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èr
zhì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sāng
绿
cán
sān
mián
jiā
dōng
shuí
zhòng
guī
yīn
tián
chūn
shì
jiāng
xíng
máng
rán
nán
fēng
chuī
guī
xīn
fēi
duò
jiǔ
lóu
qián
lóu
dōng
zhū
táo
zhī
qīng
yān
shù
suǒ
zhòng
bié
lái
xiàng
sān
nián
táo
jīn
lóu
xíng
shàng
wèi
xuán
jiāo
píng
yáng
zhé
huā
táo
biān
zhé
huā
jiàn
lèi
xià
liú
quán
xiǎo
ér
míng
qín
jiān
shuāng
xíng
táo
shù
xià
bèi
shuí
lián
niàn
shī
gān
cháng
yōu
jiān
liè
xiě
yuǎn
yīn
zhī
wèn
yáng
chuān

译文

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我的家室远寄东鲁,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我欲春日耕种已经赶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楼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桃树如今与酒楼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想到这里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肠忧煎日甚一日。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汶水。

逐句剖析

"吴地桑叶绿":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

# 吴地:即今江苏一带,春秋时此地属吴国。

"吴蚕已三眠":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

# 三眠:意谓春蚕将老。蚕在吐丝作茧前经过四次蜕皮,蜕皮时不食不动,俗称眠。

"我家寄东鲁":我的家室远寄东鲁,

# 东鲁:即今山东一带,春秋时此地属鲁国。

"谁种龟阴田":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

# 龟阴田:龟山北边的田地。龟山,在山东新泰西南。《左传·定公十年》:“齐国归还鲁国龟阴田。”杜预注:“泰山博县北有龟山,阴田在其北也。”这里借此指李白在山东的田地。

"春事已不及":我欲春日耕种已经赶不上了,

# 春事:春日耕种之事。

"江行复茫然":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

"南风吹归心":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

"飞堕酒楼前":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

# 酒楼:据《太平广记》卷二〇一载,李白曾在山东寓所建造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

"楼东一株桃":楼的东边有一株桃树,

"枝叶拂青烟":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

# 拂青烟:拂动的青烟,形容枝繁叶茂状。

"此树我所种":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

"别来向三年":一别至今已是三年。

# 向三年:快到三年了。向:近。

"桃今与楼齐":桃树如今与酒楼一样高了,

"我行尚未旋":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

# 旋:还,回归。

"娇女字平阳":我的娇女名叫平阳,

# 平阳:许氏所生之女,长大后出嫁不久即去世。此句以下一作“娇女字平阳,有弟与齐肩。双行桃树下,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折花倚桃边":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

"折花不见我":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

"泪下如流泉":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

"小儿名伯禽":我的小儿名叫伯禽,

"与姊亦齐肩":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

"双行桃树下":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

"抚背复谁怜":谁能抚背怜爱他俩。

# 抚背:抚摩肩背;长辈对晚辈的抚爱举动。

"念此失次第":想到这里心中不定七上八下,

# 失次第:失去了常态,指心绪不定,七上八下。次第,常态,次序。

"肝肠日忧煎":肝肠忧煎日甚一日。

"裂素写远意":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

# 裂素:撕开白绢,指准备书写工具之意。素,绢素,古代作书画的白绢。

"因之汶阳川":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汶水。

# 汶阳川:指汶水,因汶阳靠近汶水故称。,之:往,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东鲁二稚子》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古诗,是一篇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中李白在金陵游览时,见吴地桑蚕景象,联想到家乡春耕,又对家中桃树展开描写。从树过渡到人,深切思念起远在东鲁的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充满关爱。写作上语言朴素,笔触细腻。前半部分从眼前景引发对家乡农事的思考,后半部分由树及人,直抒对儿女的思念。全诗感情真挚,通过想象描绘出儿女折花等场景,展现出细密的想象和深切的思念,堪称一首饱含浓烈骨肉亲情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诗题下“在金陵作”的注释可知,《寄东鲁二稚子》创作于金陵(现今南京)。其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到九载(750年)期间,鉴于诗中“别来向三年”之句,部分人推断诗作于天宝八载(749年)。天宝三载(744年),李白遭朝中权贵排挤,带着抑郁不平之心离开长安,开启了长达十一年的第二次漫游。这期间,李白以梁园(今河南开封)、东鲁为活动中心,游历大江南北诸多地方,而家人寄居于山东。寓居金陵时,满怀对家人的思念,李白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真挚动人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于亲情怀人题材。此诗犹如一封质朴的家书,诗人在游览金陵时,见吴人劳作,联想到家乡正值春耕,进而由眼前景延伸至对东鲁兖州家中的思念。诗中着重描绘了家中那株自己亲手栽种、如今已与楼齐的桃树,又以树为纽带,自然过渡到对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的深切牵挂。全诗语言朴素,笔触细腻入微,通过生动的想象,将对儿女浓烈而真切的骨肉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展现出诗人细密的情思与深切的思念,是一篇情深意切的寄怀作品。

