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shuǐ

朝代:宋作者:释文珦浏览量:3
shì
shuǐ
xiàng
dōng
liú
qián
hòu
làng
xiāng
zhào
chuān
shàng
tàn
rén
shēng
tiān
jiān
bǎi
nián
chéng
duǎn
jīng
huá
cǎo
tóu
guāng
jǐng
fēng
zhōng
zhú
liǎng
bìn
chéng
péng
xiāo
xiāo
zài
绿
zhī
jīn
huān
shì
míng
zhāo
suǒ
yǎng
wéi
shèng
xián
guī
guǐ
ér
kuàng
wán
míng
zhě
jué
shēn
chén
suí
liú
zhī
fǎn
zhōng
shì
cháng
huà
zhāo
jìn
miè
tóng
cǎo
ruò
huáng
rán
zài
kōng
yān
xiāo
yáo
rén
měi
shēng
qiān
zǎi
yóu
zhī
xiá
zhuó
mèi
wàng
gěng
gěng
zài
xīn

译文

滔滔江水向东奔流,前浪后浪连绵不绝。孔子洞察世事先机,在河岸感叹时光难留。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百年光阴实在短暂。生命如草上露珠般脆弱,如风中烛火般短暂。双鬓已如枯萎蓬草,萧瑟斑白不再返青。怎知今日的欢乐,不会变成明日的痛哭。即便敬仰的圣贤之人,最终也会魂归冥府。何况那些愚钝之人,沉溺于名利私欲之中。随波逐流不知回返,终生奔波劳碌不停。一旦生命终结,腐朽消亡如同草木。怎比得上商山四皓,隐居在空旷山谷中。在那里自在逍遥,品格如美玉般高洁。我虽生在千年之后,依然仰慕他们的足迹。日夜思念不曾忘记,深深铭记在心中眼底。

逐句剖析

"逝水向东流":滔滔江水向东奔流,

"前后浪相续":前浪后浪连绵不绝。

"尼父达机兆":孔子洞察世事先机,

"川上叹不足":在河岸感叹时光难留。

"人生天地间":人生存于天地之间,

"百年诚短促":百年光阴实在短暂。

"菁华草头露":生命如草上露珠般脆弱,

# 草头露:草头上的露水,稀少易干。比喻难以持久。

"光景风中烛":如风中烛火般短暂。

"两鬓成枯蓬":双鬓已如枯萎蓬草,

"萧萧不再绿":萧瑟斑白不再返青。

"那知今日欢":怎知今日的欢乐,

"不是明朝哭":不会变成明日的痛哭。

"所仰唯圣贤":即便敬仰的圣贤之人,

"亦复归鬼录":最终也会魂归冥府。

"而况顽冥者":何况那些愚钝之人,

"厥身沉利欲":沉溺于名利私欲之中。

"随流不知返":随波逐流不知回返,

"终世常仆仆":终生奔波劳碌不停。

"大化一朝尽":一旦生命终结,

"腐灭同草木":腐朽消亡如同草木。

"岂若黄绮徒":怎比得上商山四皓,

"居然在空谷":隐居在空旷山谷中。

"于焉自逍遥":在那里自在逍遥,

"其人美如玉":品格如美玉般高洁。

"吾生千载余":我虽生在千年之后,

"犹知慕遐躅":依然仰慕他们的足迹。

"寤寐斯不忘":日夜思念不曾忘记,

"耿耿在心目":深深铭记在心中眼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逝水》是宋代释文珦所作的一首诗,此诗以“逝水东流”起兴,借孔子“川上之叹”,感慨人生如草间朝露、风中残烛,转瞬即逝。诗人由时光易逝延伸至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指出即便圣贤终归尘土,何况沉溺利欲、盲目逐流之人,终将如草木腐朽。诗中以“黄绮徒”(商山四皓)隐居空谷、逍遥自适为对照,表达对超脱世俗、品格高洁的向往,传递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僧

