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chó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qiè
qiè
àn
chuāng
xià
yāo
yāo
shēn
cǎo
qiū
tiān
xīn
chóu
rén
ěr

译文

在这秋天的夜晚,一些小虫子时而潜伏在窗台下轻轻爬动,时而在深深的草丛里悲鸣。闺中女子思念远行的夫君,寂寂雨夜,这恼人的雨声和虫声只能是使她更添烦扰罢了。

逐句剖析

"切切暗窗下":在这秋天的夜晚,一些小虫子时而潜伏在窗台下轻轻爬动,

# 切切:象声词。形容声音轻细。

"喓喓深草里":时而在深深的草丛里悲鸣。

# 喓喓:形容虫叫的声音。

"秋天思妇心":闺中女子思念远行的夫君,寂寂雨夜,

# 思妇:怀念远行丈夫的妇人。

"雨夜愁人耳":这恼人的雨声和虫声只能是使她更添烦扰罢了。

# 耳:文言助词,而已,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秋夜虫鸣的描写,侧面勾勒出一个思妇的哀怨与惆怅,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表达。这首诗以“切切”“喓喓”形容虫鸣声,生动地描绘了秋夜中虫鸣的场景。诗中的“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将虫鸣与思妇的愁绪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孤独、忧愁的氛围。诗人虽未直接描写思妇的容貌举止,但通过虫鸣声的渲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思妇内心的哀怨与惆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秋虫》是唐代白居易写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这首诗通过对秋夜虫鸣的描写,表达了思妇内心的孤独、忧愁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诗中用“切切”“喓喓”形容虫鸣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诗人虽未直接描写思妇的容貌举止,但通过虫鸣声的渲染,侧面勾勒出思妇的哀怨与惆怅,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中将虫鸣的场景与思妇、愁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通过“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融合,使虫鸣声不仅是自然的声响,更成为引发愁思的媒介。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切切暗窗下,喓喓深草里。”诗人描绘了虫鸣的场景:在昏暗的窗下,虫鸣声细微而急促(“切切”),而在深深的草丛中,虫鸣声此起彼伏(“喓喓”)。这两句通过声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秋夜氛围。后两句:“秋天思妇心,雨夜愁人耳。”诗人进一步深化情感,将虫鸣声与人的内心情感联系起来。秋天本就容易引发思妇的愁绪,而雨夜的虫鸣更是让愁人难以入眠。这里的“思妇心”和“愁人耳”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突出了虫鸣声在特定情境下对人心理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代赠二首》

下一篇:唐·温庭筠《过五丈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