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i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běn
hǎi
shàng
ǒu
féng
jiāng
nán
gǎn
jūn
ēn
tóng
lái
luò
yáng
luò
yáng
guǎ
lèi
jiǎo
jiǎo
wéi
liǎng
mào
shì
tiān
gāo
fēi
bái
zhǔ
rén
chéng
liàn
nài
xuān
tíng
zhǎi
yǐn
zhuó
qún
nián
shēn
sǔn
biāo
xiāng
miǎo
chù
yún
shuǐ
chóng
chóng
shuí
niàn
shēn
lóng
zhōng
huàn
tiān

译文

我原本是海上的仙鹤,偶然遇到一位江南来的客人。感激您对我的一番眷顾之恩,便一同来到洛阳的街道。洛阳这里很少有我的同类,只有洁白的一双翅膀格外醒目。容貌是上天赋予的高雅,毛色并非因日光沐浴而洁白。主人确实值得留恋,无奈这庭院太过狭窄。饮食都与鸡群混杂在一起,时间久了损害了我的风度品格。故乡渺茫不知在何处,被层层的云和水相隔断。谁能想到我被深锁在笼中,多次更换了能直上云霄的羽翼。

逐句剖析

"我本海上鹤":我原本是海上的仙鹤,

"偶逢江南客":偶然遇到一位江南来的客人。

"感君一顾恩":感激您对我的一番眷顾之恩,

"同来洛阳陌":便一同来到洛阳的街道。

"洛阳寡族类":洛阳这里很少有我的同类,

"皎皎唯两翼":只有洁白的一双翅膀格外醒目。

"貌是天与高":容貌是上天赋予的高雅,

"色非日浴白":毛色并非因日光沐浴而洁白。

"主人诚可恋":主人确实值得留恋,

"其奈轩庭窄":无奈这庭院太过狭窄。

"饮啄杂鸡群":饮食都与鸡群混杂在一起,

"年深损标格":时间久了损害了我的风度品格。

"故乡渺何处":故乡渺茫不知在何处,

"云水重重隔":被层层的云和水相隔断。

"谁念深笼中":谁能想到我被深锁在笼中,

"七换摩天翮":多次更换了能直上云霄的羽翼。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代鹤》是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古诗,通篇押仄声韵,读来别具韵味。此诗创作于大和七年(833年),当时白居易在洛阳担任太子宾客分司一职。诗中运用了精妙的拟人手法,将鹤赋予人的情感与言语,借鹤之口倾诉心声。据载,白居易养有一鹤,这首诗便以此为灵感,假托鹤的口吻吟咏成章。诗里的鹤,满怀对远方故乡的深切思念,渴望能展翅高飞,回归那片自由天地。而实际上,这鹤正是白居易自身的写照。彼时的他,在尘世的繁杂事务中深感厌倦,内心向往着远离尘嚣,如鹤般遁入山林,寻觅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借此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高远的志趣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鹤自喻的五言古诗,借写鹤的经历和感受抒发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拟人:整首诗以鹤的视角和口吻展开叙述,赋予鹤人的情感、思想和语言,如“感君一顾恩”“主人诚可恋”等,使鹤的形象更加生动,便于诗人借鹤抒发情感。对比:将鹤与鸡群对比,“饮啄杂鸡群,年深损标格”,突出鹤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体现鹤的高洁品格以及身处不适环境的无奈,强化诗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托物言志:诗人借鹤的经历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遭遇,以鹤自喻,将自己的思乡、怀才不遇等情感寄托在鹤的身上。借景抒情:“故乡渺何处,云水重重隔”通过描写故乡云水相隔的景色,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3. 分段赏析

《代鹤》前四句:“我本海上鹤,偶逢江南客。感君一顾恩,同来洛阳陌。”讲述鹤的来历,从海上到洛阳的缘由,为下文描写鹤在洛阳的境遇做铺垫,体现鹤因感恩而改变生活环境。中间六句:“洛阳寡族类,皎皎唯两翼。貌是天与高,色非日浴白。主人诚可恋,其奈轩庭窄。饮啄杂鸡群,年深损标格。”描绘鹤在洛阳的孤独与无奈,突出与周围环境的不和谐,因与鸡群共处而有损自身品格,表达对所处环境的不满。后四句:“故乡渺何处,云水重重隔。谁念深笼中,七换摩天翮。”着重抒发鹤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被困笼中无法施展才华的感慨,深化主题,表达诗人对自由和施展抱负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下一篇:唐·杨汉公《明月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