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táng
jiāng

朝代:宋作者:释文珦浏览量:3
chū
wén
wàn
shēng
jiàn
jué
cháng
chéng
yuǎn
sān
shān
gāo
lián
liǎng
àn
píng
líng
fēng
tiān
shì
yìng
zuò
míng
ruò
shì
yuè
bīng

译文

起初听到钱塘江潮的声音如同万马奔腾,渐渐感觉那气势好似绵延的长城。潮水远远地从三山处涌起,潮头高高涌起,与两岸相平。潮水迎着风更增添了汹涌的怒势,被阳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虚幻的光亮。如果这潮水是伍子胥的魂魄,那他又怎么能渡过越国的军队呢。

逐句剖析

"初闻万马声":起初听到钱塘江潮的声音如同万马奔腾,

"渐觉似长城":渐渐感觉那气势好似绵延的长城。

"远自三山起":潮水远远地从三山处涌起,

"高连两岸平":潮头高高涌起,与两岸相平。

"淩风添怒势":潮水迎着风更增添了汹涌的怒势,

# 淩:一作凌。

"映日作虚明":被阳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虚幻的光亮。

"若是吴胥魄":如果这潮水是伍子胥的魂魄,

"如何渡越兵":那他又怎么能渡过越国的军队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钱塘江潮》是南宋诗人释文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首联通过比喻的手法,将潮声比作万马奔腾,将潮势比作长城,生动地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颔联进一步描写潮水的起始和高度,从远处三山涌起,与两岸相平,突出了潮水的汹涌澎湃。颈联则从潮水的动态和光影角度进行描写,“淩风添怒势”写出了潮水的汹涌,“映日作虚明”描绘出潮水在阳光照耀下的奇幻景象。尾联则由眼前的潮水联想到伍子胥的传说,提出一种假设性的疑问,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僧

释文珦(1210~?),宋代诗僧。字叔向,自号潜山老叟,祖籍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其工诗,多山林闲适之作。代表作品有《哀梅麓楼寺丞》《爱秋》《别山中友》《采菖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听到的潮声比作万马奔腾,生动地表现出潮水声音的宏大和震撼。“渐觉似长城”则进一步将看到的潮势比作长城,形象地描绘出潮水的磅礴气势,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潮水的汹涌澎湃。颔联:“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这两句具体描写了潮水的起始和高度。“远自三山起”点明了潮水的源头,给人一种遥远而神秘的感觉。“高连两岸平”则突出了潮水的高度,与两岸相平,展现出潮水的汹涌和壮观。颈联:“淩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从动态和光影角度对潮水进行描写。“淩风添怒势”写出了潮水迎着风更加汹涌的态势,仿佛具有了生命力和愤怒的情感。“映日作虚明”描绘出潮水在阳光照耀下的奇幻景象,给人一种虚幻而美丽的感觉。尾联:“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这两句由眼前的潮水联想到伍子胥的传说。伍子胥死后化为钱塘江潮神,诗人在此提出一种假设性的疑问,如果这潮水是伍子胥的魂魄,那他又怎么能渡过越国的军队呢?这种疑问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传说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公溯《绕树》

下一篇:宋·赵崇鉘《狭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