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秋天风皱浪":秋水漫溢,与秋日天空相接,秋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波浪。
# 皱:吹起。,秋天:秋日的天空。
"缥缈仙舟":那艘似若仙境的小船,
# 仙舟:舟船的美称。,缥缈:高远隐约貌。
"只似秋天上":轻盈得就像漂浮在秋日的天空之上。
"和露采莲愁一饷":带着晨露采摘莲花时,短暂的忧愁悄然涌上心头。
# 一饷:片刻。
"看花却是啼妆样":细看那莲花,模样竟像女子带着泪痕的妆容一般。
# 啼妆:古代一种妆饰。东汉时,妇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故名。《後汉书·五行志一》:“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
"折得莲茎丝未放":折下的莲茎,莲丝还没有散开。
# 放:断。,丝:即藕丝,音同思。,莲:音同怜。
"莲断丝牵":莲花虽已折断,莲丝却依旧牵系着,
"特地成惆怅":这情景特意让人生出惆怅之感。
# 特地:亦作“特的”,意为忽然。
"归棹莫随花荡漾":返回的船桨不要随着落花四处飘荡。
# 荡漾:指物体在水中起伏波动。,莫随:汲古阁《六一词》作“莫愁”。,归棹:指回舟,归舟。棹,划船工具,与桨相倣。
"江头有个人相望":江边渡口,还有一个人在翘首凝望呢。
# 相望:即望我。相,偏义代词,我。相,一作想。,江头:江边,江岸。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采莲情思的词,借秋日江水、仙舟、带露莲花、莲茎莲丝等景象,写出了采莲时的忧愁与惆怅,以及对江头所思之人的牵挂。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和露采莲愁一饷”“看花却是啼妆样”等句有细腻的细节描写。“和露”写出莲花带着露水的状态,增添了清新之感;“啼妆样”以女子带泪的妆容比喻莲花,将花的形态与情态相联系。“折得莲茎丝未放”“莲断丝牵”则细致描写折莲时莲茎未完全绽放、莲断后丝仍相连的情形,这些细节既展现了采莲、折莲的过程,又将愁绪、惆怅融入其中,让情感借助具体细节自然流露。寓情于景:“水浸秋天风皱浪”一句寓情于景,秋风使水面起浪,“水浸秋天”的开阔中因“风皱浪”添了丝动荡,隐约透出心绪的不宁。“和露采莲愁一饷”里,带露的莲花本是清丽之景,却因“愁一饷”的情绪投射,让采莲的场景也染上愁绪。“归棹莫随花荡漾”中,“花荡漾”是眼前之景,而“莫随”的叮嘱,将不愿被纷乱景物牵动的怅惘融入其中,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让情感表达更含蓄真切。
3. 分段赏析
上片“水浸秋天风皱浪”,开篇描绘秋日水边景象。“水浸秋天”写出水面倒映秋日天空的景象,水天相接,显得开阔而宁静;“风皱浪”则写出风吹过水面,泛起波纹的动态,让静谧的画面有了细微的变化。这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秋日水边的景致,为后续内容营造出清幽的氛围。“缥缈仙舟,只似秋天上”,承接前文的水景,引入“仙舟”这一意象。“缥缈”写出船在水面上若隐若现的样子,如同仙境中的船只;“只似秋天上”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船仿佛漂浮在秋日天空中的错觉,进一步强化了“仙舟”的空灵之感,也让画面更具诗意。“和露采莲愁一饷”,视角转向采莲的人及其情态。“和露采莲”描绘出带着露水采摘莲花的情景,透着清晨的清新;“愁一饷”则写出采莲时短暂的忧愁,这种忧愁虽未明说缘由,却让采莲的动作多了一层情感色彩,自然地引出下文。“看花却是啼妆样”,由采莲的动作转向对花的观察。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莲花比作“啼妆样”,即带着泪痕的妆容,既写出莲花带着露水时的娇弱模样,又暗合了上句中的“愁”,让花的形态与人物的心境相互呼应,增添了细腻的情感表达。下片“折得莲茎丝未放”,写折莲后的情景。“折得莲茎”是具体的动作,“丝未放”则点出莲茎中的莲丝还未散开,既写出了莲茎的特点,又为下文的“莲断丝牵”做了铺垫。“莲断丝牵,特地成惆怅”,承接上句的“丝未放”,写出莲茎折断后莲丝仍相连的景象。这里的“丝”与“思”谐音,用双关的手法,将莲丝相连的景象与思念之情联系起来,“特地成惆怅”则直接点出这种景象引发的失落情绪,让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刻。“归棹莫随花荡漾”,由折莲转向归途的想法。“归棹”指返回的船,“莫随花荡漾”是说不要让船随着落花四处飘荡,既写出了对归途的指引,又暗含着不愿被外界干扰、想要坚定前行的意味,也间接体现出内心的牵挂。“江头有个人想望”,点明“莫随花荡漾”的原因。“江头有个人”明确了牵挂的对象,“想望”则写出那个人正在期盼等待的状态,让前文的“惆怅”和“归棹”有了明确的指向,将思念之情落到实处。
上一篇:宋·陆游《明河篇》
下一篇:宋·晁补之《惜奴娇·歌阕琼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