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香清露坠":荷花香气清幽,清晨的露珠悄然坠落,
"柳动好风生":柳叶随着风生动飘荡。
"微月初三夜":初三夜晚新月高悬,
# 微月:新月。
"新蝉第一声":我听到了今年的第一声蝉鸣。
"乍闻愁北客":突然听到这个声音,勾起了我这个北方客居之人的愁绪,
# 乍:突然。
"静听忆东京":静静听着想起东都洛阳。
# 东京:东都洛阳。
"我有竹林宅":我在洛阳有履道坊宅,
# 竹林宅:指作者洛阳履道坊宅。《池上篇序》言履道坊宅“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
"别来蝉再鸣":想来此时又有别处的蝉在我家鸣叫。
"不知池上月":不知道倒映着月亮的水池中,
# 池上月:倒映着月亮的水池。
"谁拨小船行":是否有人趁着月色划船呢。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夏夜,诗人因病休假,闻荷香露坠、柳动风生,又见微月,听新蝉初鸣。此景触动情思,诗人忆起洛阳旧宅,猜想家中蝉鸣依旧,月下或有人划船。诗中借景抒情,以细腻笔触描绘夏夜之景,又借虚实结合,将眼前景与故乡情相连,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描绘出一幅清幽的夏夜之景,借荷花、清露、柳枝、微风、微月、新蝉等自然景物,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思乡之情,使情与景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虚实结合:“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是实写眼前苏州六月初三夜的景象与新蝉鸣声。“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则是虚写,诗人由眼前的蝉鸣联想到洛阳家中的竹林宅第以及池上的月亮和划船的人,以虚景抒真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空间。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展现了诗人在苏州所见之景,借咏物巧妙引发情思。开篇描绘荷柳,荷香弥漫,清露垂坠,好风拂面,柳枝摇曳,诗人从嗅觉与触觉,传递出夏夜纳凉时的清爽惬意。苏州六月,荷花绽放,露珠晶莹,东南风带着丝丝凉意,柳枝随风轻舞。初三夜,诗人听到了新蝉的第一声啼鸣。刚闻蝉声,身为北方客居于此的诗人,心中不禁泛起愁绪。或许是这蝉鸣惊扰了他的清梦,亦或是勾起了心底潜藏的思乡之情。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静听忆东京”,诗人在静谧夜晚聆听蝉鸣,思绪飘向了遥远的洛阳故园,触景生情,思念如潮水般涌来。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诗人念及洛阳家中那片竹林,自分别后,想必蝉声又在其间响起。病中的诗人,本就心思敏感、孤独感倍增,这份乡愁更添几分苦涩。末两句,诗人思绪驰骋,想象着家中小池,月色笼罩下,是否有人正悠然划动小船。整首诗从景入情,过渡自然,语言清新质朴,毫无雕琢痕迹,营造出清幽的意境,余韵悠长,令人沉浸其中,深切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4. 作品点评
《六月三日夜闻蝉》一诗诗境清幽,荷香、清露、柳动、微风、微月、新蝉等意象尽显自然之美。诗由景及情,情感真挚浓烈;诗中遣词造句清新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将景与情完美融合,浑然一体,自然无拘束。
# 白乐天云:“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晏元献云:“绿树新蝉第一声。”王荆公云:“去年今日青松路,忆似闻蝉第一声。”三用而愈工,信诗之无穷也。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 一片空明。诗境至此,才许当“清”字;直是天分高绝,钝根人何从学步?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崔怀宝《忆江南·平生愿》
下一篇:唐·薛逢《元日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