2. 写作手法

即景生情:以“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的江南春色发端,描绘出南京桑叶碧绿、春蚕即将结茧的如画美景,接着触景生情,想到东鲁家中的春天农事,以及自己浪迹江湖无法料理田园的焦虑,自然地引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想象:“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诗人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瞬间跨越千里,飞到东鲁的酒楼前。想象细腻而丰富,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诗人不仅想象到女儿的动作,还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将女儿思念父亲时伤心落泪的情景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深刻感受到父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3. 分段赏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两句是描绘诗人所处之地吴地的春景。一个“绿”字,生动展现出桑叶葱郁繁茂的色泽,“已三眠”则点明春蚕生长阶段,将吴地春日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眼前,为后文情感抒发奠定基础。​“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的联想。“寄”字道出家人远在东鲁的寄居状态,“谁种”的疑问饱含对家中田地农事的牵挂,直白地表达出对远方家庭的忧心与思念。​“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两句承接上文,表明因漂泊在外,已错过家中春耕之事,而漂泊江行,前路茫茫,不知归期。“已不及”的无奈与“复茫然”的迷茫相互映衬,尽显诗人内心的怅惘与失落。​“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两句运用奇特想象。诗人借助南风之力,让归心瞬间“飞堕”到东鲁的酒楼前,形象地表现出其归心似箭,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相连,情感在虚实之间流转。​“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两句描绘出想象中酒楼东边桃树的模样。“枝叶拂青烟”,把桃树在微风中枝叶轻摇,仿若与青烟相融的朦胧之态刻画得细腻入微,为下文儿女出场营造温馨氛围。​“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两句将桃树与自身经历相联系。“此树我所种”强调与树的情感关联,“别来向三年”则通过时间跨度,加深漂泊之感与对往昔的怀念,凸显离家之久。​“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桃树茁壮成长如今已与楼齐,而自己却仍漂泊在外未能归乡,以树的变化对比自身的未归,强化思乡与愧疚之情。​“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两句是对女儿平阳形象的刻画。“折花倚桃边”,一个简单的动作描写,生动展现出女儿娇柔、天真的神态,画面感十足,饱含诗人对女儿的疼爱。​“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两句深入女儿内心世界。诗人想象女儿折花时因思念自己而泪如雨下,“泪下如流泉”将女儿思父的伤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体现父女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两句聚焦小儿子伯禽。“与姊亦齐肩”直观地写出孩子的成长,诗人虽漂泊在外,却对儿女成长时刻关注,体现深沉父爱。​“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两句想象儿女在桃树下的情景。诗人担忧儿女在桃树下玩耍时无人轻抚后背给予怜爱,“复谁怜”三字饱含对儿女缺少自己陪伴的心疼与无奈。​“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两句直接抒发诗人情感。想到儿女种种,诗人内心方寸大乱,“肝肠日忧煎”形象地表达出因思念儿女而痛苦煎熬的状态,情感浓烈。​“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两句以动作收尾全诗。诗人“裂素”写信,将满心思念托付给书信寄往汶阳川的家中,展现出无奈之下仍执着传递对家人牵挂的深情。

4. 作品点评

诗人李白在《寄东鲁二稚子》中,凭借情景交融的奇丽想象,赋予了诗篇动人神韵与深切感染力。诚如艾迪生在《旁观者》中所言,“想象必须是热的”,艺术想象往往需要炽热情感的注入。在这首诗里,一连串生动且情韵十足的想象,无不饱含着李白对儿女炽热的思念。从家中与楼齐高的桃树,到儿女折花不见父亲时泪下如泉的画面,这些想象逼真又饱含深情。黑格尔提到,“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以此观之,李白凭借奇妙想象创作的此诗,无疑堪称真正的艺术作品,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太白寄东鲁二子诗,意兴凄惋,读之流涕,风雅之遗意与!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蚕桑儿女入此诗殊不累俗,可想太白高处。谭云:折花倚桃双行树下,写娇女孤儿无情无绪,的的可思。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宗子发曰:入“桃树”一段,最有波澜情致。

明李沂《唐诗援》

# 钟云:家书语,入诗妙在不直叙,有映带。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家常语琐琐屑屑,弥见其真,得《东山》诗意(“楼东”四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范抒曰:天下丧乱,骨肉分离,此老杜《咏怀》“入门号啕”以下意也。然彼合此离。彼有哭其死,此则怜其生;彼兼时事,此乃单咏:要皆忧思之正者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严沧浪曰:是家常寄书语。有情景映带,书愁亦逸。太白善用“吹”字,都在意象之外(“南风”句下)。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牛峤《忆江南·衔泥燕》

下一篇:唐·白居易《代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