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
xìng
shǒu

朝代:宋作者:张耒浏览量:2
qiáng
quán
xià
shì
dōng
liū
juān
juān
chí
shēng
xiāo
hán
zhú
xiǎng
bǎi
nián
fēng
huái
姿
guǒ
xuán
yōu
jiàn
zhū
chū
shú
màn
kōng
qiáng
cuì
chuí
zhuǎn
shēn
shēn
lǎo
yīng
wèi
rén
zhī

译文

隔着院墙之外,那东流的溪水潺潺而下,细细的水流涓涓流淌,汇入我庭院中的池塘。寒竹在风中摇曳,声如笙箫般清越悠扬,百年古槐历经风雨,尽显沧桑而傲立的姿态。朱红的果实悬挂在幽静的栏杆上,刚刚成熟,翠绿的藤蔓越过空墙,仿佛要垂落下来。随着野趣愈发浓厚,我年岁渐长、身心愈老,因此,这份孤独与宁静,便害怕被他人知晓。

逐句剖析

"隔墙泉下是东溪":隔着院墙之外,那东流的溪水潺潺而下,

"细溜涓涓入我池":细细的水流涓涓流淌,汇入我庭院中的池塘。

"一部笙箫寒竹响":寒竹在风中摇曳,声如笙箫般清越悠扬,

"百年风雨古槐姿":百年古槐历经风雨,尽显沧桑而傲立的姿态。

"果悬幽槛朱初熟":朱红的果实悬挂在幽静的栏杆上,刚刚成熟,

"蔓度空墙翠欲垂":翠绿的藤蔓越过空墙,仿佛要垂落下来。

"野趣转深身愈老":随着野趣愈发浓厚,我年岁渐长、身心愈老,

"故应寂寞畏人知":因此,这份孤独与宁静,便害怕被他人知晓。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夏日杂兴四首(其一)》是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围绕夏日庭院景物展开描写:首联写隔墙东溪的细流注入池中,点明环境清幽;颔联以“笙箫”比喻风吹竹动的声响,又用“百年风雨”烘托古槐的苍劲姿态,视听结合间勾勒出夏日静谧之景;颈联聚焦细节,朱果初熟、绿蔓垂墙,色彩明丽,更添生机。尾联由景及情,写随着年岁渐长,愈发喜爱这份野趣,却因享受寂寞而怕被人打扰,含蓄传递出淡泊自适的心境。全诗语言简练,景中含情,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朴素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中晚期重要的文学家

张耒(1054~1114),北宋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淮阴区)人。熙宁进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职。张耒是苏辙的弟子,与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诗多关怀现实、同情人民之作,颇受白居易、张籍影响。诗风以平易自然、流丽明快见长,很少使用硬语僻典,但部分作品琢炼不够,显得粗率质直。词作不多,今存词六首,词风柔情深婉,与秦观词相近。著有《张右史文集》《柯山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隔墙泉下是东溪,细溜涓涓入我池”,从空间转换起笔,写墙外东溪的泉水缓缓流入自家池塘。“细溜涓涓”四字,既状水流之缓,又传耳畔之静,勾勒出一幅清浅灵动的夏日溪池图,为全诗奠定了幽寂的基调。颔联“一部笙箫寒竹响,百年风雨古槐姿”转向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描绘。“寒竹”在风中簌簌作响,诗人以“笙箫”作比,将自然之声化为可感的乐音,清越而不喧闹;“百年风雨”修饰古槐,既见树龄之老,又暗含岁月沧桑,枝干虬曲的姿态里藏着时光的故事,静景中透出厚重感。颈联“果悬幽槛朱初熟,蔓度空墙翠欲垂”由远及近,聚焦庭院细节。“朱初熟”的果实挂在幽栏边,红得鲜嫩;藤蔓攀过空墙,绿意欲滴。色彩上“朱”与“翠”的鲜明对比,形态上“悬”与“度”的动态呼应,将夏日的生机与丰饶写得鲜活可触,画面感极强。尾联“野趣转深身愈老,故应寂寞畏人知”由景及情,收束全诗。诗人说随着对自然野趣的体悟愈发深刻,自己也更觉衰老;这份“寂寞”并非孤寂,而是因懂得享受独处的清欢,故不愿被人打扰。平淡的话语中,流露出对简淡生活的满足与对精神自适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夜酌》

下一篇:宋·释昙华《偈颂六十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