恶的二元对立,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上一篇:宋·陈深《晚望》
下一篇:宋·赵蕃《口占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