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sòng

朝代:宋作者:张伯端浏览量:2
kān
xiào
xīn
wán
téng
téng
rèn
ān
wěi
jiě
xiū
xíng
zào
zuì
céng
rén
chí
jiè
xùn
huì
zhī
yuè
xíng
rén
rén
jiān
suǒ
néng
bǎi
huì
lái
chī
fàn
lái
yǐn
shuǐ
kùn
shuì
jué
xíng
dān
hán
gài
bèi
liàng
yōu
huǐ
móu
niàn
fán
shēng
róng
ér
lín
niǎo
wéi
lái
qiě
jìn
zhǐ
lái
zàn
huǐ
yàn
chǒu
è
xiàn
shàn
měi
jìng
shì
yuǎn
nào
shì
shuō
rén
fēi
kuā
shì
hòu
zūn
chóng
jiàn
zhì
qīn
ài
yuān
chóu
xiǎo
nèi
wài
āi
sàng
qīn
xiǎn
xīn
liǎng
tǎn
rán
kuí
wèi
xiān
wèi
huò
shǐ
gǎn
ér
hòu
yìng
ér
hòu
wèi
fēng
dāo
yān
suí
chēng
míng
yǎn
jiù
shēng
lái
ěr
fán
suǒ
yǒu
xiàng
jiē
shǔ
wàng
wěi
nán
xíng
shēng
fēi
dìng
xiàng
xīn
rǎn
ài
zài
xiāo
yáo
néng
lèi
miào
jué
guāng
yuán
yìng
chè
biǎo
bāo
guǒ
liù
yǒu
xiá
ěr
guāng
fēi
guāng
yuè
zài
shuǐ
shě
nán
liǎo
miào
yòng
jiǒng
rán
chāo
huò
wèn
suǒ
zōng
ér

译文

可笑我的心,愚钝又粗鄙。浑浑噩噩,随遇而安。不懂修行,也不作恶。不曾助人,也不为己。不守戒律,不避忌讳。不学礼乐,不行仁义。世人擅长的,我百无一会。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困了便睡,醒了就走。天热穿单衣,天冷盖棉被。无牵无挂,不忧不喜。不悔不谋,无念无执。人生荣辱,不过过客而已。就像树林里的鸟儿栖息,没什么不同。来去随缘,不拦不拒。不避人,不求赞,不惧毁。不嫌丑恶,不慕美好。不贪静修,不避喧闹。不说他人是非,不夸自己功劳。不厚待权贵,不轻视卑微。爱恨亲疏,无论大小内外。哀乐得失,无论敬重轻慢。心无二用,坦荡如一。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有感才应,被逼才动。不怕刀剑,何惧猛兽。随物而名,不拘称谓。眼不贪色,耳不逐声。一切表象,皆是虚妄。男女形貌,本无定相。身心无心,不染不滞。自在逍遥,万物难缚。觉悟圆满,透彻内外。包容天地,无远无近。光明非光,如月映水。取舍两难,无从比拟。悟透妙用,远超寻常。若问宗旨,不过如此。

