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益浏览量:2
yǎn
jiàn
fēng
lái
shā
xuán
jīng
nián
xǐng
cǎo
shēng
shí
yán
sài
běi
chūn
dào
zòng
yǒu
chūn
lái
chù
zhī
shā
tóu
yàn
zhèng
fēi
quán
shàng
zhàn
chū
guī
píng
míng
chū
dōng
nán
mǎn
hán
guāng
shēng
tiě

译文

在沙漠上风一吹,看那沙尘满天飞旋,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纵有春天到来,一切没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在破讷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逐句剖析

"眼见风来沙旋移":在沙漠上风一吹,看那沙尘满天飞旋,

# 沙旋移:沙尘飞旋,沙丘移动。

"经年不省草生时":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

# 不省:谓未见过。

"莫言塞北无春到":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

# 到:一作色。,塞北:指长城以北,泛指中国北边地区。,莫言:不要说。一作无端。

"总有春来何处知":纵有春天到来,一切没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

# 总有:虽然有;即使有。总,通“纵”。

"破讷沙头雁正飞":在破讷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

# 沙头:沙漠上。

"鸊鹈泉上战初归":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

# 鸊鹈泉:泉水名。唐时在丰州西受降城北(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平明日出东南地":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

# 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荀子·哀公》:“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

"满碛寒光生铁衣":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 铁衣:用铁甲编成的战衣。《乐府诗集.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碛: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度破讷沙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七言绝句。首篇之中,诗人以诗为笔,细腻描绘亲身经历的一场沙尘暴,将塞北那广袤无垠却又满目荒凉的独特景致展现得入木三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塞北的苍茫与孤寂。次篇则笔锋一转,满溢着对边塞将士的崇高赞誉,诗人独具匠心,不落俗套地避开正面描写激烈战斗的窠臼,转而聚焦于将士们战罢归来的场景,且取材于偏师取胜这一独特视角,充分彰显了七言绝句以小见大、含蓄隽永的艺术魅力。整组诗作,意境营造别具一格,情感表达激昂澎湃、刚健有力,深得盛唐诗歌雄浑豪迈、气韵生动的神韵精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两首诗皆为边塞诗大家李益途经陕西破讷沙漠时所创。首篇之作,缘起于某个春日,李益于沙漠之中突遇沙尘暴,目睹此等自然之威与塞北荒凉之景相互交织,心有所感,遂挥毫泼墨,将当时情境诉诸笔端。次篇则紧扣唐与回鹘之间的一段烽火往事,唐宪宗元和初年,回鹘骑兵悍然进犯,与镇武节度使所率之兵于此地展开激烈交锋,李益以诗为史笔,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让后人得以从诗中窥见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边塞诗。通过塞北风沙与战归场景的描写,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将士的英勇,颇得盛唐气象。

2. 写作手法

正衬: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诗:此诗以诗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诗人亲历的一场沙尘暴。开篇“眼见风来沙旋移”,气势磅礴,高屋建瓴。一个“旋”字,将风沙来势之迅猛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正是有了这般震撼心灵的亲身经历,诗人方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感慨。在这广袤无垠的沙碛之上,草木生长似乎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然而,诗人胸怀宽广,生性乐观豁达。接下来两句,诗意陡然一转:“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诗人采用以退为进的笔法,看似在强调塞北终年无春的景象,实则蕴含着对春的期盼与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更增添了诗歌的韵味与深度。第二首诗:第二首诗开篇两句,描绘了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平明日出”可知,此时黎明尚未到来。军队于夜色中悄然前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击,发出铮鏦之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早已察觉到异样,相呼腾空而去。“战初归”正面描写“度破讷沙”这一事件,“雁正飞”则从侧面写出了此次行动的影响。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营造出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两句与卢纶《塞下曲六首》中“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显刻意,着重烘托出单于的惊惧之情;而“雁正飞”措辞则更为从容,彰显出凯旋者的气派,二者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第三句描绘了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的壮丽景象。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宛如游龙,战士的盔甲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银鳞般的光芒,整个沙原上的沙砾与霜华也相互映衬,鲜明夺目。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壮观画面。风沙弥漫的大漠,向来难得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们的眼前。同时,战士们的归来也为沙原增添了一抹亮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皆从他们的甲胄中散发而出。在这里,景与情、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完美融合,物我两忘。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阔、大雁高飞,既流露出胜利者的喜悦,又蕴含着征人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展现了壮阔背景下军容的整肃,又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巧妙地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丰富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方面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发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4. 作品点评

清代诗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指出:“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这首诗正是借助这种绝句创作艺术,避开正面描写战争的常规手法,转而以战后归途为切入点,通过刻画边塞战士凯旋时的豪迈气概,巧妙地彰显了他们不畏艰险的英雄本色,充分展现了绝句体裁以小见大、精巧取胜的美学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见此景,安得此言?

明顾璘《批点唐音》

# 诚非身亲其景,不能为此言。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此(按指《听晓角》)与《暖川》及《度破讷沙》两首,又所谓“积健为雄”者。

近代王利器《越缦堂读书简端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下一篇:唐·窦群《春雨》

猜你喜欢