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í

朝代:宋作者:张伯端浏览量:3
wàn
zòng
héng
zài
qián
suí
dòng
jìng
rèn
huá
huān
yuán
míng
dìng
huì
zhōng
rǎn
shuǐ
shēng
lián
lián
qián

译文

世间万物纷繁错落地铺展在眼前,任它们或躁动喧嚣,或沉静欢腾,我自坦然处之。本心的圆满明澈与禅定智慧,始终未曾被尘俗染着,就像那水中生长的莲花,花瓣自然干燥,从不被水波沾湿。

逐句剖析

"万物纵横在目前":世间万物纷繁错落地铺展在眼前,

# 万物:拾遗作境。

"随他动静任哗欢":任它们或躁动喧嚣,或沉静欢腾,我自坦然处之。

"圆明定慧终无染":本心的圆满明澈与禅定智慧,始终未曾被尘俗染着,

"似水生莲莲自乾":就像那水中生长的莲花,花瓣自然干燥,从不被水波沾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随他颂》是宋代张伯端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虽仅四句,实则通篇凝炼“圆明定慧终无染”之髓。所谓“圆明”,乃妙有之境——非实有而含万象,如皓月映川,波光遍洒而本体未分;“定慧”则是真空之谛——非空无而离诸相,犹明镜照物,影现其中而镜体恒净。真空之性,本自含摄万物,却如琉璃映尘,纤尘不碍其明;妙有之用,自然应接万物,恰似春泉润物,雨落千川而水脉无滞。若能悟此“常应常静”之理,则行住坐卧皆可安身:譬如莲生淤泥,根扎浊流而花凝清露,叶承尘霭而光透碧影——非刻意拒染,实乃性本超然,随遇而真,方为究竟自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似水生莲莲自乾”,把内心坚守的圆明定慧状态比作水中生长的莲花。即便处于如水流般纷扰的外界环境(“水”象征外界繁杂),莲花依旧能保持干爽洁净,生动展现出在喧嚣纷扰中,内心不受污染、坚守清净本真的境界,让抽象的修行心境变得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形象。

2. 分段赏析

“万物纵横在目前”以“纵横”二字勾勒出万物纷繁罗列的直观景象,仿佛世间万象皆在眼前铺陈,却暗含诗人对表象世界的坦然接纳;“随他动静任哗欢”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观,以两个“随他”“任他”形成复沓节奏,将“动静”“哗欢”的外境喧嚣转化为修行者眼中的自然存在,恰似观戏者静观舞台起落,心体始终保持超然旁观的姿态。“圆明定慧终无染”则直击修行核心,“圆明”喻本性圆满明澈如皓月,“定慧”指禅定与智慧圆融如明镜,二者合一的“终无染”,道破心体本自清净、不被外境染着的真谛;“似水生莲莲自乾”以绝妙比喻收束全篇,“水生莲”写境与心的依存关系,“莲自乾”则以莲花出水而不沾湿的物理特性,暗喻“性本超然”的修行境界——非刻意拒染,而是如莲之“自乾”般,本性天然具备离尘的智慧,恰如《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自在流露,于四句中凝结出“常应常静,随遇而真”的生命哲思。

3. 作品点评

这首七言绝句短短28字,结构紧凑。前两句描绘万物纷扰,却展现出心不为所动的禅意;后两句以莲花自比,升华出超凡脱俗、清净无染的境界。从现象观察到心性觉悟,层层递进,尽显宋代禅诗“以景喻理,以简寓深”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舜钦《和淮上遇便风》

下一篇:宋·毛幵《画堂春·华灯收尽雪初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