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shuǐ
jìn
qiū
tiān
fēng
zhòu
làng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shuǐ
jìn
qiū
tiān
fēng
zhòu
làng
piāo
miǎo
xiān
zhōu
zhǐ
qiū
tiān
shàng
cǎi
lián
chóu
xiǎng
kàn
huā
què
shì
zhuāng
yàng
zhé
lián
jīng
wèi
fàng
lián
duàn
qiān
chéng
chóu
chàng
guī
zhào
suí
huā
dàng
yàng
jiāng
tóu
yǒu
rén
xiāng
wàng

译文

秋水漫溢,与秋日天空相接,秋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波浪。那艘似若仙境的小船,轻盈得就像漂浮在秋日的天空之上。带着晨露采摘莲花时,短暂的忧愁悄然涌上心头。细看那莲花,模样竟像女子带着泪痕的妆容一般。折下的莲茎,莲丝还没有散开。莲花虽已折断,莲丝却依旧牵系着,这情景特意让人生出惆怅之感。返回的船桨不要随着落花四处飘荡。江边渡口,还有一个人在翘首凝望呢。

逐句剖析

"水浸秋天风皱浪":秋水漫溢,与秋日天空相接,秋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波浪。

# 皱:吹起。,秋天:秋日的天空。

"缥缈仙舟":那艘似若仙境的小船,

# 仙舟:舟船的美称。,缥缈:高远隐约貌。

"只似秋天上":轻盈得就像漂浮在秋日的天空之上。

"和露采莲愁一饷":带着晨露采摘莲花时,短暂的忧愁悄然涌上心头。

# 一饷:片刻。

"看花却是啼妆样":细看那莲花,模样竟像女子带着泪痕的妆容一般。

# 啼妆:古代一种妆饰。东汉时,妇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故名。《後汉书·五行志一》:“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

"折得莲茎丝未放":折下的莲茎,莲丝还没有散开。

# 放:断。,丝:即藕丝,音同思。,莲:音同怜。

"莲断丝牵":莲花虽已折断,莲丝却依旧牵系着,

"特地成惆怅":这情景特意让人生出惆怅之感。

# 特地:亦作“特的”,意为忽然。

"归棹莫随花荡漾":返回的船桨不要随着落花四处飘荡。

# 荡漾:指物体在水中起伏波动。,莫随:汲古阁《六一词》作“莫愁”。,归棹:指回舟,归舟。棹,划船工具,与桨相倣。

"江头有个人相望":江边渡口,还有一个人在翘首凝望呢。

# 相望:即望我。相,偏义代词,我。相,一作想。,江头:江边,江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水浸秋天风皱浪》是北宋欧阳修所作的一首词。上片先勾勒秋日水边秋风拂浪的景致,再写仙舟似在秋空漂浮的画面,随后转入采莲场景,采莲时带着露水,短暂的忧愁与看花时察觉的如啼妆般的情态相融,寄寓着难以言说的细腻心绪;下片从折得莲茎却见莲丝未断写起,莲断丝牵的景象引出满心惆怅,末句写归船莫随落花荡漾,因江头有人在期盼,将这份惆怅与远方的牵挂相连。此词语言清丽,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借秋日莲景与采莲、折莲的举动,将细微的愁绪与深切的思念自然流露,含意细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采莲情思的词,借秋日江水、仙舟、带露莲花、莲茎莲丝等景象,写出了采莲时的忧愁与惆怅,以及对江头所思之人的牵挂。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和露采莲愁一饷”“看花却是啼妆样”等句有细腻的细节描写。“和露”写出莲花带着露水的状态,增添了清新之感;“啼妆样”以女子带泪的妆容比喻莲花,将花的形态与情态相联系。“折得莲茎丝未放”“莲断丝牵”则细致描写折莲时莲茎未完全绽放、莲断后丝仍相连的情形,这些细节既展现了采莲、折莲的过程,又将愁绪、惆怅融入其中,让情感借助具体细节自然流露。寓情于景:“水浸秋天风皱浪”一句寓情于景,秋风使水面起浪,“水浸秋天”的开阔中因“风皱浪”添了丝动荡,隐约透出心绪的不宁。“和露采莲愁一饷”里,带露的莲花本是清丽之景,却因“愁一饷”的情绪投射,让采莲的场景也染上愁绪。“归棹莫随花荡漾”中,“花荡漾”是眼前之景,而“莫随”的叮嘱,将不愿被纷乱景物牵动的怅惘融入其中,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让情感表达更含蓄真切。

3. 分段赏析

上片“水浸秋天风皱浪”,开篇描绘秋日水边景象。“水浸秋天”写出水面倒映秋日天空的景象,水天相接,显得开阔而宁静;“风皱浪”则写出风吹过水面,泛起波纹的动态,让静谧的画面有了细微的变化。这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秋日水边的景致,为后续内容营造出清幽的氛围。“缥缈仙舟,只似秋天上”,承接前文的水景,引入“仙舟”这一意象。“缥缈”写出船在水面上若隐若现的样子,如同仙境中的船只;“只似秋天上”则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船仿佛漂浮在秋日天空中的错觉,进一步强化了“仙舟”的空灵之感,也让画面更具诗意。“和露采莲愁一饷”,视角转向采莲的人及其情态。“和露采莲”描绘出带着露水采摘莲花的情景,透着清晨的清新;“愁一饷”则写出采莲时短暂的忧愁,这种忧愁虽未明说缘由,却让采莲的动作多了一层情感色彩,自然地引出下文。“看花却是啼妆样”,由采莲的动作转向对花的观察。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莲花比作“啼妆样”,即带着泪痕的妆容,既写出莲花带着露水时的娇弱模样,又暗合了上句中的“愁”,让花的形态与人物的心境相互呼应,增添了细腻的情感表达。下片“折得莲茎丝未放”,写折莲后的情景。“折得莲茎”是具体的动作,“丝未放”则点出莲茎中的莲丝还未散开,既写出了莲茎的特点,又为下文的“莲断丝牵”做了铺垫。“莲断丝牵,特地成惆怅”,承接上句的“丝未放”,写出莲茎折断后莲丝仍相连的景象。这里的“丝”与“思”谐音,用双关的手法,将莲丝相连的景象与思念之情联系起来,“特地成惆怅”则直接点出这种景象引发的失落情绪,让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刻。“归棹莫随花荡漾”,由折莲转向归途的想法。“归棹”指返回的船,“莫随花荡漾”是说不要让船随着落花四处飘荡,既写出了对归途的指引,又暗含着不愿被外界干扰、想要坚定前行的意味,也间接体现出内心的牵挂。“江头有个人想望”,点明“莫随花荡漾”的原因。“江头有个人”明确了牵挂的对象,“想望”则写出那个人正在期盼等待的状态,让前文的“惆怅”和“归棹”有了明确的指向,将思念之情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明河篇》

下一篇:宋·晁补之《惜奴娇·歌阕琼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