逐句剖析

"堪笑我心":可笑我的心,

"如顽如鄙":愚钝又粗鄙。

"兀兀腾腾":浑浑噩噩,

"任物安委":随遇而安。

"不解修行":不懂修行,

"亦不造罪":也不作恶。

"不曾利人":不曾助人,

"亦不私己":也不为己。

# 私:拾遗作利。

"不持戒律":不守戒律,

"不徇忌讳":不避忌讳。

# 徇:拾遗作拘。

"不知礼乐":不学礼乐,

"不行仁义":不行仁义。

"人间所能":世人擅长的,

# 间:拾遗作问。

"百无一会":我百无一会。

"饥来吃饭":饿了就吃饭,

"渴来饮水":渴了就喝水。

"困则打睡":困了便睡,

"觉则行履":醒了就走。

"热则单衣":天热穿单衣,

"寒则盖被":天冷盖棉被。

"无思无量":无牵无挂,

# 量:拾遗作虑。

"何忧何喜":不忧不喜。

"不悔不谋":不悔不谋,

"无念无意":无念无执。

"凡生荣辱":人生荣辱,

# 凡:拾遗作死。

"逆旅而已":不过过客而已。

"林木栖鸟":就像树林里的鸟儿栖息,

"亦可为比":没什么不同。

"来且不禁":来去随缘,

"去亦不止":不拦不拒。

"不避不来":不避人,

"无赞无毁":不求赞,不惧毁。

"不厌丑恶":不嫌丑恶,

"不羡善美":不慕美好。

"不趣静室":不贪静修,

# 趣:拾遗作处。

"不远闹市":不避喧闹。

"不说人非":不说他人是非,

"不夸己是":不夸自己功劳。

"不厚尊崇":不厚待权贵,

# 崇:拾遗作荣。

"不薄贱稚":不轻视卑微。

"亲爱冤仇":爱恨亲疏,

"大小内外":无论大小内外。

"哀乐得丧":哀乐得失,

"钦侮险易":无论敬重轻慢。

"心无两睹":心无二用,

# 睹:拾遗作观。

"坦然一揆":坦荡如一。

"不为福先":不为福始,

"不为祸始":不为祸先。

"感而后应":有感才应,

"迫而后起":被逼才动。

"不畏锋刀":不怕刀剑,

# 刀:拾遗作刃。

"焉怕虎兕":何惧猛兽。

"随物称呼":随物而名,

"岂拘名字":不拘称谓。

"眼不就色":眼不贪色,

"声不来耳":耳不逐声。

"凡所有相":一切表象,

"皆属妄伪":皆是虚妄。

"男女形声":男女形貌,

"悉非定体":本无定相。

"体相无心":身心无心,

"不染不碍":不染不滞。

"自在逍遥":自在逍遥,

"物莫能累":万物难缚。

"妙觉光圆":觉悟圆满,

"映彻表里":透彻内外。

"包裹六极":包容天地,

"无有遐迩":无远无近。

"光兮非光":光明非光,

# 光兮非光:原作兮,据拾遗改。

"如月在水":如月映水。

"取舍既难":取舍两难,

"复何比拟":无从比拟。

"了兹妙用":悟透妙用,

"迥然超彼":远超寻常。

"或问所宗":若问宗旨,

"此而已矣":不过如此。

# 此而已矣:拾遗作如斯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无心颂》是宋代张伯端创作的哲理诗。《正统道藏》之《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之《修真十书悟真篇卷》。此诗以自述口吻阐述修心要义,主张摒弃执着、顺应自然,通过“不持戒律”“不行仁义”等反传统表述,强调破除分别心与二元对立,追求“不染不碍”的澄明境界。诗中“凡所有相,皆属妄伪”“体相无心,不染不碍”等句,融合禅宗“空观”与道家“无为”思想,体现其“性命双修”的核心理念。全篇语言质朴直白,以日常行为为喻,阐释“应物不迷”的修行真谛,对后世道教内丹学及禅道融合思想具有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道士,道教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士。字平叔,号紫阳,后改名用成,人称“悟真先生”,又尊为“紫阳真人”,祖籍天台(今属浙江)。少中进士。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他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自称在成都遇异人(一说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诀。著有《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堪笑我心,如顽如鄙”:以自嘲口吻剖白心性,将“心”比作“顽石”与“鄙陋之物”,既暗含对世俗价值观的疏离,又凸显道家返璞归真的哲学内核。此句以反讽手法消解传统修行中对“心性”的刻意雕琢,呼应后文“不持戒律,不徇忌讳”的实践逻辑。“兀兀腾腾,任物安委”:“兀兀”状无欲之态,“腾腾”显生机流动,二者矛盾统一,展现道家“虚静”与“自然”的交融。通过动态意象消解执着,暗示主体以无心之境顺应外物,契合《庄子》“安时而处顺”的哲学。“不解修行,亦不造罪”:直指修行本质的悖论——刻意修行反成“造罪”。此句颠覆传统宗教框架,强调无功利心的本真状态,与禅宗“平常心是道”形成跨时空对话。“不曾利人,亦不私己”:通过双重否定构建超然立场,既否定利他主义的道德枷锁,又消解极端利己的世俗欲望,体现道家“无待”境界。语言平实却暗含对儒家伦理的温和批判。“不持戒律,不徇忌讳”:以否定句式解构宗教仪轨,主张打破形式束缚。此句并非否定戒律本身,而是强调“心戒”高于“形戒”,与《悟真篇》“命功易修性功难”的修炼次第相呼应。“不知礼乐,不行仁义”:颠覆儒家核心价值体系,揭示礼乐仁义的工具化本质。通过否定性表述,引导读者超越规范表层,直指“大道废,有仁义”的哲学反思。“人间所能,百无一会”:以夸张手法强化与世俗价值的疏离感。“百无一会”既是对现世价值的彻底否定,亦为后文“自在逍遥”的出场铺设逻辑前提,形成强烈对比张力。“饥来吃饭,渴来饮水”:化用禅宗公案,将高深哲理融入日常。看似浅白的语句暗含“饥来吃饭困来眠”的实修法门,体现“道在蝼蚁”的实践智慧,与白居易“饥来吃饭困来眠”的诗偈异曲同工。“困则打睡,觉则行履”:通过生理本能的如实呈现,构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范式。动词“打睡”“行履”的质朴选择,消解了宗教修行中的神秘主义色彩。