释文珦(1210~?),宋代诗僧。字叔向,自号潜山老叟,祖籍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其工诗,多山林闲适之作。代表作品有《哀梅麓楼寺丞》《爱秋》《别山中友》《采菖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逝水向东流,前后浪相续。”该诗以“逝水东流”的自然景象起兴,用“前后浪相续”的动态描写,直观展现时光如流水般不可逆转、连绵不息的特性,暗含对时光飞逝的无奈感。“尼父达机兆,川上叹不足。”引用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典故,借圣人对时光的洞察与感叹,提升诗意的哲理性,将个人感慨与先贤智慧联结,强化“时光难留”的共鸣。“人生天地间,百年诚短促。”从自然景象转向人生思考,直言人在天地间生存的短暂性。“百年”虽为虚指,却以量化的时间概念凸显生命在永恒天地中的渺小,是作者对生命价值的追问。“菁华草头露,光景风中烛。”用两组精妙比喻刻画生命脆弱:“草头露”易逝,喻指青春年华短暂;“风中烛”飘摇,喻指生命在时光中岌岌可危。意象生动,将抽象的“短促”转化为可感的视觉形象。“两鬓成枯蓬,萧萧不再绿。”聚焦生命衰老的细节:双鬓如“枯蓬”般萧瑟斑白,以草木枯萎的意象喻指鬓发不再返青,用“萧萧”叠词强化衰败感,从“露”“烛”的宏观比喻转向具体的生命状态描写。“那知今日欢,不是明朝哭。”以反问句式警示人生无常:今日的欢乐或许转瞬便成明日的痛苦。句式口语化却蕴含哲思,打破“及时行乐”的虚妄,引出对生命本质的深层忧虑。“所仰唯圣贤,亦复归鬼录。”递进一层:即便被世人敬仰的圣贤,最终也难逃死亡(“归鬼录”指进入冥界)。以圣贤的局限性,消解对世俗功名的崇拜,为批判“利欲之徒”做铺垫。“而况顽冥者,厥身沈利欲。”这一句与上句形成对比:圣贤尚且如此,何况愚昧之人(“顽冥者”)沉溺于名利私欲(“沈利欲”)。“而况”一词强化语气,将批判矛头指向盲目逐利的世人,揭示其认知的短视。“随流不知返,终世常仆仆。”刻画逐利者的状态:“随流”喻指随波逐流、盲目跟风,“仆仆”形容奔波劳苦。以动态描写展现其被欲望驱使的疲惫与盲目,与前文“风中烛”的脆弱形成呼应,暗示其生命的无意义。“大化一朝尽,腐灭同草木。”收束对世人的批判:无论圣贤还是凡人,生命终结时(“大化一朝尽”)皆如草木腐朽。“腐灭”二字冷峻直白,以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否定了利欲追求的价值。“岂若黄绮徒,居然在空谷。”该句笔锋一转,以“岂若”引出理想范式:商山四皓(“黄绮徒”)隐居空谷。“居然”一词凸显其遗世独立的姿态,与“随流者”形成鲜明对照,开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于焉自逍遥,其人美如玉。”描绘隐士的精神境界:在空谷中自在逍遥,品格如美玉般高洁。“逍遥”对应“仆仆”的奔波,“美如玉”以物化意象赞美其精神纯粹,与“腐灭草木”形成价值对立。“吾生千载余,犹知慕遐躅。”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虽生在千年之后,仍仰慕隐士的足迹。作者将个人情怀与历史典范联结,强化了自己理想追求的坚定性。“寤寐斯不忘,耿耿在心目。”以“寤寐不忘”的执着收束全诗:无论醒睡,隐士的高洁始终铭记于心。“耿耿”既指念念不忘,也暗含对世俗的清醒认知,将情感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几道《阮郎归·旧香残粉似当初》

下一篇:宋·晁公溯《南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