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ūn
há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nián
shí
èr
yuè
xuě
fēn
fēn
zhú
bǎi
jiē
dòng
kuàng
mín
huí
guān
cūn
jiān
shí
shì
jiǔ
pín
běi
fēng
jiàn
shēn
wéi
shāo
hāo
huǒ
chóu
zuò
dài
chén
nǎi
zhī
hán
suì
nóng
zhě
yóu
xīn
dāng
cǎo
táng
shēn
yǎn
mén
qiú
shī
bèi
zuò
yǒu
wēn
xìng
miǎn
dòng
yòu
lǒng
qín
niàn
shēn
kuì
wèn
shì
rén

译文

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遍观村里所有人家,十有八九户小家贫。寒风吹来好似利剑,衣衫单薄不能遮身。只有点燃蒿草取暖,终夜愁坐盼望清晨。我才知道大寒年岁,农人更加痛苦酸辛。反思自己在此时刻,紧紧关上草堂屋门。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逐句剖析

"八年十二月":元和八年的十二月,

# 八年十二月:指813年(元和八年)农历的十二月。

"五日雪纷纷":接连五天大雪纷纷。

# 五日雪纷纷:形容天气极度寒冷,连经冬不凋的竹子和柏树都冻死了。

"竹柏皆冻死":竹子柏树都被冻死,

"况彼无衣民":何况那缺衣的农民!

# 彼:指农民。

"回观村闾间":遍观村里所有人家,

# 村闾:村落、村庄。闾,里巷的大门,因以作里巷的代称。,回观:遍观。

"十室八九贫":十有八九户小家贫。

"北风利如剑":寒风吹来好似利剑,

"布絮不蔽身":衣衫单薄不能遮身。

"唯烧蒿棘火":只有点燃蒿草取暖,

# 蒿棘:泛指柴草。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多种。棘,荆棘,多刺的灌木。

"愁坐夜待晨":终夜愁坐盼望清晨。

"乃知大寒岁":我才知道大寒年岁,

# 寒岁:一作岁寒。

"农者尤苦辛":农人更加痛苦酸辛。

# 苦辛:痛苦酸辛。,尤:一作犹。,农者:种田的人。

"顾我当此日":反思自己在此时刻,

# 此日:指在酷寒的时候。,当:值,在。,顾:可是。

"草堂深掩门":紧紧关上草堂屋门。

# 掩门:闭门。,深:隐藏。,草堂:茅草盖的房子,旧时自称山野间的住所。

"褐裘覆絁被":穿着皮袍盖着棉被,

# 絁被:绵绸被子。,褐裘:布面的皮袍子。

"坐卧有余温":不论坐卧都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庆幸免遭饥寒之苦,

"又无垄亩勤":且又不必躬耕力勤。

# 垄亩勤:种田的辛苦,垄亩,田亩,田间。

"念彼深可愧":想起他们我很惭愧,

# 深:甚。,彼:指农民。

"自问是何人":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 是何人:是什么样的人。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无垅亩之勤,却凭什么过着优裕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村居苦寒》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此诗以乡村苦寒为背景,主题是展现农民生活艰辛,表达诗人的同情与自愧。写作上运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开篇描绘雪天苦寒,再写农民贫困受冻,与诗人自身温饱形成对比。全诗情真意切,生动反映社会现实,体现白居易关注民生的情怀,在平易诗境中尽显深刻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村居苦寒》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唐宪宗元和六年(811)至八年,白居易因母亲逝世,暂别官场回下邽渭村老家守丧。这期间,他身体欠佳且生活困窘,幸得元稹等友人接济。元和八年十二月,天降大雪,酷寒难耐,白居易目睹乡村百姓缺衣少食、饱受严寒之苦,反观自身尚处温饱,深感愧疚,遂作此诗,以展现农民生活的艰难,表达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酷寒季节农民缺衣少被、靠烧蒿棘艰难度日的艰辛生活,通过与自身温饱状况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深同情,以及身为基层官吏享受俸禄却未能为百姓分忧的惭愧不安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如“竹柏皆冻死”“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等,直接勾勒出酷寒景象与农民困苦的生活画面。对比:将农民在酷寒中缺衣少被、靠烧蒿棘艰难度日,与自己身处草堂、衣食无忧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农民的苦难和自己的惭愧。

3. 分段赏析

《村居苦寒》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从“八年十二月”至“农者尤苦辛”,描绘了酷寒季节农民的艰难生活。开篇点明时间,描绘出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景象,以“竹柏皆冻死”凸显严寒程度超乎寻常。“十室八九贫”直言乡村贫困普遍,农民缺衣少被,只能依靠烧蒿棘取暖,生动展现了他们在酷寒中挣扎的悲惨处境。后半部分,从“顾我当此日”到“自问是何人”,诗人将视角转向自身,描述自己身处草堂,深掩大门,身着褐裘、盖着絁被,坐卧皆暖,不仅免受饥寒,还无需田间劳作。在对比中,诗人流露出对农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惭愧,质朴直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

4. 作品点评

《村居苦寒》是白居易诗作中极具现实意义的一篇。其独特之处在于,诗人将农民的穷苦与自身的温饱进行对比,这种出自肺腑的“自问”,在封建士大夫阶层中十分难得,深刻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写作特色上,该诗语言通俗,叙写流畅,采用白描手法,不事藻绘,诗境平易却情真意实,生动展现出农民在酷寒中的悲惨境遇,尽显白居易诗歌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在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提供了珍贵的文学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乐天诗有记年月日者,于以见当时之气令,亦足以裨史之阙。如曰:“皇帝嗣宝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夏,不雨旱爞爞。”有以见宪宗即位三年,久旱如此。又诗曰:“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月晦寒食天,天阴犴飞雪。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又以见元和六年二月晦为寒食,当和暖之时,而𩃎霈大雪,其气候乖谬如此。又诗曰:“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又见元和八年十二月大雪寒冻,民不聊生如此。按东汉书,延熹间大寒,洛阳竹柏冻死。襄楷曰:“闻之师曰:柏伤竹槁,不出三年,天子当之。”乐天此语,正所以纪异也。

宋王楙《野客丛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岛《雪晴晚望》

下一篇:唐·王维《杂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