“热则单衣,寒则盖被”:延续前文生活化描写,以温度感知为切入点,展现“顺物自然”的生存智慧。通过感官经验的客观陈述,暗示主体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无思无量,何忧何喜”:双声叠韵的韵律强化心境的空灵状态。“无思”对应“无念”,“无量”消解分别心,通过否定情感波动,抵达“应无所住”的禅定境界。“不悔不谋,无念无意”:四组否定词构成严密逻辑链,从时间维度(不悔)到空间维度(不谋),从心理活动(无念)到认知模式(无意),全面解构人为造作,直指“无心”本质。“凡生荣辱,逆旅而已”:以“旅舍”喻人生,化用《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意象。通过空间隐喻消解生命执念,将荣辱升华为过客体验,体现道家超越生死观。“林木栖鸟,亦可为比”:引入自然意象作喻,以“栖鸟”象征无心之境。通过类比手法将抽象哲理具象化,与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形成意象呼应。“来且不禁,去亦不止”:通过动作的双向开放,展现“应物不迷”的处世态度。动词“禁”“止”的否定,与后文“感而后应”形成辩证统一,体现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不避不来,无赞无毁”:四重否定构建绝对中立的精神立场。通过消除趋避、评价等主观意识,抵达“宠辱不惊”的境界,与《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异曲同工。“不厌丑恶,不羡善美”:破除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直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哲学命题。通过消解审美判断,为“不染不碍”扫清认知障碍。“不趣静室,不远闹市”:否定修行场所的二元对立,主张“大隐隐于市”的入世智慧。通过空间选择的中道,批判传统隐逸文化的避世倾向。“不说人非,不夸己是”:从言行两端规范修行准则。否定性表述暗含“行不言之教”的处世哲学,与《道德经》“自是者不彰”的训诫形成互文。“不厚尊崇,不薄贱稚”:破除尊卑等级观念,体现“天地不仁”的平等观。通过对待不同群体的无差别态度,消解世俗价值判断,为“自在逍遥”奠基。“亲爱冤仇,大小内外”:列举复杂人际关系,以排比句式强化平等视角。通过情感纽带的解构,展现“天地与我并生”的宇宙意识。“哀乐得丧,钦侮险易”:八组反义词穷尽人生境遇,以蒙太奇手法拼贴生命体验。通过情感词汇的密集罗列,反衬“心无两睹”的超然境界。“心无两睹,坦然一揆”:总结性宣言,以视觉隐喻(“两睹”)消解认知分裂。“一揆”指归本溯源,与禅宗“万法归一”形成思想共振。“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否定因果论中的主动角色,主张“无心”应世。此句暗合《周易》“无妄往吉”的卦辞,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感而后应,迫而后起”:确立反应机制的被动性原则。通过“感”“迫”作为触发条件,构建“因应无心”的处世哲学,与《阴符经》“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相通。“不畏锋刀,焉怕虎兕”:以极端情境考验无心境界。暴力意象的运用强化精神超越性,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形成精神对话。“随物称呼,岂拘名字”:批判语言符号的局限性。通过否定命名权,揭示概念对本质的遮蔽,呼应《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的著名论断。“眼不就色,声不来耳”:感官修养的具体化表述。通过主客关系的倒置(“不就”“不来”),展现“收视返听”的内观功夫,与《楞严经》“反闻自性”相通。“凡所有相,皆属妄伪”:直指现象世界的虚妄本质。此句浓缩《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精髓,为后文“体相无心”提供理论支点。“男女形声,悉非定体”:解构性别与身份的固化认知。通过“悉非定体”的否定判断,消解二元性别观,体现道家“阴阳不测”的变易思维。“体相无心,不染不碍”:核心命题的最终揭示。“体相”指本质与现象,“无心”点明超越主客对立。四字箴言凝练道家“应物不迷”的终极境界。“自在逍遥,物莫能累”:修行目标的终极呈现。通过“自在”与“逍遥”的近义复沓,强化精神自由的绝对性,“物莫能累”则点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实践智慧。“妙觉光圆,映彻表里”:转向宗教体验的终极描述。“光圆”象征觉悟圆满,“映彻”暗示本体与现象的贯通,与禅宗“心月孤悬,光吞万象”形成意象呼应。“包裹六极,无有遐迩”:空间维度的终极超越。“六极”指上下四方,通过“包裹”与“无遐迩”的矛盾修辞,展现“其大无外”的宇宙意识。“光兮非光,如月在水”:以月光喻觉悟本体。通过“非光”的否定与“在水”的具象,揭示本体不离现象的中道智慧,与《坛经》“佛法在世间”的思想相通。“取舍既难,复何比拟”:终结性判断,否定价值比较的认知方式。通过“难”“无”的递进,彻底消解分别心,为“迥然超彼”铺垫逻辑。“了兹妙用,迥然超彼”:修行成果的终极宣告。“妙用”指自然流露的智慧,“迥然超彼”则完成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跃升,与《庄子》“得鱼忘筌”形成互文。“或问所宗,此而已矣”:收束全篇的归宗之语。以设问自答形式,将前面所有否定性描述收束为“不二法门”,体现“大道至简”的终极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虞美人·陌头柳色春将半》

下一篇:宋·杨万里《栀子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